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强彬

作品数:55 被引量:305H指数:8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四川省软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社会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4篇政治法律
  • 11篇经济管理
  • 8篇社会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5篇协商
  • 22篇民主
  • 21篇协商民主
  • 10篇公共政策
  • 6篇政治
  • 6篇乡村
  • 5篇公民
  • 4篇社会
  • 4篇公共
  • 4篇干部
  • 3篇议题
  • 3篇中国语境
  • 3篇商式
  • 3篇群众
  • 3篇维权
  • 3篇问卷
  • 3篇问卷调查
  • 3篇协商民主研究
  • 3篇领导干部
  • 3篇满意度

机构

  • 36篇四川大学
  • 19篇南京大学
  • 5篇贵州大学
  • 3篇淮阴师范学院
  • 2篇广西民族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澳大利亚国立...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中共黑龙江省...

作者

  • 55篇李强彬
  • 3篇史献芝
  • 2篇匡萍波
  • 2篇贺青
  • 2篇廖业扬
  • 1篇陈朝兵
  • 1篇姜丽红
  • 1篇马丹妮
  • 1篇向生丽
  • 1篇张烁
  • 1篇刘敏婵
  • 1篇姜晓萍
  • 1篇黄健荣
  • 1篇刘建明
  • 1篇杨春黎
  • 1篇吝娜
  • 1篇王宁
  • 1篇陈晓蕾
  • 1篇李延伟
  • 1篇陈宝胜

传媒

  • 8篇理论探讨
  • 4篇行政论坛
  • 4篇党政研究
  • 2篇教学与研究
  • 2篇求实
  • 2篇经济体制改革
  • 2篇四川大学学报...
  • 2篇经济社会体制...
  • 1篇国外理论动态
  • 1篇天津行政学院...
  • 1篇理论观察
  • 1篇浙江学刊
  • 1篇兰州学刊
  • 1篇黑龙江社会科...
  • 1篇南京师大学报...
  • 1篇观察与思考
  • 1篇厦门大学学报...
  • 1篇湖北社会科学
  • 1篇广西社会科学
  • 1篇甘肃理论学刊

年份

  • 3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5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5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4篇2008
  • 3篇2007
  • 7篇2006
5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协商式公共政策制定及其在我国的应用——基于协商民主理论的研究
按照伊斯顿对公共政策所下的经典定义,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统对社会资源和价值所作的权威性分配。在这种分配中,精英主义理论认为政策是精英偏好和价值的实现,多元主义理论认为政策是各利益集团博弈的产物;而当这种分配表现于具体的决策过...
李强彬
政策议程设定何以驱动:四种典型途径被引量:7
2016年
关于"政策议程如何设定"的已有研究侧重对议程设定影响因素的探讨,忽视了对"政策议程设定何以驱动"这一问题的回答。依据驱动政策议程设定之核心元素的不同,笔者将政策议程设定的驱动分为权力、权利、媒介和事件等四种典型途径。在实践中,四种典型途径各有其内在的机理、优势和不足,为避免政策议程设定中的偏差和失误,特别需要规范权力的运行机制,扩大公民参与的范围和层次,充分发挥媒介"意见市场"的功能,增强决策者对焦点事件的前瞻意识,以提升政策议程设定的质量。
李强彬杨春黎
风险与公共危机治理的协商民主诉求及其价值被引量:3
2009年
风险与公共危机是统一的连续谱,其治理面临着风险防范、危机克服、行政自由裁量权、相关者参与、责任控制等诸多难题。在应对风险与危机的挑战中,一方面要求更多的信息和分析,另一方面,也更强调政治控制、民主控制的必要性。协商民主理论回应了这一治理要求,它有利于更好地识别和界定现代社会的风险与公共危机,促进反思性决策,提高治理的责任,拓展真实的民主。
李强彬陈宝胜
关键词:风险社会公共危机协商民主民主控制
协商民主的实践品质:审视维度与基层观察——以彭州市社会协商对话会议制度为例被引量:16
2015年
广泛、多层、制度化的协商民主实践的推进需要明确协商民主实践品质的衡量标准,以促成协商民主理论主张的实现并推动协商民主实践取得更好的治理效果,避免协商民主实践成为一种"标签"。就此而言,本文依据协商民主的理论特质与运转框架,提出协商民主的实践品质可以从协商议题的专注性、参与者所持意见的包容性、信息的充分与准确性、参与者原初意见的转换性、协商意见的影响性、协商程序的规范性等维度予以审视。进而,以彭州市社会协商对话会议制度为观察对象,反思基层协商民主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期促进基层协商民主实践走向精细化、高品质。
李强彬
关键词:协商民主
论人力资源开发的公共政策意涵被引量:4
2006年
人力资源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源开发实际上是一种价值和资源分配,直接涉及公共政策选择。人力资源开发价值与资源的分配性涵义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投资于人力资源开发的人财物的分配;二是人力资源本身的配置与利用。人力资源开发的公共政策属性规定了政府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主体应承担的职责,在实施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政府分配公共资源应坚持公平为先,通过建立公共财政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匡萍波李强彬
关键词:人力资源资源分配政府公平公共财政
表达权的多维视阈考量被引量:4
2009年
在人权谱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表达权具有着重要的价值。主要表征为:表达权本身所蕴涵的自由独立之精神有利于人们在公开、平等的讨论和争议中掌握真理;有利于政策制定者在政策问题的构建过程中,能够全面、客观、真实地倾听并吸纳各政策相关者的声音和意见;有利于塑造公民温和、和平的政治参与意识,激发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从而促进政治文明的发展。
史献芝李强彬
关键词:表达权公共舆论政治文明
群体性事件治理研究20年:主要进展与展望——基于CNKI(1994-2013)数据的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文章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收录的关于我国群体性事件治理研究的期刊论文为基础,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对我国近20年来群体性事件治理研究的进展进行梳理和回顾,反映其文献增长规律、文献主题分布规律、期刊载文量、论文引用情况和研究的时段特征。进而,通过对群体性事件治理研究中比较聚焦的治理主体、治理能力、治理机制、治理对策四个核心主题进行文献定性分析,反映我国群体性事件治理研究的主要观点,并根据已有研究的不足和薄弱点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建议。
李强彬王宁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治理研究主题
中国特色公众协商途径与协商民主实施满意度——基于12省市领导干部的问卷调查被引量:6
2017年
从作为公众参与的协商民主出发,本文考察中国语境下领导干部的协商民主实施满意度在公众协商途径及其实施周期,以及不同职务级别、单位类型和地区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厅局级干部的协商民主实施满意度比科级和县处级干部高;党政部门实施决策听证会、党务会议、收集民意的周期越短,领导干部对协商民主实施越满意,但接待信访群众越频繁满意度越低;人大、政协、法检及群团组织实施决策听证会、接待信访、热线电话、网络问政和群众评议获得的满意度在不同实施周期之间无显著差别;政协领导干部经常收集民意比偶尔收集民意所获得的协商满意度要高;东部地区领导干部的协商民主实施满意度比西部地区高。面向协商民主的可持续发展,特别需要调动基层领导干部运用协商民主的积极性,强化党政机构实施协商民主的主动性,重视公众主动发起而党政机构和领导干部被动卷入的公众协商途径。
李强彬谢星全
关键词:领导干部方差分析
政务微博中的公民参与:限度与突破被引量:5
2015年
作为微博在网络公共领域的自然延伸,政务微博为公民参与政治过程提供了新的途径。与此同时,政务微博中公民参与的发展还面临制度供给不足、参与主体有限、非理性"暴政"、政府回应力不够等诸多限制,需要在充分延展政务微博公共领域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定位政务微博功能、完善政务微博管理规范、提升管理者媒介素养、有效整合"意见领袖"来寻求突破,从而进一步开掘政务微博作为公民参与新途径的潜能。
李强彬陈晓蕾
关键词:公民参与公共领域
公共政策问题“界定”中的协商民主:逻辑、价值与理由被引量:5
2012年
公共政策问题是"界定"而非"发现"的观念表明,尽管需要政府介入的"问题事实"客观存在,但"问题"并非不言自明,"问题"是经由社会建构而被赋予特定意义的。在协商之"受更佳观点之理性说服力量的驱动"的驱动下,协商民主可以更准确、具体地界定公共政策问题,强化公共政策问题界定的合法性、公开性和责任性,促成利害相关者在政策执行阶段形成更多的自愿性合作,减少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的"回火"问题。
李强彬
关键词:社会建构协商民主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