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世娟

作品数:70 被引量:200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经济管理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4篇期刊文章
  • 22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8篇农业科学
  • 22篇自动化与计算...
  • 6篇经济管理
  • 2篇天文地球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3篇小麦
  • 13篇作物
  • 11篇冬小麦
  • 9篇叶片
  • 9篇可视化
  • 8篇三维可视化
  • 7篇图像
  • 6篇玉米
  • 5篇遥感
  • 5篇生物量
  • 5篇实测数据
  • 5篇农业
  • 5篇物量
  • 5篇小麦叶
  • 5篇小麦叶片
  • 4篇越冬
  • 4篇植株
  • 4篇数字化
  • 4篇作物生长
  • 4篇小麦生长

机构

  • 70篇中国农业科学...
  • 10篇北方工业大学
  • 5篇江苏省农业科...
  • 5篇学研究院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天津市农业科...
  • 1篇青岛农业大学
  • 1篇扬州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银行
  • 1篇埃克塞特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遥...

作者

  • 70篇李世娟
  • 58篇诸叶平
  • 40篇刘升平
  • 18篇刘海龙
  • 14篇张杰
  • 12篇孙开梦
  • 11篇鄂越
  • 10篇李书钦
  • 10篇郭秀明
  • 9篇张红英
  • 6篇仲晓春
  • 6篇严定春
  • 5篇曹宏鑫
  • 5篇张伟欣
  • 5篇张文宇
  • 4篇雪燕
  • 4篇岳慧丽
  • 4篇刘丹
  • 3篇于向鸿
  • 3篇周国民

传媒

  • 8篇农业网络信息
  • 7篇中国农业科技...
  • 4篇农业工程学报
  • 3篇智慧农业(中...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山东农业科学
  • 2篇福建农业学报
  • 2篇麦类作物学报
  • 2篇作物学报
  • 1篇中国食物与营...
  • 1篇江苏农业学报
  • 1篇农业现代化研...
  • 1篇世界农业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农业展望
  • 1篇东北农业科学
  • 1篇基层农技推广
  • 1篇智慧农业

年份

  • 1篇2024
  • 4篇2023
  • 9篇2022
  • 4篇2021
  • 6篇2020
  • 7篇2019
  • 5篇2018
  • 7篇2017
  • 5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6篇2006
  • 2篇2005
7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我国食用豆生产布局变迁及区域比较优势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科学合理的生产布局有助于推动食用豆产业健康发展。方法:基于2010-2020年全国31个省区有关数据,采用生产集中度指数法、资源禀赋指数和综合优势指数法分别分析了2010-2020年我国食用豆生产布局变迁以及区域比较优势。结果:食用豆生产布局方面,2010-2020年间,我国食用豆主产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南方地区,并且总体布局呈继续保持西扩南移趋势。十大食用豆主产区集中在云南、四川、内蒙古、重庆等省;山西、甘肃食用豆发展较快,内蒙古、江苏、河北等5个省食用豆生产集中度波动中呈上升趋势。食用豆区域比较优势方面,云南、四川、甘肃等11个省的食用豆资源禀赋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普遍较高,西部地区和南方地区食用豆生产比较优势相对较高,大部分地区资源禀赋优势逐渐下降,山西、甘肃等少数省份综合比较优势有上升趋势。结论:为食用豆生产布局提出有关政策建议。
岳慧丽张蕙杰李世娟
关键词:食用豆区域比较优势
越冬前冬小麦主茎叶片几何参数模型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为了定量分析冬小麦越冬前叶片主要几何参数与器官生物量及比叶重的关系,以小麦品种济麦22、泰农18和鲁原502为材料,于2013-2014和2014-2015年冬小麦生长季内开展了品种和施氮试验,通过分析越冬前叶长和叶宽与器官生物量和比叶重之间的定量关系,以及叶弦角和叶切角与比叶重之间的关系,构建了冬小麦越冬前叶片几何参数模型。经独立试验资料检验,冬小麦越冬前叶片主要几何参数叶长、最大叶宽、叶切角和叶弦角实测值与模拟值的RMSE、平均绝对误差(da)、平均相对误差(dap)和R2分别为1.453cm(n=46)、1.136cm、11.997%和0.916;0.093cm(n=46)、0.073cm、13.396%和0.837;23.906°(n=46)、16.059°、52.153%和0.556;23.706°(n=46)、19.818°、53.966%和0.787,均达极显著水平(P<0.001),说明实测值与模拟值的吻合程度较好。所建模型可较好地模拟不同品种、不同施氮水平下冬小麦越冬前叶片主要几何参数。
陈昱利杨平张文宇张伟欣诸叶平李世娟巩法江毕海滨岳霆曹宏鑫
关键词:冬小麦叶片生物量
小麦-玉米连作协同模型系统研究被引量:7
2007年
小麦-玉米连作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种植方式,本文提出了小麦玉米管理模型的协同机制,探讨了基于生理生态过程的小麦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协同模型,小麦-玉米周年连作协同模型,基于协同模型的连作决策支持仿真系统实现方法等。
严定春诸叶平李世娟
关键词:小麦玉米仿真系统
作物生长模型研究浅析
刘海龙诸叶平李世娟孙开梦鄂越刘升平海占广
基于生物量的冬小麦越冬前植株地上部形态结构模型被引量:10
2016年
越冬前植株地上部形态建成是冬小麦株型构建和可视化的重要基础。为定量分析冬小麦越冬前植株地上部形态结构参数与器官生物量的关系,以济麦22、泰农18和鲁原502为材料,于2013—2014和2014—2015年度开展品种和施氮试验。利用2013—2014年度越冬前植株地上部形态结构参数和器官生物量等数据构建了冬小麦越冬前植株地上部形态结构模型。经2014—2015年度数据检验,除叶鞘长和叶弦长模型精度略低外,叶长、最大叶宽、叶切角和叶弦角模型精度均较高,所建模型可较好地模拟不同品种与各施氮水平冬小麦越冬前植株地上部形态结构。
陈昱利杨平张文宇张伟欣诸叶平李世娟巩法江毕海滨岳霆曹宏鑫
关键词:冬小麦生物量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设备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设备系统,其传感器节点用将采集到的种植地土壤环境参数经无线物联网传输至主控制器;巡检机器人将采集到的植物的生长参数和植物的生长状态参数经无线物联网传输至主控制器;主控制器用于根据土壤环...
刘升平诸叶平仲晓春李世娟孙开梦
文献传递
一种图像采集模组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图像采集模组,包括机壳,机壳内设置有CCD驱动器,CCD驱动器正前方设置有CCD感光芯片,CCD感光芯片正前方设有一滤光片放置槽,滤光片放置槽两侧对称设有两滤光片收纳槽,滤光片收纳槽内通过电动伸缩杆安装有...
刘升平诸叶平仲晓春李世娟孙开梦
文献传递
改进区域增长算法的植株多视图几何重建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通过研究3种不同复杂程度植株冠层的三维重建,为更加精准获取植株冠层表型参数提供新方法。【方法】本文首先用单反相机获取3种不同复杂程度植株冠层图片序列,通过三维重建得到各植株稠密点云;随后还原植株点云原始尺度,过滤稠密点云中的噪声,再使用改进区域增长算法分割植株点云冠层;之后借助激光扫描仪,利用手动测量和激光扫描方法分别从二维和三维两个方面对多视图几何重建的叶片进行精度评价,二维精度评价为叶片长宽的实际测量值分别与激光扫描仪获取的叶片的长宽值和多视图几何重建叶片的长宽值进行统计分析,三维精度评价使用传统的网格对比方法豪斯多夫距离与更加精准的工业级网格3D精度对比检测软件Geomagic Qualify。【结果】多视图几何重建的植株叶片表型信息与手动测量值间的判定系数(R2)均高于0.96,激光扫描方法获取的植株叶片表型信息与手动测量值间的判定系数(R2)均高0.99;多视图几何重建的叶片与激光扫描得到的叶片在0-±1mm偏差范围内的比例大部分达到97%以上;以激光扫描的叶片网格为参考,多视图几何重建的叶片网格的豪斯多夫距离90%以上分布在0-2 mm。本研究的多视图几何重建方法与改进区域增长算法相结合能对不同复杂程度的植株取得比较理想的重建结果。【结论】本文提出的多视图几何方法与改进区域增长算法相结合的重建方法可以弥补区域增长算法的不足,对表面不平滑的植株冠层具有更好的分割效果,适合不同复杂程度植株三维重建,为育种研究获取植株表型提供一定的参考。
肖顺夫刘升平李世娟杜鸣竹吕纯阳刘大众杨菲菲刘航
关键词:多视图几何三维重建植株数码相机
蜂产品质量安全现状与全程追溯系统构建
建立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及系统平台已经成为世界性发展趋势。分析了影响中国蜂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及存在问题,主要有:生产过程污染、不成熟产品、掺杂造假、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不够等,然后提出提高蜂产品质量的相应对策与途径。...
李世娟诸叶平鄂越刘升平
关键词:蜂产品追溯系统
文献传递
数字化玉米种植系统的适用性验证被引量:1
2006年
利用河北省连续两年的氮肥试验数据结果和相关资料,对数字化玉米种植系统在玉米主产区河北的适应性进行了验证(尤其是氮肥模块)。结果表明:模型对玉米主要生育期的模拟结果与大田实际符合性比较好,相对误差在5%之内;产量和生物量的模拟值与实际值的绝对误差较大,但相对误差基本都在10%以内;对每公顷穗数的模拟结果均偏低,相对误差小于5%,穗粒数的模拟值普遍高于实测值,而籽粒重的模拟值则普遍低于实测值,穗粒数和籽粒重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相对误差均超出了10%。模型对作物吸收氮的模拟结果并不理想,而对子粒吸收氮的模拟结果明显优于前者,模拟值和观测值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该验证结果表明,数字化玉米种植系统对生育期、产量和生物量的预测相对比较理想,而对产量构成和氮素吸收的模拟预测误差较大,因此预测产量构成和氮肥模拟的模块部分参数还需要根据大田试验结果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正。
李世娟诸叶平王启现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