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金钟
- 作品数:21 被引量:27H指数:3
- 供职机构: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历史地理更多>>
- 时序“矛盾”与作者创作思想--《红楼梦》中时序“矛盾”考辨之一
- 2008年
- 《红楼梦》中时序"矛盾"产生的原因,与作者的创作思想有关。作者不写朝代年纪、地舆邦国,是为了表明他所写的故事、所展现的悲剧,不是发生在某朝、某代的,而是整个封建社会都普遍存在的悲剧;也不是仅仅发生在某一地的、某一个或几个人的悲剧,而是当时全社会的悲剧。这不仅扩大了时空观念,使书中所要表现的人和事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大大丰富了作品的内涵,提高了作品的思想性,深化了主题,同时也加大了表现力度,而且创造了意境,增强了小说的模糊美,从而产生了意外的审美效果。
- 曹金钟
- 关键词:《红楼梦》中国古代文学
- 《红楼梦》中的空白及其审美意蕴被引量:3
- 2003年
- 曹雪芹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艺贯古今的小说家,也是一位出色的诗人和画家。他在《红楼梦》的创作中将中国古代的绘画理论和技法融入笔端,创造了全新的表现手法。特别是对空白手法的运用,使中国绘画理论中“虚实相生”的美学思想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同时也对空白这一中国绘画技巧进行了创造性的运用,使其审美蕴涵更加丰赡、充实,其创造的意境更加空灵、开阔。
- 曹金钟
- 关键词:《红楼梦》审美意蕴
- 农业社会的神圣叙事与宗教祭祀——读曹书杰的《后稷传说与后稷文化》被引量:2
- 2007年
- 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认为中国古代神话凌乱不成系统,是神话的历史化导致了神话的衰亡。《后稷传说与后稷文化》一书和近些年的本土神话个案研究表明,这一套用西方理论得出的结论,并不符合中国的历史事实。《后稷传说与后稷文化》对稷祀形成演变的梳理,不仅表明神灵的神圣叙事总是伴随着神圣的宗教祭典,而且表明中国古代一直存在着一个有别于道教佛教的强大的政治宗教体系和鲜活的民间信仰系统。《后稷传说与后稷文化》对后稷的传说形态、文化形态及其学术层面的演变、发展过程等,第一次做了比较全面、完整的梳理辨析,也是第一次对稷祀文化做了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考察,是对后稷起源传说研究的学术大总结,为我们提供了学术史上的详细资料,为上古神话传说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较为成功的范例。
- 曹金钟吴光正
- 关键词:后稷
- 社科期刊编辑加工摭谈被引量:4
- 2001年
- 社科期刊的编辑加工 ,其作用主要可概括为 :一是改正和解决稿件中存在的错误和问题 ,提高稿件质量。二是使稿件符合期刊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要求。编辑加工的原则 ,首先要遵循对读者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原则。其次要尊重作者的观点和写作风格 ,不能随意对稿件进行修改。可改可不改的尽量不改。更不能代替作者重写。另外 ,编辑加工在客观上对编辑素质也提出了要求 ,即编辑要增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
- 曹金钟杜桂萍
- 《红楼梦》情节描写的穿插艺术及其审美价值被引量:2
- 2004年
- 《红楼梦》对于情节的描写与安排是独具匠心的,而穿插就是这种匠心的体现之一。脂砚斋就曾多次提到穿插,并对一些穿插手法做了精到的概括。穿插也是《红楼梦》情节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在情节描写中具有着穿针引线、衔接主流情节等重要作用。穿插不仅能使情节产生跌宕多姿、波澜起伏的美感,还具有刻画人物形象、展示社会生活内容等功能。
- 曹金钟
- 关键词:《红楼梦》情节穿插审美价值
- 文学深层底蕴的探寻──读关四平《中国古代文学丛论》
- 2001年
- 曹金钟
- 关键词:书评
- 《红楼梦》中人物年龄“矛盾”考论被引量:1
- 2007年
- 《红楼梦》中人物年龄“矛盾”产生的原因,一是作者为塑造人物及表现主题思想的需要而有意设计的,如《红楼梦》中少女的年龄,作者就有意限定在“十五六七岁”以内。同时,有些是作者在刻画、塑造人物时所产生的一种客观效果。二是作者在年龄问题上重写意而不重写实的结果。三是有极个别的“矛盾”,很可能是版本传抄过程中失误造成的结果。
- 曹金钟
- 关键词:《红楼梦》
- “矛盾”与“只取其事体情理”——《红楼梦》“矛盾”现象考辨之一被引量:1
- 2007年
- 《红楼梦》中的某些“矛盾”现象,是曹雪芹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手法的产物。在这种创作思想指导下,作者有意打乱时间顺序,有意模糊时间,有意不写朝代年纪。特别是时序的“矛盾”、地点的“矛盾”等,正是曹雪芹艺术构思深刻之表现。
- 曹金钟
- 关键词:《红楼梦》事体情理
- 《红楼梦》文本接受中的“矛盾”
- 2018年
- 《红楼梦》文本叙事与接受主体的"矛盾",主要体现在文本叙事与主体的读解上。文本叙事是客观的存在,而主体读解则因各主体的出身、品性、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审美趣味以及理解能力等不同而有所不同,甚至大相径庭。文本叙事与接受主体之间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它会由于接受主体所属群体的不同而有不同程度的区别。接受主体之间的"矛盾",也体现在对于续书的接受上。无论是文本叙事与接受主体的"矛盾",还是接受主体之间存在的"矛盾",都说明《红楼梦》内在潜能的丰富性及其与接受主体关系的复杂性。有清一代有些人不能接受、甚至拒斥《红楼梦》,这固然有接受主体受时代局限的因素,但主要与接受者个人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甚至文学修养等有关,同时也与当时传播条件的限制有关。
- 曹金钟
- 关键词:《红楼梦》文本叙事
- 《红楼梦》中人物关系“矛盾”考论被引量:3
- 2007年
- 《红楼梦》中有些人物,或其自身,或与其他人物之间,存在着一种"矛盾"关系,即某一人物在与他人的关系上,表现为自相矛盾或与他人矛盾。产生这种"矛盾"的原因,除个别可能为版本传钞过程中的失误以及作者有意的因素外,其余大都与创作过程有关,是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过程中留下的痕迹。从这些"矛盾"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创作中"减头绪"的创作思想。这种"减头绪",从数量上说是减少了人物,但从艺术成就上说却增加了典型,这正是艺术创作的辩证法。所以,对于这类"矛盾"的研究、探讨,对研究曹雪芹的创作及《红楼梦》的成书过程,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 曹金钟
- 关键词:《红楼梦》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