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叶鑫

作品数:35 被引量:298H指数:13
供职机构: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矿业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水利局科技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29篇农业科学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矿业工程
  • 2篇建筑科学

主题

  • 13篇土壤
  • 11篇排土
  • 11篇排土场
  • 10篇露天
  • 10篇露天煤矿
  • 9篇煤矿
  • 8篇植被
  • 8篇入渗
  • 6篇堆积体
  • 5篇土壤水
  • 5篇坡耕地
  • 5篇露天煤矿排土...
  • 5篇耕地
  • 4篇入渗特征
  • 4篇团聚体
  • 4篇丘陵区
  • 4篇紫色丘陵
  • 4篇紫色丘陵区
  • 4篇复垦
  • 4篇边坡

机构

  • 26篇辽宁工程技术...
  • 15篇西南大学
  • 4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辽宁省林业科...
  • 1篇中国水电工程...
  • 1篇辽宁省实验林...
  • 1篇北京林丰源生...

作者

  • 35篇李叶鑫
  • 13篇史东梅
  • 10篇吕刚
  • 5篇汪三树
  • 5篇彭旭东
  • 3篇黄先智
  • 3篇宋子岭
  • 3篇丁文斌
  • 3篇林姿
  • 2篇刘益军
  • 2篇蒋平
  • 2篇刘雅卓
  • 1篇魏忠平
  • 1篇凌帅
  • 1篇王旭
  • 1篇陈正发
  • 1篇谌芸
  • 1篇黄鑫春
  • 1篇王磊
  • 1篇郭彦军

传媒

  • 11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生态学报
  • 2篇土壤通报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煤炭学报
  • 2篇灌溉排水学报
  • 2篇中国水土保持...
  • 2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土壤学报
  • 1篇草业科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年份

  • 3篇2020
  • 6篇2019
  • 6篇2018
  • 1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土石比的工程堆积体边坡径流侵蚀过程被引量:44
2015年
工程堆积体可在短时期内极大程度地改变原地貌地形、土壤和植被条件,使其在降雨径流作用下将发生严重土壤侵蚀,因此是生产建设项目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貌单元。该文采用土工试验方法及野外实地放水冲刷法研究不同物质来源和土石比的工程堆积体边坡物理性质、侵蚀动力及径流侵蚀过程。结果表明:1)2种松散工程堆积体的物质组成和入渗性能均较原土差异明显,其中黄沙壤工程堆积体以≤0.25mm颗粒为主,其颗粒变异系数为原土的1.2-2.0倍,稳定入渗率为原土1.70-4.07倍;而紫色土堆积体级配良好,颗粒变异系数是其原土的2.2倍,稳定入渗率为原土的7.02-11.59倍。2)各种工程堆积体边坡侵蚀动力学参数随放水流量变大而增加,黄沙壤工程堆积体边坡径流流速在0.155-0.318 m/s之间变化,径流剪切力变化在27.632-57.154 N/m^2,土壤剥蚀率在0.337-77.071 g/(m2·s)之间;而紫色土工程堆积体边坡径流流速、剪切力和土壤剥蚀率分别在0.184-0.281 m/s,35.525-53.600 N/m^2和1.445-61.910 g/(m2·s)。3)土石混合质边坡在产流9 min内存在不同程度突变或波动,在相同条件下边坡累积产流量均表现为偏土质〉土石混合质,黄沙壤工程堆积体边坡累积产流量高于紫色土;而土石混合质边坡的产沙率呈连续性多峰多谷变化,边坡侵蚀沟壁土体崩塌脱落是造成产沙率波动的重要原因。该研究可为生产建设项目工程堆积体水土流失量预测和水土保持植物措施选择提供基本参数和技术支持。
史东梅蒋光毅彭旭东汪三树李叶鑫蒋平
关键词:径流水动力学岩土
海州露天煤矿排土场复垦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入渗特征被引量:11
2017年
为揭示排土场复垦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的水源涵养功能,采用野外实地双环入渗试验和室内理化分析方法,系统地研究了海州露天煤矿排土场复垦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农用地、荒草地)土壤入渗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初始入渗率、稳定入渗率和累计入渗量均表现为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农用地>荒草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入渗过程的拟合优度存在差异,G-P综合模型、Kastiakov模型、Horton模型的平均拟合优度依次为0.926,0.908,0.905。G-P综合模型相对误差为79.21%~123.69%,更接近排土场复垦区土壤入渗的实际过程,可作为排土场复垦区土壤入渗过程的预测模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初始入渗率与非毛管孔隙度呈显著正相关,稳定入渗率和累计入渗量与非毛管孔隙度、砾石含量和部分根系特征呈显著正相关;采用主成分分析评价的土壤入渗能力排序为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农用地>荒草地,初始入渗率、稳定入渗率、14min入渗率和累积入渗量的主成分方差累积贡献率为99.047%,较好地表达了土壤入渗能力。
吕刚傅昕阳李叶鑫王磊宋子岭
关键词:土壤入渗土地复垦植被恢复排土场露天煤矿
一种矿山环境检测用气体采样器
本实用新型属于矿山环境监测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矿山环境检测用气体采样器,包括底座,底座上设有立柱,立柱侧面设有若干夹持件,每一个夹持件到立柱中心线的距离都相等,每一个夹持件上可拆卸连接有真空气体收集管,所述真空气体...
吕刚范俊岗魏忠平李叶鑫傅昕阳翟景轩王磊王韫策刘雅卓王旭金兆良肖鹏马君蕙
文献传递
露天煤矿排土场不同植被类型持水能力评价被引量:8
2017年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综合分析,系统研究了露天煤矿排土场不同植被类型的枯落物特征、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渗透性能和蓄水能力变化,并采用主成分分析对各样地持水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枯落物的厚度和蓄积量均差异显著(P<0.05),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和荒草地枯落物厚度依次为1.80,1.23,0.83cm,枯落物蓄积量为6.76,2.96,0.58t/hm^2;乔木林地枯落物的持水能力和拦蓄能力最强,显著大于灌木林地和荒草地(P<0.05)。各样地土壤容重依次为荒草地>灌木林地>乔木林地,乔木林地和灌木林地的土壤入渗能力显著高于荒草地(P<0.05),初始入渗率、稳定入渗率和渗透总量分别为1.53~4.08mm/min、0.20~1.51mm/min和28~133mL。乔木林地和灌木林地的实际库容大于荒草地,林地水库贮水效率显著高于荒草地(P<0.05)。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露天煤矿排土场不同植被类型的持水能力,15个评价指标可优化为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96.832%,各样地持水能力综合得分为乔木林地>灌木林地>荒草地。从排土场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持水能力角度,可选择乔木树种(刺槐)作为主要复垦植被。
李叶鑫吕刚刁立夫傅昕阳刘雅卓
关键词:持水能力排土场植被类型土壤水库
樟子松固沙林更新迹地草本植物多样性及其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被引量:21
2017年
以科尔沁沙地南缘的彰武县章古台万亩林为研究对象,野外取样调查和实验室检测分析相结合,以樟子松固沙林采伐迹地为对照,研究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下樟子松固沙林更新迹地生境的改良效果,探讨植被重建后植物多样性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响应。结果表明:1)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固沙林更新迹地植被重建后,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增加,林下植物偶见种数目增多,13种草本植物在8个样地中未重复出现;2)与采伐迹地相比,不同植被重建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均有所改善,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在彰武小钻杨(Populus xiaozhuanica)、五角枫(Acer mono)林地改良效果较好,全钾在红刺榆林(Hemiptelea davidii)地含量明显提高、山杏(Armeniaca sibirica)林地的有效磷相比采伐迹地明显提高,且均表现为上层改良效果优于下层;3)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土壤理化性质间存在显著差异,随着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土壤理化性质逐渐改善,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有机质、全磷与植物多样性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土壤理化性质的与植物多样性相互作用,共同促进生态系统正向演替。研究结果为控制科尔沁沙地土壤沙化,加速该区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
吕刚王婷李叶鑫魏忠平王凯
关键词:植被重建植物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
工程堆积体入渗特征及入渗模型适宜性评价被引量:2
2018年
以重庆市城镇建设和交通枢纽工程形成的典型工程堆积体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双环入渗法对工程堆积体入渗特征、影响因素及入渗模型适宜性进行研究,筛选重庆市典型工程堆积体最优入渗模型。结果表明:(1)工程堆积体初始入渗率可达23.20mm/min,随着入渗时间的延长,入渗速率逐渐降低,30min瞬时入渗率为2.38~11.32mm/min,稳定入渗率为1.81~9.05mm/min;(2)工程堆积体的初始入渗率、稳定入渗率、平均入渗率、30 min入渗率、60 min入渗率和渗透总量均表现为中等变异,变异系数为36.42%~57.49%;(3)工程堆积体初始入渗率、稳定入渗率、平均入渗率和渗透总量与容重和含水率均呈负相关关系,与总孔隙度呈正相关关系;稳定入渗率、平均入渗率和渗透总量与60~40,40~20,20~10,10~5mm碎石含量呈负相关关系,与5~2mm碎石含量呈正相关关系;(4)不同工程堆积体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存在差异,其决定系数R2依次为Kastiakov模型(0.899)>通用经验模型(0.893)>Horton模型(0.870)>Philip模型(0.867),Kastiakov模型拟合效果优于通用经验模型、Horton模型和Philip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和预测重庆市工程堆积体入渗过程和入渗能力。
李叶鑫史东梅史东梅王道涵林姿
关键词:入渗特征入渗模型
海州露天煤矿排土场植被恢复的土壤水文效应评价被引量:4
2017年
为揭示排土场复垦区植被恢复的土壤水文效应,选取12个环境因子作为排土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水文效应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建立排土场土壤水文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对6种复垦植被类型下(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地、榆树林地、混交林地、灌木林地、农地和荒草地)土壤水文效应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土壤因子、水分因子和植被因子的权重值分别为0.513 8、0.193 0和0.293 2,各个评价指标的综合权重在0.031 8~0.146 2之间;(2)排土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水文效应综合指数大小顺序为刺槐林地(0.553 85)>混交林地(0.534 9)>榆树林地(0.521 3)>灌木林地(0.429 2)>荒草地(0.375 3),较农地(0.361)分别提高53.41%、48.17%、44.4%、18.89%和3.96%;(3)植被恢复可以有效地改善排土场的土壤水文效应,且以乔木林恢复效果更佳。该研究可为排土场不同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水文效应的评价提供较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为排土场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分析角度。
吕刚刘雅卓李叶鑫傅昕阳宋子岭
关键词:土壤水文排土场层次分析法露天煤矿
露天煤矿排土场边坡表层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空间变异特征被引量:13
2018年
为加快海州露天煤矿排土场边坡的水土流失治理进程,同时为同类矿山排土场边坡的有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基于GIS原理,采用地统计学与经典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对排土场边坡表层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空间变异性及其分布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排土场边坡表层土壤容重表现为弱变异性,饱和导水率表现为强变异性,毛管孔隙度与砾石含量表现为中等变异;毛管孔隙度的相关距离大于容重、砾石含量和饱和导水率,其在坡面分布上的均一性高于其他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其Co/(Co+C)值介于4.88%~15.95%;在排土场边坡不同研究尺度下,同一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相关距离范围变化规律较为一致;容重和砾石含量沿坡长方向从上到下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毛管孔隙度和饱和导水率则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在各个坡位的变异程度不一且差异显著。
吕刚吕刚李叶鑫傅昕阳李叶鑫
关键词:地统计学土壤水分物理性质排土场边坡露天煤矿
放水冲刷条件下工程堆积体边坡径流侵蚀水动力学特性被引量:32
2016年
煤炭开采过程形成的工程堆积体可导致严重水土流失。该文以重庆市煤矿工程堆积体为研究对象,该文采用土工试验方法和野外实地放水冲刷试验研究了煤矿工程堆积体边坡径流侵蚀特征及其临界水动力条件。结果表明:1)随着径流侵蚀冲刷过程进行,工程堆积体边坡的径流流速、径流剪切力和径流功率均呈现出程度不一波动现象,其变化范围分别为0.187~0.526 m/s、24.336~126.542 Pa、2.763~46.861 N/(m·s),而阻力系数在2.236~19.337之间波动变化。2)除10 L/min放水条件,工程堆积体边坡产流率、产沙率随径流冲刷过程呈先增加、后稳定变化趋势;在不同放水条件(10~30 L/min)下,边坡产流率依次趋于0.5、3.0、3.8、6.3和9.0 L/min,而产沙率在0~27.51 kg/min之间变化,土壤剥蚀率在9.570~4616.064 g/(m2·min)。3)不同坡度工程堆积体边坡临界径流剪切力及径流功率存在较大差异,面蚀阶段临界径流剪切力和临界径流功率以30°堆积体最小,分别为23.95 Pa和1.76 N/(m·s);而细沟侵蚀阶段以25°堆积体临界径流剪切力最小,以40°堆积体临界径流功率最小;土壤侵蚀速率与径流剪切力、径流功率之间具有显著线性关系。4)在放水条件下(10~30 L/min),工程堆积体径流侵蚀临界坡度分别为34.8°、35°、33.7°、34°、35.2°。研究结果可为煤矿工程堆积体水土流失量预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布置提供技术参数和依据。
丁文斌史东梅何文健蒋光毅蒋平李叶鑫
关键词:径流水动力学煤矿工程
基于Le Bissonnais法的石漠化区桑树地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研究被引量:17
2013年
石漠化区独特的水土流失作用使该区土壤严重退化,地埂植物作为一种独特的农林复合模式对石漠化区土地质量改善和坡耕地土壤生态修复作用明显,能有效保证坡耕地的生态条件和生产性能。选取石漠化区3种不同管理方式的桑树地埂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湿筛(Cаввинов法)和Le Bissonnais法测定土壤团聚体分布与稳定性特征。结果表明:基于Cаввинов法测定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以天然林最好,桑埂自然生草地和清草地相对居中,桑埂农地最差;3种管理方式的桑树地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数(ASI)随地埂距离均表现为ASI90cm>ASI60cm>ASI30cm,主要原因在于桑树地埂对坡耕地土壤团聚体影响的作用范围主要集中在距株30 cm以内,而在地埂30 cm以外田面农耕活动对土壤团聚体结构影响较大,而受桑树地埂影响作用较小。基于Le Bissonnais法快速湿润(FW)处理后土壤团聚体集中分布在0.5—0.25 mm之间,慢速湿润(SW)和湿润振荡(WS)处理后团聚体主要分布在5—1 mm之间。Le Bissonnais法处理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表现趋势与Cаввинов法一致,3种处理后的团聚体分形维数D、MWD和GMD均表现为FW
汪三树黄先智史东梅郭彦军郭宏忠彭旭东李叶鑫
关键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LE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