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启成
- 作品数:42 被引量:197H指数:8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更多>>
- 功能视角下的传统“法”和“司法”观念解析--以祭田案件为例被引量:11
- 2008年
- 通过对50个祭田案件的实证分析,传统司法裁判祭田案件的主要依据是"情理"和祭田习惯,国家成文规条完全成为具文,具有强制性的家法族规也很少适用。这虽然与官府追求的无讼目标相适应,但根本原因是传统社会的法和司法一般观念。要准确把握传统社会的法观念,须从威慑教化这个功能角度进行思考。和西方法观念迥异,传统法不是确定权利义务的规则体系,司法主要关注的也不是具体规则和案情之间的对号入座。法和司法皆服从于威慑教化功能之充分发挥。在这个视角下,传统中国民事法为什么不发达、细故案件司法判决不具确定性等问题都能以新的提问方式获得新的解释。
- 李启成
- 关键词:祭田情理
- 从衙门到法庭 清末民初法庭建筑的一般观念和现状被引量:8
- 2009年
- 李启成
- 关键词:清末民初法庭建筑学术史陈寅恪
- 法律近代化过程的外来规则与固有习惯--以祭田案件为例
- 中国法律近代化中的主要难题,是如何处理好法律移植问题,也即是外来规则与固有习惯的沟通问题。本文以祭田案件审理的近代化历程为例,结合抽象立法、民事习惯和具体司法,分析了民国时期大理院和最高法院是如何利用公同共有法理渐进改造...
- 李启成
- 关键词:中国法律案例分析
- 自崇礼到重法(上)——以先秦士阶层“得君行道”观念为视角被引量:4
- 2012年
- 东周以降,礼崩乐坏,君、师分离,士阶层出现,"得君行道"观念随之产生。孔、孟认定道尊于势,不能得君,则以明道自任,道即为赋予礼以内在道德上的根据,彰显其仁心,其治道之重心在礼。战国中晚期,"势"观念勃兴,尊君思想张扬,荀子在"道"与"势"之间游移,因要尊君,遂将礼外在规范化,在治道上礼法并重。战国末期,成为思想界主流的法家,将尊君推到空前高度,因得君之切而牺牲了行道之实;因尊君而尚法,其法治沦为君主"治"臣下和人民的工具。整个先秦时期,士阶层从强调"行道"逐渐转向"得君",与治道从"重礼"向"尚法"之演变大体一致。
- 李启成
- 关键词:士阶层礼治法治
- 治吏:中国历代法律的“宗旨”——读《法治是什么:从贵族法治到民主法治》被引量:5
- 2017年
- 中国历代法律的宗旨是"治吏"。韩非子先从实效角度提出"明主治吏不治民",王夫之为之赋予崇高的价值追求,提出"严以治吏,宽以养民",从而将帝制中国法制精义一语道破。《法治是什么》以社会转型理论为依据,将中国历史上的法治分为贵族法治、帝制法治和民主法治三个阶段和两次转型,集中论述"治吏"这一宗旨在其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它是将法史学的微观考查和宏观视野很好结合起来的法史学著述范例。
- 李启成
- 关键词:治吏法治
- 自崇礼到重法(下)——以先秦士阶层“得君行道”观念为视角被引量:1
- 2012年
- 东周以降,礼崩乐坏,君、师分离,士阶层出现,"得君行道"观念随之产生。孔、孟认定道尊于势,不能得君,则以明道自任,道即为赋予礼以内在道德上的根据,彰显其仁心,其治道之重心在礼。战国中晚期,"势"观念勃兴,尊君思想张扬,荀子在"道"与"势"之间游移,因要尊君,遂将礼外在规范化,在治道上礼法并重。战国末期,成为思想界主流的法家,将尊君推到空前高度,因得君之切而牺牲了行道之实;因尊君而尚法,其法治沦为君主"治"臣下和人民的工具。先秦时期,士阶层从强调"行道"逐渐转向"得君",与治道从"重礼"向"尚法"之演变大体一致。
- 李启成
- 关键词:士阶层礼治法治
- “常识”与传统中国州县司法——从一个疑难案件(新会田坦案)展开的思考被引量:26
- 2007年
- 自晚清变法修律以来,学界多批评传统州县司法的主要弊端是行政兼理司法和与此相关的非专业化司法,现在发现了大量反映传统司法实际运作的司法档案材料,此种观点有了反思的必要和可能。事实上,从传统中国州县司法的实际运作来看,其重点是查清案情和进行判决,起决定作用的是“常识”而非“专业知识”,而且“常识”才是传统地方司法所真正需要的。这种“常识”包括了“律学常识”、官员“伦理常识”和“地方性常识”等部分,从而具有浓厚的主观性、地方性和个人化特征,使得传统地方司法更依赖于官员个体。从司法独立和专业司法的眼光来审视传统是一种时代错位,它忽略了制度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对应关系,既不利于学术研究,同时也回避了建立现代司法体系的真正阻力所在。
- 李启成
- 关键词:常识
- 清代地方司法中的“判”:“判决”抑或“判而不决”——以广东新会赵莫两姓田坦案为例
- 本文首先从方法论的角度阐述了利用同一案件的多份司法资料对于法律史研究的重要价值,指出这种立足于个案之上的研究必须充分考虑并论证其代表性才具有说服力。本文通过对发生在道成同时期的广东新会赵莫两姓田坦案所进行的考察,在阐述其...
- 李启成
- 关键词:方法论清代司法地方司法
- 文献传递
- 清末民初关于设立行政裁判所的争议被引量:18
- 2005年
- 本文集中梳理了清末民初围绕设立行政裁判所所引起的长期争议:在晚清主要集中于传统的都察院与新式的行政审判院之关系,民初则主要围绕是选择参照西方的一元制还是二元制来建立我国的行政审判模式这个问题展开的。权力分立观念是行政诉讼之前提,行政诉讼则处于司法和行政两种权力边界之上,判定其性质究竟是以司法权为主还是以行政权为主的问题实际上才是争议存在的真正原因,也是近代中国选择行政法院设计模式的主要思想因素。
- 李启成
- 关键词:行政裁判所清朝末年法制史二元制都察院
- 法律继受中的“制度器物化”批判——以近代中国司法制度设计思路为中心
- 2016年
- 在帝制中国,君遵君道,臣尽臣道,相互合作,共同构成'治道'。它根本不存在权力分立,只有职能分工;司法是各级官府的核心职能,用司法官兼理行政比行政官兼理司法来归纳官府职能更准确。在近代法律继受过程中,改革者将传统衙署归于行政范畴,新设各级审判衙门,以考选合格的法官行使司法权,推进司法独立。这种基本忽略固有治道的制度创设具有明显的制度器物化特征,因继受主体缺乏国族自觉而长期存在。这直接导致近代司法权威难以真正确立,更妨碍从功能和精神层面进行更理想的法律继受。
- 李启成
- 关键词:司法独立法律继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