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鹭冰

作品数:21 被引量:77H指数:4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5篇细胞
  • 13篇硬皮病
  • 12篇纤维细胞
  • 12篇胶原
  • 12篇成纤维细胞
  • 8篇系统性硬皮病
  • 8篇克隆
  • 7篇胶原合成
  • 6篇克隆细胞
  • 4篇皮肤
  • 4篇中药
  • 4篇系统性硬化病
  • 3篇代谢
  • 3篇丹参
  • 3篇前胶原
  • 3篇患者皮肤
  • 3篇活血
  • 3篇胶原代谢
  • 3篇核细胞
  • 3篇博来霉素

机构

  • 21篇复旦大学
  • 5篇复旦大学上海...
  • 1篇云南中医学院

作者

  • 21篇朱鹭冰
  • 15篇李明
  • 9篇高地
  • 3篇刘超凡
  • 2篇胡东艳
  • 2篇周行
  • 1篇储以微
  • 1篇王强
  • 1篇杨雪
  • 1篇杨骥
  • 1篇辛崇美
  • 1篇张菊莉
  • 1篇吴国勤
  • 1篇陈莲

传媒

  • 9篇中华皮肤科杂...
  • 3篇中国皮肤性病...
  • 2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临床皮肤科杂...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17
  • 3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5
  • 2篇2004
  • 3篇2003
  • 2篇2002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药对系统性硬皮病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及动物模型的影响
该研究旨在探讨活血化瘀、温阳补肾中药对SSc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和硬皮病动物模型的影响.第一部分 活血化瘀中药对系统性硬皮病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影响 目的:研究活血化瘀中药对SSc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
朱鹭冰
关键词:硬皮病成纤维细胞中药动物模型博来霉素
文献传递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合并Sweet综合征一例
2004年
朱鹭冰吴国勤胡东艳李明
关键词:皮疹SWEET综合征单核细胞白血病慢性颌下停药
丹参对系统性硬化病高胶原合成成纤维细胞克隆Ⅰ型前胶原基因转录的调控
2011年
目的探讨丹参对系统性硬化病患者皮损高胶原合成成纤维细胞克隆Ⅰ型前胶原基因转录的调控。方法采用系统性硬化病患者皮损和正常人皮肤胶原合成异质性成纤维细胞克隆,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检测1g/L丹参注射液及其主要水溶性单体(20mg/L丹参素钠、5mg/L丹酚酸B、5mg/L原儿茶醛)和脂溶性单体(5mg/L丹参酮ⅡA)对系统性硬化病和正常人高、低胶原合成克隆增殖活性(A490)的影响。利用瞬时转染、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技术,检测上述药物对克隆Ⅰ型前胶原仅1链(COL1A1)基因近端启动区活性的调控。结果在早期(≤3d),丹参注射液及单体对成纤维细胞克隆增殖的抑制不显著(P〉0.05)。但随作用时间延长,它们对克隆增殖的抑制作用多逐渐增强,第5天,丹参注射液组与水溶性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3.22,P〈0.01);第7天,丹参注射液组、丹酚酸B组和原儿茶醛组与水溶性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分别为4.74、3.03、2.56,P值均〈0.05)。第5天和第7天,丹参酮ⅡA组与脂溶性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2和2.15,P值均〈0.05)。丹参注射液、丹参酮ⅡA和原儿茶醛抑制系统性硬化病和正常人成纤维细胞克隆中COL1A1近端启动区的活性(P〈0.01),前两种药优先下调系统性硬化病高胶原合成克隆中COL1A1近端启动区的活性,COL1A1近端启动区在系统性硬化病高、低胶原合成克隆中的活性水溶性阴性对照组为12.019±0.830和5.388±0.480,丹参注射液组为4.445±1.061和2.856±0.597,F=31.78,P〈0.01;脂溶性阴性对照组为14.155±0.672和4.299±0.252,丹参酮ⅡA组为9.638±0.854和3.192±0.450,F=24.10,P〈0.01。结论丹参可抑制系统性硬化病高胶原合成成纤�
朱鹭冰高地李明
关键词:成纤维细胞克隆细胞丹参
活血化瘀中药对系统性硬皮病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影响被引量:21
2004年
目的研究活血化瘀中药对系统性硬皮病(SSc)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以组织块培养法建立3个SSc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株。将活血化瘀中药加入成纤维细胞培养液,其浓度分别为5g/L、2.5g/L和1.25g/L,于加药后第3、6d,以分光光度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羟脯氨酸浓度并折算成胶原浓度。结果积雪草和丹参在5g/L、2.5g/L及1.25g/L浓度下于作用第3d和第6d时能显著抑制SSc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的胶原合成(P<0.05~0.01),红花在5g/L、2.5g/L及1.25g/L浓度下于作用第3d和第6d时能显著促进SSc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的胶原合成(P<0.05)。此外,当归在5g/L、茜草在2.5g/L浓度下于作用第6d时也能显著抑制SSc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P<0.05)。结论不同的活血化瘀中药对皮肤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作用不一,该结果可为临床制定治疗SSc及其他相关疾病的中药方剂提供参考。
朱鹭冰李明
关键词:胶原合成皮肤成纤维细胞活血化瘀中药系统性硬皮病
系统性硬皮病患者皮肤克隆成纤维细胞胶原代谢的异质性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在克隆水平上研究系统性硬皮病(SSc)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FB)胶原代谢异质性的特点。方法以皮肤克隆FB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其Ⅰ,Ⅲ型前胶原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MMP-3)mRNA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细胞培养上清中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筛选出具有不同胶原合成能力的异质性克隆,分析其胶原代谢的特点。结果 SSc和正常皮肤克隆FB的胶原代谢均具有异质性,SSc患者克隆FBⅠ,Ⅲ型前胶原mRNA水平的异质性较正常人大(F=20.540,P=0.000;F=6.822,P=0.012),SSc患者Ⅰ型前胶原mRNA高表达克隆的比例高于正常人(48.0%vs14.3%);SSc和正常皮肤克隆FB细胞培养上清中Ⅰ型胶原蛋白水平与其mRNA水平均存在正相关关系(r=0.873,P=0.000;r=0.538,P=0.039)。结论 SSc和正常皮肤克隆FB的胶原代谢均具有异质性。
高地朱鹭冰李明
关键词:成纤维细胞克隆细胞胶原
系统性硬化病成纤维细胞单克隆Ⅰ型前胶原基因转录特性的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系统性硬化病(ss)患者皮损成纤维细胞高胶原合成克隆的发生机制。方法通过原位杂交法检测成纤维细胞克隆Ⅰ型前胶原理1链(COL1A1)mRNA表达,并将成纤维细胞克隆依COL1A1mRNA水平分为高、中、低组。构建5个含有人COL1A1基因不同长度转录调控序列的重组质粒,应用瞬时转染、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技术检测5个COL1A1基因转录调控序列在不同组别成纤维细胞克隆中的启动活性。结果SS组和正常对照组不同成纤维细胞克隆COL1A1mRNA水平都具有明显差异,ss组高表达COL1A1mRNA的成纤维细胞克隆所占的比例(50.O%)高于正常对照组(12.5%),SS组成纤维细胞克隆的平均COL1A1mRN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3.690,P〈0.01)。5个COL1A1上游转录调控序列中-174~+42bp在SS组和正常对照组不同成纤维细胞克隆均具有最强启动活性。COL1A1转录调控序列的活性与成纤维细胞克隆的COL1A1mRNA水平呈正相关。结论ss高胶原合成的成纤维细胞克隆的COL1A1基因在转录水平即被激活。
朱鹭冰高地李明
关键词:成纤维细胞
系统性硬皮病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克隆与生长异质性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分离系统性硬皮病(SSc)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FB)克隆,观察其形态和生长特性。方法采用改良的有限稀释法分离SSc和正常皮肤FB克隆,光镜下观察克隆FB细胞形态,应用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结果SSc和正常皮肤克隆FB的细胞形态均有异质性,主要分为细小梭形细胞、粗长梭形细胞和大多角形细胞3种。细胞形态呈大多角形的克隆增殖很慢,难以传代和冻存。与细胞形态呈细小梭形的克隆相比,呈粗长梭形的克隆增殖速度较慢,细胞倍增时间较长,G0/G1期细胞比例较高(P<0.05),S+G2/M期细胞比例较低(P<0.05)。SSc和正常皮肤克隆FB的细胞形态和生长特性经数次传代保持稳定。结论SSc和正常皮肤克隆FB的细胞形态和生长特性均有异质性。
高地朱鹭冰李明
关键词:硬皮病成纤维细胞克隆细胞有限稀释法
系统性硬皮病患者成纤维细胞高胶原合成克隆胶原基因转录特性与调控研究
第一部分SSc患者和正常人皮肤Fb克隆分离及胶原合成异质性克隆的筛选   目的:分离系统性硬皮病(Systemicscleroderma,SSc)患者和正常人皮肤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Fb)克隆,筛选出胶原...
朱鹭冰
关键词:系统性硬皮病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文献传递
九味活血化瘀中药对正常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影响被引量:8
2003年
朱鹭冰李明
关键词: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中药
以脂膜炎为皮肤表现的皮肌炎九例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以脂膜炎为皮肤表现的皮肌炎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2012年10月至2016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皮肤科诊治的9例以脂膜炎为皮肤表现的皮肌炎患者的资料,分析其临床与病理特征。结果9例中女6例,男3例,年龄28~73岁。9例患者脂膜炎皮损均表现为触痛性斑块或结节,分别发生在臀、股、腰、背、腹、上肢和腮部,先于、晚于或与皮肌炎特征性皮损和肌肉损害同时发生,其中1例脂膜炎先于皮肌炎特征性皮损30年发生。皮损组织病理示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血管周围及脂肪小叶和间隔内以淋巴细胞、浆细胞为主的炎性浸润,可有脂肪细胞坏死、钙化和膜囊性改变,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和管腔闭塞。脂膜炎先于皮肌炎特征性皮损发生的2例患者曾被数次误诊为狼疮性脂膜炎和深部硬斑病。多数患者对联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治疗反应良好,但伴脂肪膜性坏死者,对治疗反应差。结论皮肌炎的脂膜炎表现具有一定组织学特征,与皮肌炎典型皮损的发生可不同步,在皮肌炎典型损害前出现易被误诊,持续跟踪随访对确诊具有重要意义。
周行鲁静浩胡东艳刘超凡辛崇美朱鹭冰李明
关键词:皮肌炎脂膜炎糖皮质激素类免疫抑制剂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