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培广

作品数:16 被引量:108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6篇生物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土壤
  • 5篇湿地
  • 4篇干热
  • 4篇干热河谷
  • 3篇元江干热河谷
  • 3篇植物
  • 3篇生态系统
  • 3篇滨海湿地
  • 2篇森林生态
  • 2篇森林生态系统
  • 2篇生物量
  • 2篇土壤呼吸
  • 2篇涡度
  • 2篇涡度相关
  • 2篇物种
  • 2篇荒漠
  • 2篇黄河三角洲
  • 2篇降雨
  • 2篇灌草
  • 2篇灌草丛

机构

  • 15篇中国科学院
  • 8篇中国科学院大...
  • 5篇中国科学院烟...
  • 3篇聊城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亚...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滨州学院
  • 1篇鲁东大学
  • 1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吉林农业大学
  • 1篇山东省林业科...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青海师范大学
  • 1篇山东黄河三角...

作者

  • 16篇李培广
  • 6篇张一平
  • 5篇韩广轩
  • 5篇费学海
  • 5篇李敬
  • 4篇刘运通
  • 3篇宋清海
  • 3篇赵昕
  • 3篇王晓杰
  • 3篇林友兴
  • 2篇陈永乐
  • 2篇陈爱国
  • 2篇张树斌
  • 2篇董杰
  • 2篇李新荣
  • 2篇谢宝华
  • 2篇周海燕
  • 2篇陈翠云
  • 2篇邓云
  • 1篇杨昊天

传媒

  • 6篇生态学杂志
  • 2篇生态学报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中国沙漠
  • 1篇云南大学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山地学报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9
  • 4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对农牧交错带土壤碳密度的影响被引量:22
2011年
为研究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对土壤碳库的影响,以农牧交错区未扰动自然土壤的天然草地和扰动自然土壤的开垦农田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下0~50cm土层的土壤体积质量、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土壤有机碳密度。结果表明,5种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下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在8.21~11.30kg/m2之间,土壤有机碳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层,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减小。未扰动自然土壤的天然草地,0~50cm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密度高于扰动自然土壤的开垦农田及撂荒地,以草地围封刈割利用下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最高,草地自由放牧利用下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最低。扰动自然土壤的农田撂荒10a后与开垦农田相比,0~50cm土层的有机碳含量及碳密度显著提高。土地利用及管理方式的变化改变了土壤体积质量及土壤有机碳含量,进而影响了土壤有机碳密度。围封割草或控制放牧,是适宜农牧交错区增加生态系统土壤碳贮量的利用途径。
徐敏云李培广谢帆黄顶王芳晏宗明王堃
关键词:土壤农牧交错带自由放牧围栏封育开垦撂荒
黄河三角洲典型滨海盐沼湿地土壤CO_(2)和CH_(4)排放对水盐变化的响应
2023年
滨海盐沼湿地是重要的“蓝碳”碳汇,研究水盐变化对土壤碳矿化(CO_(2)和CH_(4)排放)的影响,对理解滨海盐沼湿地的碳汇稳定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选取黄河三角洲典型盐沼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水盐梯度模拟实验,研究土壤碳矿化、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物量及群落结构对不同土壤水分和盐分含量的响应。主要结果:(1)水盐变化对土壤CO_(2)、CH_(4)排放量以及CH_(4):CO_(2)的影响均不存在交互作用,CO_(2)排放量随土壤含水量增加呈先升后降的单峰型变化趋势,盐分含量升高则显著抑制CO_(2)排放;水分含量升高对CH_(4)排放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盐分升高则显著抑制CH_(4)排放。(2)水盐变化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具有弱交互作用,在低水分处理下,DOC随着土壤盐分的增加呈减少趋势,但在高水分处理下呈增加趋势;CO_(2)排放与DO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CH_(4)排放与DOC含量没有显著相关性。(3)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随水分含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随盐分含量的升高则显著降低;且相比于CH_(4)排放, CO_(2)排放量与微生物生物量具有更高的相关关系。(4)水盐变化显著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细菌数量和α多样性指数均随水分含量升高而显著增加,随盐分含量升高则显著降低;同时发现土壤CO_(2)、CH_(4)排放均与细菌数量、α多样性指数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在该地区气候暖干化背景下,土壤水盐条件变化将可能通过调控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物量及群落结构等条件对该滨海盐沼湿地碳汇功能产生深远影响。
李雪董杰韩广轩张奇奇谢宝华谢宝华赵明亮李培广宋维民
关键词:土壤含水量盐度黄河三角洲
元江干热河谷稀树灌草丛植被碳储量及净初级生产力被引量:14
2017年
稀树灌草丛作为干热河谷区特殊的植被类型,其碳储量等一直缺乏必要的研究。以元江干热河谷稀树灌草丛植被为对象,利用典型样地法研究该区稀树灌草丛植被的碳储量与净初级生产力。结果表明:元江稀树灌草丛植被的碳储量为32.13 t C/hm^2,其中乔木、灌木和草本各层次的碳储量为26.70、4.04、1.40 t C/hm^2,分别占到总碳储量的83.02%、12.57%、4.4%。乔木层中地上部分碳储量占到66.70%。另外,元江稀树灌草丛的净初级生产力为3.88 t C hm^(-2)a^(-1),其中林分的净初级生产力为1.90 t C hm^(-2)a^(-1),凋落物量为1.98 t C hm^(-2)a^(-1);林下植被层对林分净初级生产力的贡献达到了46.92%。说明元江稀树灌草丛具有较高的碳储量和碳汇能力。结果为稀树灌草丛碳循环及碳汇功能研究提供了基础,同时也为干热河谷区植被的保育与可持续经营提供了科学依据。
金艳强李敬张一平刘运通费学海李培广
关键词:碳储量生产力干热河谷
降雨量和降雨时间共同调控黄河三角洲典型盐沼湿地土壤碳矿化被引量:4
2021年
研究降雨格局(如降雨量和降雨时间)对滨海盐沼湿地土壤碳矿化的影响,对于深入理解土壤碳的稳定性和积累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远离海岸且不受潮汐影响的黄河三角洲原生盐地碱蓬盐沼湿地为对象,通过野外原状土柱的控制试验,分析土壤碳矿化(CO2和CH4通量)在不同时期(干旱期和湿润期)对降雨事件的响应。结果表明:降雨时间和降雨量对土壤CO2通量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在干旱期,大降雨事件显著降低了土壤CO2通量;而湿润期的降雨事件对土壤CO2通量没有显著影响,这可能与盐沼湿地的水盐运移有关。降雨量、降雨时间及其交互作用均对土壤CH4通量没有显著影响。降雨时间和降雨量对CH4/CO2比率均没有显著影响,但是相关分析表明随着土壤含水量和盐分的升高,CH4/CO2比率呈升高趋势。随着降雨量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和土壤盐分都显著增加,且两因素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未来该地区降雨体系改变将可能通过调控土壤水盐运移等条件对该滨海湿地土壤碳矿化和碳汇功能产生深远影响。
李雪李雪董杰王晓杰李培广宋维民
关键词:气候变化黄河三角洲盐沼湿地
元江干热河谷太阳辐射各分量及反照率变化特征被引量:9
2016年
为了探讨干热河谷太阳辐射的特征,本文利用元江干热河谷稀树灌草丛通量塔上连续2年(2013年5月至2015年4月)辐射数据,对元江干热河谷稀树灌草丛植被林冠上太阳辐射(总辐射(Q)、反射辐射(Qα)、有效辐射(I)、净辐射(Rn))的日变化、季节和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了反照率(α)和I变化特征及其原因。结果表明:该区域Q、Q_α、I、R_n的年均辐射值分别为6 210.2、807.9、1 822.9、3 578.7 MJ/(m2·a)。雨季各辐射总量占年总量比例分别为52.9%、56.3%、39.1%、59.2%,除雨季I占全年的比例小于干季外,其他3个辐射分量占全年的比例均是干季<雨季。α由于受雨季叶面积指数(LAI)增大和林冠郁闭度增加的影响,其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干季<雨季,这是生态系统为缓解该区域尖锐的水热矛盾而长期进化的结果。Q_α、I和R_n年分配率分别为13.0%、29.8%、56.9%,其中Q_α和R_n分配率的季节变化均表现为干季<雨季,而I的分配率特征与Q_α和R_n的相反。干季I分配率的增加降低了地面和林冠温度,减少了生态系统水分流失,削弱了研究区域干季时水分的胁迫效应,避免了森林植被因水力结构破坏而引发的碳饥饿所导致的死亡,有利于元江干热河谷稀树灌草丛植被在干季生存和维持该生态系统平衡。由于元江干热河谷Q和R_n都较大且该地区降雨少,故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更容易影响该地区的生态系统平衡。
费学海张一平宋清海李培广刘运通金艳强李敬林友兴张树斌
关键词:太阳辐射反照率
互花米草入侵对黄河口湿地土壤碳氮磷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被引量:5
2022年
互花米草入侵(Spartina alterniflora)严重威胁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为了探究不同入侵年限互花米草对土壤碳氮磷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土层间的差异,选择黄河口盐沼互花米草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采集不同入侵年限互花米草湿地(SA3,2016年入侵;SA8,2011年入侵;SA13,2006年入侵)及邻近未入侵的光滩(SA0)的0—100 cm土壤,测定其总碳(TC)、总氮(TN)、总磷(TP)含量,分析互花米草入侵对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互花米草入侵显著提升了0—10 cm土壤TC和0—20 cm土壤TN含量,但对土壤TP含量影响很小;(2)SA3、SA8和SA13的0—10 cm土层TC含量分别比光滩高18.9%、27.6%和57.6%,TN含量分别比光滩高1.39、2.37和3.66倍;(3)互花米草入侵对土壤w_((C))/w_((N))的影响很小且没有明显规律,使浅层土壤的w_((C))/w_((P))和w_((N))/w_((P))增加,但降低了深层土壤的w_((C))/w_((P))和w_((N))/w_((P)),在0—10 cm土层,土壤w_((C))/w_((P))和w_((N))/w_((P))由大到小排序均依次为SA13>SA8>SA3>SA0,而在0—100 cm土层,土壤w_((C))/w_((N))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SA0>SA8>SA13>SA3,w_((C))/w_((P))依次为SA13>SA8>SA0>SA3,w_((N))/w_((P))依次为SA13>SA0>SA3>SA8。在0—100 cm土壤中,pH、电导率、容重、含水量是影响碳氮磷含量的重要环境因子,w_((C))/w_((N))与土壤环境因子没有显著相关性,而w_((C))/w_((P))和w_((N))/w_((P))受环境因子影响显著。综上,互花米草入侵改变了黄河口盐沼湿地土壤碳、氮含量,进而影响土壤养分资源配比的平衡状态。
刘展航张树岩侯玉平朱书玉王立冬施欣悦李培广李培广韩广轩
关键词:互花米草黄河口营养元素滨海湿地
围封对元江稀树灌草丛林下植被物种组成及生物量分配的影响被引量:16
2017年
以元江干热河谷稀树灌草丛植被为对象,通过设置围封与自由放牧两种处理,对稀树灌草丛林下植被物种组成、多样性指数及生物量进行了研究,以探明两种处理下稀树灌草丛林下植被群落结构的变化趋势及林下植被生物量的分配特点。结果表明:围封显著增加了林下灌木和草本的高度、盖度和生物量(P<0.05);但降低了物种多样性指数。相比放牧样地,围封对灌木地下/地上生物量之比的影响不明显(P>0.05),但围封显著提高了灌木的枝叶生物量比(P<0.05);同时,围封还降低草本的地下/地上生物量比(P<0.05),这是植物通过改变自身的资源分配,以应对干扰等不利环境对自身发育的影响,是一种适应性机制。总之,围封对植被的恢复是有效的,但适当的干扰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和群落演替是有利的。
金艳强李敬刘运通张一平费学海李培广张树斌
关键词:生物量干热河谷
不同修复年限对黄河三角洲湿地植物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的影响被引量:5
2022年
生态修复是遏制滨海湿地退化的重要手段。修复年限对湿地土壤化学性质、植物群落特征具有重要影响。然而,目前关于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效果及其潜在机制的长期监测相对较少。本研究以黄河三角洲不同修复年限(0、3、7、10、19年)湿地为对象,探究修复年限对土壤化学性质、植物物种多样性以及群落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修复年限的增加,土壤电导率、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减小趋势,土壤速效氮含量呈增加趋势;植物群落Shannon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随修复年限的增加呈增大趋势,土壤电导率是影响植物物种多样性的主控因子;随修复年限的增加植物群落稳定性指数也呈增大趋势,植物群落稳定性指数与电导率、速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速效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因此,随修复年限的增加,土壤环境与植物群落结构不断改善,修复工程能够促进植物群落的正向演替并提高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张奇奇韩广轩路峰周英锋王晓杰王晓杰初小静李培广于冬雪宋维民许景伟
关键词:滨海湿地物种多样性群落稳定性土壤化学性质
UV-B辐射增强对土生对齿藓(Didymodon vinealis)结皮生理代谢及光系统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以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试验研究站人工固沙植被区的土生对齿藓(Didymodon vinealis(Brid.)Zand.)结皮为试验材料,通过室内模拟UV-B4个辐射强度[2.75(对照)、3.08、3.25和3.41W·m-2]的处理,研究了UV-B辐射增强对土生对齿藓结皮生理代谢及光系统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UV-B辐射强度增加,丙二醛(MDA)含量呈增加趋势;叶绿素a荧光诱导动力学参数、可溶性蛋白质及类囊体膜蛋白表达量随着辐射强度的增加而降低,且与辐射强度呈反比。模拟UV-B辐射增强促进了土生对齿藓结皮活性氧的代谢速率,导致了膜脂过氧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减少,进而降低PSII反应中心活性,最终导致光合作用能力下降,这一结果对于进一步理解生物土壤结皮对UV-B辐射的响应机制,探索应用生物土壤结皮进行荒漠化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回嵘李新荣陈翠云赵锐明赵昕李培广
关键词:UV-B辐射类囊体膜
4种森林生态系统光合作用光响应参数特征的比较被引量:7
2017年
依托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通量站、西双版纳橡胶林通量站、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通量站和元江干热河谷通量站,利用设置在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的开路涡度相关系统的碳通量数据,配合常规气象观测系统的光合有效辐射数据,使用Michaelis-Menten方程,比较分析了不同生态系统的光合作用光响应参数。研究发现,在4种森林生态系统中,西双版纳橡胶林生态系统的最大光合速率(Pmax)和昼间呼吸速率(Rd)呈现最大值,表现出单一人工林较强的光合潜力和较大的呼吸速率;在4种森林生态系统中,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表观量子效率(α)最大,显示了哀牢山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在低光环境下具有非常强的光能利用效率;而元江稀树灌草丛光合作用光响应参数数值均最小,其季节动态呈较好的单峰型;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光合作用光响应参数数值均介于西双版纳橡胶林与元江稀树灌草丛之间。结果表明:不同森林生态系统光合作用光响应参数与温度、土壤含水量具有相似的季节动态,均为雨季大,干季小,环境因子影响着生态系统的光合与呼吸季节动态。在4种森林生态系统中,光合作用光响应参数与碳汇效应有着较好的相关关系,显示光合作用光响应参数可以较好地指示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效应。研究结果可为森林生态系统碳汇效应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周立国宋清海张一平费学海邓云武传胜周瑞伍林友兴邓晓保陈爱国李培广
关键词:涡度相关环境因子最大光合速率表观量子效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