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万泽

作品数:71 被引量:961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2篇期刊文章
  • 6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6篇农业科学
  • 15篇生物学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天文地球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1篇土壤
  • 7篇生态系统
  • 5篇亚高山
  • 5篇油橄榄
  • 5篇生态
  • 5篇冷杉
  • 5篇海拔
  • 5篇河谷
  • 5篇川滇高山栎
  • 4篇植物
  • 4篇森林生态
  • 4篇生物多样性
  • 4篇生物量
  • 4篇碳储量
  • 4篇物量
  • 4篇利用效率
  • 4篇峨眉冷杉
  • 4篇
  • 4篇不同海拔
  • 4篇川西亚高山

机构

  • 56篇中国科学院
  • 24篇中国科学院大...
  • 13篇四川省林业科...
  • 4篇西南大学
  • 3篇南京林业大学
  • 2篇华南农业大学
  • 2篇南京大学
  • 2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贵州大学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西华师范大学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院成...
  • 1篇四川省林业干...
  • 1篇石棉县林业局
  • 1篇西昌市林业局
  • 1篇凉山州林业局
  • 1篇云南省林业和...
  • 1篇阿坝州林业和...

作者

  • 61篇朱万泽
  • 8篇王金锡
  • 7篇李霞
  • 6篇范建容
  • 5篇赵广
  • 4篇王三根
  • 4篇蔡小虎
  • 4篇谢静
  • 4篇周鹏
  • 3篇郝云庆
  • 3篇王文志
  • 3篇刘刚才
  • 3篇冉飞
  • 3篇王玉宽
  • 3篇申旭红
  • 3篇王小丹
  • 3篇王尧尧
  • 3篇贾敏
  • 2篇杨军
  • 2篇薛建辉

传媒

  • 8篇山地学报
  • 6篇生态学报
  • 3篇植物生态学报
  • 3篇林业科学
  • 3篇西北植物学报
  • 2篇生物多样性
  • 2篇应用与环境生...
  • 2篇世界林业研究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南京林业大学...
  • 2篇水土保持通报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西南林学院学...
  • 2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院...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经济林研究

年份

  • 3篇2023
  • 2篇2022
  • 4篇2021
  • 4篇2020
  • 3篇2019
  • 4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5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4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7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提高油橄榄坐果率的品种配置技术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油橄榄坐果率的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油橄榄授粉配置技术难以适用于较大面积的油橄榄适宜种植区,以及技术方案不清楚完整无法实施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通过合理品种配置提高油橄榄坐果率的技术。本技术方案根据包...
朱万泽
川西贡嘎山峨眉冷杉成熟林生态系统CO_2通量特征被引量:10
2018年
成熟森林的碳收支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关于西南亚高山暗针叶林成熟林碳通量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尚不明确对碳循环的作用。以涡度相关技术为基础,对川西贡嘎山东坡峨眉冷杉成熟林生态系统尺度的CO_2通量进行长期定位观测。利用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观测数据,分析了峨眉冷杉成熟林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NEE)、生态系统呼吸(Re)和总生态系统生产力(GPP)的季节变异特征及其源汇状况,并结合环境因子,分析CO_2通量的主要控制因子。结果表明:(1)峨眉冷杉成熟林NEE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呈现"U"形变化,白天为负值,夜间为正值,中午前后CO_2通量达到最大;各月间日平均NEE变化差异显著,NEE峰值最大出现在2015年6月(-0.64 mg CO_2m^(-2)s^(-1)),峰值最小出现在2016年1月(-0.08 mg CO_2m^(-2)s^(-1));日平均NEE由正值变为负值的时间夏季最早,冬季最晚,NEE由负值变为正值的时间冬季最早,夏季最晚。(2)峨眉冷杉成熟林NEE、Re和GPP具有明显的月变化。2015年6月和12月NEE分别达到最大值(-46.02 g C m^(-2)月^(-1))和最小值(-1.42 g C m^(-2)月^(-1));Re呈现单峰变化,最大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2015年6月(84.78 g C m^(-2)月^(-1))和2016年1月(12.82 g C m^(-2)月^(-1));GPP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2015年6月(130.81 g C m^(-2)月^(-1))与2016年1月(16.15 g C m^(-2)月^(-1))。(3)空气温度(T_a)、5 cm土壤温度(T_(s5))和光合有效辐射(PAR)是影响峨眉冷杉成熟林CO_2通量的主要环境因子。T_a与CO_2通量呈指数相关(R^2=0.5283,P<0.01);白天CO_2通量与PAR显著相关(R^2=0.4373,P<0.01);夜晚CO_2通量与T_(s5)显著相关(R^2=0.4717,P<0.01)。(4)全年NEE、Re和GPP分别为-241.87、564.81 g C m^(-2)和806.68 g C m^(-2),表明川西贡嘎山峨眉冷杉成熟林具有较强的碳汇功能。
张元媛朱万泽孙向阳胡兆永
关键词:涡度相关CO2通量峨眉冷杉林
贡嘎山木本植物碳同位素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被引量:2
2014年
对贡嘎山东坡不同海拔的主要木本植物稳定碳同位素的组成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22种木本植物叶片δ13C值变化范围为-3.236%^-2.521%,平均值(-2.957±0.163)%;不同海拔间植物叶片δ13C值差异显著,随海拔上升叶片δ13C值呈增加趋势;同种植物(大叶金顶杜鹃、峨眉冷杉、水青树、箭竹)的δ13C值随海拔的增加也呈相同的变化趋势。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δ13C值之间差异显著,落叶树种显著高于常绿树种。叶片δ13C值与6—9月平均温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6—8月降水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温度、降水是影响木本植物叶片δ13C值海拔差异的主要因子。
谢静朱万泽周鹏赵广
关键词:木本植物海拔梯度生活型
川滇高山栎灌丛萌生过程中的营养元素供应动态被引量:16
2010年
萌生更新是森林更新的重要方式,是硬叶栎林受到干扰后植被恢复的主要机制。以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川西折多山东坡川滇高山栎(Quercus aquifoliodes)灌丛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了砍伐后灌丛萌生过程中基株根系和萌株生物量动态、营养元素含量,以及基株根系和土壤对萌株生长过程中的营养元素供应动态。结果表明,川滇高山栎灌丛平均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分别为(11.25±0.92)t·hm-2和(34.85±2.02)t·hm-2,具有较大的根冠比(3.10:1);萌生过程中,萌株生物量呈线性增加趋势,以灌丛活细根生物量变化为最大,其次是活中根和活粗根,树桩和根蔸生物量变化最小;萌生过程中,灌丛细根和中根N、P含量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萌生初期树桩、粗根和根蔸中N和K的含量明显下降,根蔸中Ca含量略有下降,而P没有明显下降,根系Mg含量变化幅度较大,灌丛地下根系储存了较多的营养元素;土壤、树桩、粗根和根蔸是川滇高山栎灌丛砍伐后0-120天萌生生长的主要营养来源,砍伐后60天,萌株生长所需的营养除K元素主要来源于根系外,其余营养元素主要来源于土壤;在砍伐后60-120天,基株根系对萌株生长所需的N、K和Ca贡献较大,而对P和Mg的贡献较小;在砍伐后120-180天,根系除K元素对萌生生长还保持较大的贡献外,对其余营养元素的贡献均较小。高山栎林管理要注重加强地下根系的保护。
朱万泽王三根郝云庆
关键词:生物量营养元素含量川滇高山栎
土壤不同孔隙度对川西典型植被系统水源涵养的影响被引量:1
2023年
水源涵养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服务功能之一,目前水源涵养的评估体系及方法还未统一,且不同方法评估的结果差异很大。以川西米亚罗林区为例,通过测定和计算典型植被地上部分的水源含养量,以及其土壤的不同孔隙度来评估其水源涵养总量。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下,土壤的总孔隙度差异不是很明显,但毛管和非毛管孔隙度差异明显;2)不同植被地上部分涵养水量+土壤总孔隙储水量,各植被类型涵养量差异不明显。针叶林和桦木林的涵养量最大,而混交林的最低;不同植被地上部分涵养水量+非毛管孔隙储水量,各植被类型涵养量差异很明显。针叶林的涵养量最大,而草甸的最低;但就不同植被的地上部分涵养水量+毛管孔隙储水量而言,草甸的最大,而针叶林的最低。植被系统地上部分涵养水量+其土壤毛管孔隙储水量,能较科学和准确评估植被系统的水源涵养量。
汪璇杜树汉邓利梅朱万泽刘刚才
关键词:水源涵养土壤孔隙度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西南地区森林生态安全屏障构建途径与对策被引量:3
2022年
西南林区是我国第二大林区,也是我国25个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和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之一,还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物种基因库,构建西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可为我国西南地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生态保护与修复等国家战略推进提供生态安全保障。本文论述了西南林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和重要生态地位,综合分析了西南地区森林资源质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自然灾害等方面的现状与存在问题。从西南林区生态保护与修复建设目标、碳达峰碳中和任务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战略、防灾减灾能力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生活等方面,论述了建设生态安全屏障的必要性。从防护林体系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总体布局、现有林保护与修复、低效林结构调整与功能提升、干热干旱河谷区植被恢复与重建等方面,提出了构建西南林区生态安全屏障的途径和生态对策,为西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多功能经营、生态系统管理、天然林保护与修复、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等提供参考。
刘兴良刘杉包维楷李旭华李贵祥朱万泽喻理飞蔡蕾潘红丽冯秋红李慧超徐峥静茹胡宗达张利刘千里
关键词:生态安全屏障亚高山地区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管理
一种促进高山栎类植物萌生更新的人工调控技术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促进高山栎类植物更新的调控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不能有效适用于生产实践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促进高山栎类植物萌生更新的人工调控技术,用以在高山栎林培育管理中实现兼顾维持高山栎林可持续更新能力与满足当地农牧民生...
朱万泽
西藏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特征及其保护对策被引量:38
2003年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功能的、独特的生态系统,西藏拥有我国特有的大面积高海拔湿地生态系统。西藏高原湿地包括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两大类型,湿地总面积为3 126 253.33hm2,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2.59%。西藏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是湿地类型丰富,天然湿地面积大,占湿地总面积的99.09%,天然湿地又以湖泊型湿地和河流型湿地为主,分别占全区湿地面积的82.36%和14.71%;湿地分布广但不平衡;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西藏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主要表现在湖泊水位下降、湖泊面积萎缩,河流径流量呈减少趋势,沼泽湿地退化等方面。鉴于高原湿地生态功能的重要性,作者提出了加强西藏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对策。
朱万泽钟祥浩范建容
关键词:湿地生态系统
华西雨屏区不同恢复阶段湿性常绿阔叶林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被引量:17
2007年
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探讨了崇州市鞍子河自然保护区和邛崃市天台山的常绿阔叶林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数量、组成、区系和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1)不同恢复时期土壤微生物数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植被恢复5~40a期间,土壤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呈增加趋势,以恢复到40a植被土壤微生物总数、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较高,分别为1.06×10^6CFUg^-1干土、9.81×10^5CFUg^-1干土和6.8×10^4CFUg^-1干土;真菌以100a次生林较高,为9.01×10^4CFUg^-1干土;植被恢复中细菌占土壤微生物总数的79.06%~93.78%;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分别占4.61%~11.24%和0.52%~15.38%;(2)不同恢复阶段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大体上以夏季高,春、秋季较低;放线菌数量为春、秋季较夏季高;(3)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区系和优势种群组成不同,经鉴定有细菌10个属、真菌7个属、放线菌9个属,细菌以无色细菌属(Achromobater)、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短杆菌属(Brevibacterium)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出现的几率较高;真菌主要是半知菌类和接合菌类,以木霉属(Trichoderma)、腐霉属(Pythium)、青霉属(Penicillium)和犁头霉属(Absidia)分布较为普遍;放线菌9个类群中8个属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仅有1个类群属于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以白孢类群(Albosporus)、金色类群(Aureus)和灰红紫类群(Griseorubroviolaceus)出现几率为较高;(4)细菌属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以恢复初期、30a生次生林和较原始植被为较高。在植被恢复5~50a期间,真菌和放线菌属的多样性呈波动性增加趋势,到50a达到最高;50a以后,呈下降趋势,表明植被恢复的30~50a土壤环境更适合真菌和放线菌的生长。
朱万泽王金锡张秀艳李登煜蔡小虎
关键词:微生物区系微生物多样性
西藏珍稀濒危植物区系特征及其保护被引量:20
2003年
西藏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和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拥有较多的珍稀濒危植物。综合《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册)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西藏有珍稀濒危植物33科48属54种,在对其区系成分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区系成分特点及地理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西藏珍稀濒危植物具有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多样,温带性质较热带性质明显,特有属少而特有种类较多,水平和垂直分布不均匀等特征。提出了进一步加强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的意见。
朱万泽范建容
关键词:珍稀濒危植物区系特征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