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儿童
  • 7篇患儿
  • 5篇肺炎
  • 4篇重症
  • 4篇细胞
  • 4篇小儿
  • 4篇病毒
  • 3篇毒性
  • 3篇重症肺炎
  • 3篇危重
  • 3篇病毒性
  • 2篇单纯性
  • 2篇单纯性肥胖
  • 2篇单纯性肥胖儿
  • 2篇单纯性肥胖儿...
  • 2篇新生儿
  • 2篇心律
  • 2篇心律失常
  • 2篇血浆
  • 2篇血糖

机构

  • 20篇深圳市宝安区...
  • 4篇深圳市宝安区...
  • 2篇深圳市宝安区...
  • 1篇深圳市宝安人...

作者

  • 20篇李凯红
  • 5篇刘喜
  • 4篇刘亚秋
  • 4篇翟奇
  • 4篇刘纯义
  • 4篇农淑萍
  • 3篇郑燕
  • 3篇陈茂余
  • 3篇黄卫东
  • 2篇祝爱霞
  • 2篇郭景涛
  • 2篇张修发
  • 2篇夏汉兵
  • 2篇陆必森
  • 2篇邹建话
  • 1篇丘喜
  • 1篇侯旭东
  • 1篇许锦姬
  • 1篇周小平
  • 1篇池莲祥

传媒

  • 3篇中国妇幼保健
  • 3篇咸宁学院学报...
  • 2篇小儿急救医学
  • 2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预防医学情报...
  • 1篇现代预防医学
  • 1篇航空航天医药
  • 1篇实用心脑肺血...
  • 1篇儿科药学杂志
  • 1篇中华今日医学...
  • 1篇中国小儿急救...
  • 1篇现代保健(医...

年份

  • 1篇2009
  • 4篇2007
  • 4篇2006
  • 2篇2005
  • 5篇2004
  • 3篇2003
  • 1篇2002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91例新生儿重度窒息临床观察
2004年
李凯红祝爱霞邹建话张修发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凝血功能微血栓形成
76例轮状病毒性肠炎临床症状观察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分析 76例轮状病毒 (RV)性肠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方法 :对 76例不同年龄组 RV肠炎患儿的临床症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同时出现呼吸系统症状并伴流涕、鼻塞、咳嗽、气促 59例 ;支气管炎 19例 ;肺炎 5例。 2出现抽搐7例。 3生化检查结果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明显增高 76例 ;肌酸激酶 (CK)增高 52例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 T)轻度增高 48例 ;乳酸脱氢酶 (L DH)增高 13例。 4X线胸片肺纹理增粗 8例 ;双肺斑片影 4例。 5心电图表现窦性心动过速 4例 ,T波改变 1例。结论 :RV感染可造成病毒血症 ,且可呈多系统播散 ,使机体各脏器组织损伤 ,致婴幼儿发病。故要对这一弱小群体实行早期预防保健 。
李凯红祝爱霞邹建话张修发
关键词:轮状病毒感染婴幼儿
小儿危重症早期干预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2005年
目的:对危重症患儿进行早期干预,探讨其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及其危重程度和死亡率。方法:对247例危重症患儿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130例,予早期干预。方法为危重症患儿不论有否胃肠功能障碍均予:①留置胃管观察胃内出血及胃潴留情况;②合理禁食及进食;③保护胃肠粘膜;④平衡肠道微生态;⑤一旦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即予相应的止血措施;⑥有腹胀予胃肠减压及血管活性药物。对照组117例,出现胃肠功能障碍时才给予相应治疗。结果:①观察组和对照组发生胃肠功能障碍分别为20例和46例,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χ2=7·66,P<0·05);②发生胃肠功能障碍的程度,观察组:早期13例、中期4例、晚期3例;对照组:早期16例、中期14例、晚期16例,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χ2=10·79,P<0·05);③观察组和对照组发生死亡分别为2例和14例,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χ2=7·73,P<0·01)。结论:危重症患儿早期给予胃肠功能保护能明显降低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也可缓解病情,明显减少危重症患儿的死亡。
农淑萍黄卫东孙毅李凯红朗新玲许锦姬
关键词:胃肠功能障碍危重症儿童干预
149例危重患儿内环境紊乱情况分析
2003年
目的  总结 14 9例危重患儿的内环境紊乱情况。 方法  对 14 9例危重患儿在抢救开始的同时 ,立即进行内环境监测。 结果  脱水者 2 8例 ,电解质紊乱者 138例 ,酸碱失衡者 76例 ,血糖升高者 91例 ,血气异常者 10 7例 ,氮质血症者 14例。结论   14 9例危重抢救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内环境紊乱 ,尤以电解质紊乱最为多见 ,其他依次为血气异常、血糖升高、酸碱失衡、脱水及氮质血症。在危重患儿的抢救过程中应重视对内环境紊乱的纠正 ,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刘纯义李凯红邓锦娥
关键词:危重儿抢救血糖升高酸碱失衡脱水
婴幼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致病菌分析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调查儿科重症监护病房(ICU)应用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的患儿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致病菌群及药敏情况。方法对70例行机械通气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患儿痰培养分离出的75株致病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革兰阳性菌占18·6%。革兰阴性菌占72·0%,真菌占9·3%,分别列前3位的是肺炎克雷伯杆菌(36·0%)、金黄色葡萄球菌(16·0%)大肠杆菌属(12·0%)。药敏结果表明:大多数G-菌对常用的抗菌药物已表现出较高的耐药率。结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原菌仍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对机械通气患儿应进行全面预防、加强监护、检测病原菌、合理使用抗生素,才能有效控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郭景涛陆必森李凯红郎新玲
关键词:婴幼儿肺炎耐药性
支气管哮喘患儿体液免疫功能及血浆白细胞介素-6和γ-干扰素的变化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患儿体液免疫、补体变化及血浆白细胞介素 - 6和 γ-干扰素与哮喘的病情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37例支气管哮喘患儿进行外周血体液免疫及补体含量检测 ,同时测定急性发作期治疗前后血浆 IL- 6与 IFN- γ水平 ,与 34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 :支气管哮喘患儿外周血 Ig G、C3、C4明显降低 ,Ig E明显升高 ,Ig M、Ig A无明显变化。哮喘急性发作期血浆 IL- 6水平高于对照组 ,临床缓解期仍高于对照组。哮喘急性发作期血浆 IFN- γ水平低于对照组和临床缓解期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 .0 1 )。结论 :支气管哮喘存在着体液免疫功能紊乱 ,在哮喘发作期和缓解期均有血浆 IL- 6与 IFN- γ平衡失调 ,Th1 / Th2失衡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理中占重要地位。
李凯红郑燕翟奇侯旭东陈茂余池连祥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血浆白细胞介素-6Γ-干扰素IL-6患儿
重症肺炎患儿心律失常相关因素分析及处理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探讨重症肺炎患儿心律失常发生的原因及治疗对策。方法:调查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共收治临床资料完整的重症肺炎患儿90例,对患儿临床特征与心律失常的关系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90例中有42例重症肺炎患儿出现心律失常56例次,发生率46.7%(42/90),其中,窦性心动过缓3例,频发房性早搏10例,房性心动过速5例,室上性心动过速3例,心房颤动2例,室性早搏8例,室性心动过速2例,室性早搏伴短阵室速2例,一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室性早搏1例。低年龄(χ2=11.43,P=0.000)、Ⅰ型呼吸衰竭(χ2=7.23,P=0.007)、心功能不全(χ2=19.44,P=0.000)、肌钙蛋白升高(χ2=16.99,P=0.000)及低血钾(χ2=19.74,P=0.000)是重症肺炎心律失常影响因素。结论:心律失常是重症肺炎患儿早期较严重并发症,低年龄、Ⅰ型呼吸衰竭、心功能不全、心肌损害程度及低血钾等与重症肺炎患儿心律失常有密切关系,及时有效的氧疗,及早纠正心功能不全,控制感染,保护心肌治疗,维持内环境稳定,防止电解质紊乱和缺氧、酸中毒的发生,是防止重症肺炎患儿心律失常的有效措施。
刘亚秋刘喜李凯红丘喜琴
关键词:重症肺炎心律失常儿童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被引量:6
2003年
李凯红郑燕翟奇陈茂余
关键词:肾病综合征儿童
重症肺炎患儿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探讨重症肺炎患儿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的变化,以及不同病原体所致重症肺炎血清sICAM-1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40例重症肺炎患儿和43例普通肺炎患儿急性期、恢复期、以及48例健康对照组小儿血清sICAM-1水平。结果重症肺炎急性期血清sICAM-1水平明显高于重症肺炎恢复期,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与普通肺炎急性期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重症肺炎恢复期血清sICAM-1水平与普通肺炎恢复期及健康对照组比较,则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重症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病毒与细菌混合感染性肺炎急性期血清sICAM-1水平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重症肺炎患儿急性期血清sICAM-1水平较普通肺炎急性期明显增高,但不同病原体所致重症肺炎血清sICAM-1水平变化无统计学意义;sICAM-1参与了重症肺炎的炎症过程,其水平的高低可以作为肺炎病情轻重的判断指标之一。
刘纯义李凯红黄卫东陆必森王世俊金萍刘喜
关键词:重症肺炎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儿童
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浆D-二聚体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2007年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浆D-二聚体(D-dimer,DD)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比浊法定量测定6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在病程第1、3、7天外周血液中DD含量变化,并与30例健康儿童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病程第1天患儿血浆DD含量为(0.560±0.174)mg/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病程第3天DD持续升高为(0.950±0.216)mg/L,第7天趋于下降(0.316±0.153)mg/L。结论病毒性脑炎患儿早期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动态检测血浆DD含量变化有助于了解病脑的演变过程,为及早进行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刘亚秋刘喜张侃李凯红罗勇夏汉兵
关键词:病毒性脑炎D-二聚体儿童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