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类鼻疽
  • 5篇血清
  • 3篇血清学
  • 3篇细菌
  • 3篇抗原
  • 2篇电镜
  • 2篇电镜观察
  • 2篇毒力
  • 2篇血清分型
  • 2篇血清学调查
  • 2篇疫源
  • 2篇疫源地
  • 2篇脂肪酸
  • 2篇色谱
  • 2篇气相
  • 2篇气相色谱
  • 2篇相色谱
  • 2篇免疫
  • 1篇单克隆
  • 1篇单克隆抗体

机构

  • 16篇军事医学科学...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广州军区军事...
  • 1篇武汉军区军事...

作者

  • 16篇李俐
  • 6篇赵忠利
  • 3篇端青
  • 3篇尹国才
  • 3篇周方
  • 2篇陆振豸
  • 1篇刘玉荣
  • 1篇王菊英
  • 1篇赵春生

传媒

  • 7篇中国人兽共患...
  • 2篇中国微生物学...
  • 1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微生物学报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全国第三届正...
  • 1篇全国免疫标记...
  • 1篇中国微生物学...

年份

  • 1篇1996
  • 1篇1995
  • 1篇1994
  • 1篇1993
  • 1篇1991
  • 4篇1990
  • 2篇1989
  • 1篇1988
  • 3篇1987
  • 1篇1985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四株不同毒力的土拉弗氏菌脂多糖的SDS-PAGE图谱的初步观察被引量:2
1993年
应用SDS-PAGE技术和银氨染色方法,初步分析了四株不同毒力的土拉弗氏菌内毒素脂多糖(LPS)的分子组成。结果显示:4株土拉弗氏菌的LPS的图谱随着毒力的不同而存在差别。
尹国才李俐
关键词:脂多糖
类鼻疽菌血清分型
韩藕儿李俐赵忠利
关键词:类鼻疽病原细菌抗原免疫血清血清分型
假结核与苏联远东类猩红热和日本泉热的关系
1989年
一、假结核、远东类猩红热及泉热的症状与流行病学 假结核是指脏器内具有类似结核结节但又未分离出结核杆菌的发病情况。首次从病人分离出病原菌是19世纪末(1884),5年后确认了它的独立性、命名为Bacterium pseudotuberculosis rodeutum(Pfeifer1889),现归于耶氏菌属。本世纪50年代以前。文献上报道假结核病很少,(1958)等综合了世界上描述过的30个病例,主要表现分为肺型和肠型;
李俐
关键词:假结核
全文增补中
类鼻疽假单胞菌专业实验室简介
李俐
关键词:传染病细菌病类鼻疽实验室
应用单克隆抗体技术(McAb)对鼻疽菌的类鼻疽菌鉴别诊断的研究
刘环赵建中李俐
关键词:免疫荧光法抗体类鼻疽鼻疽鼻疽极毛杆菌酶连接免疫吸附测定单克隆抗体
类鼻疽特异性抗原和壁膜抗原对金黄地鼠和家兔的保护性研究被引量:1
1991年
本实验用类鼻疽特异抗原和壁膜抗原分别免疫金黄地鼠和家兔,然后攻击金黄地鼠,观察家兔腹腔巨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作用。实验证明这两种抗原具有刺激机体产生免疫保护的作用,吞噬能力的增强是免疫保护的一个因素,吞噬能力不依赖于抗体产生的水平。
端青赵忠利李俐
关键词:抗原免疫
类鼻疽菌血清分型被引量:5
1990年
类鼻疽假单胞菌根据不耐热抗原的有无分为血清Ⅰ型和Ⅱ型。在没有标准血清情况下,用吸收试验,选出产不耐热抗原较好的菌株,用 Sephadex G-200纯化抗原制备Ⅰ型血清,用该血清对我国分离的68株及引进6株菌以琼脂扩散法,进行血清学分型。结果表明:68株为血清Ⅰ型,3株为血清Ⅱ型菌,3株不稳定。上述结果与文献报道的一致。即血清Ⅰ型菌多存在于亚洲,血清型与菌株来源(环境、动物)无关,但与地理分布有关。
韩藕儿李俐赵忠利
关键词:血清分型
豚鼠土拉弗氏菌菌血症的形成及蜱感染试验
1990年
本文探索了用土拉弗氏菌感染豚鼠形成菌血症的途径,以及蜱在动物体上的喂养时间与其吸血菌量的关系,和蜱在不同保存温度和时间下其体内细菌繁殖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比较了从感染蜱分离土拉菌的方法(全蜱研磨和血淋巴分离),并经过新疆现场考核,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李俐韩藕儿
关键词:菌血症
细菌细胞脂肪酸气相色谱分析
王青周方李俐
关键词:气相色谱细菌脂肪酸生物样品分析
腋毛杆菌与微小棒状杆菌和微小诺卡氏菌的鉴别研究
1988年
本文报告腋毛癣病原菌在我国首次分离成功。从487例腋毛癣患者病毛中检出病原菌489株,检出率为38.8%。从形态学、生长条件、生化反应、免疫试验和菌体成份等方面,将该菌与微小棒状杆菌和微小诺卡氏菌进行了鉴别研究。三种细菌有明显差别,将腋毛癣病原菌暂命名为腋毛杆菌。目前,国际上对腋毛癣(感染)的病原菌报道不一致,较多学者认为是微小棒状杆菌或微小诺卡氏菌。我们根据初步的研究认为,我国南方人所感染的腋毛杆菌不属于这两种菌,而是另一种。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马复先蔡瑞康高继台周方李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