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爱芳
- 作品数:17 被引量:97H指数:5
- 供职机构:宝鸡文理学院地理与环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腾格里沙漠沙坡头区流动沙丘CO_2浓度与变化规律
- 2011年
- 为了查明沙漠区流动沙丘CO2浓度昼夜变化规律,利用红外CO2监测仪在2010年5月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的沙坡头区流动沙丘不同深度的CO2浓度变化进行了昼夜连续观测。测定结果表明:在一昼夜内,从早8点到次日早8点,1m、2m、4m深度处CO2浓度与大气温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呈现由低到高再到低的变化规律:1m深度处CO2浓度高低时段的变化与大气温度基本同步.而2m、4m深度处CO2浓度的高低时段比大气温度滞后约1~2h;流动沙丘不同深度CO2浓度与温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空气温度是影响4m以上沙层CO2浓度大小的主要因素:流动沙丘不同深度CO2浓度累积值呈昼高夜低的变化特点,表明沙漠区微生物活动强度白天大于夜间:4m以上沙层CO2浓度均高于距地面1m高处CO2浓度,表明该区可能是CO2的排放源区.
- 赵景波孟静静成爱芳邵天杰董治宝
- 关键词:流动沙丘不同坡向CO2浓度
- 2011—2018渭河陕-甘交界区水质状况评价被引量:1
- 2019年
- 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的2011年到2018年全国水质监测周报中渭河陕西甘肃省界的天水牛背站点的水质监测数据为基础,选取溶解氧(DO)、高锰酸盐指数(CODMn)和氨氮(NH3-N)作为评价因子,采用单因子评价分析法和综合污染指数分析法对渭河陕-甘交界区的水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渭河陕-甘交界区水质总体属于轻度至中度污染,在2011-2017年间呈现逐年恶化的趋势,2017-2018年间又逐渐转好;其中造成渭河陕-甘交界区水体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为氨氮(NH3-N);年内水质状况表现为:丰水期水质状况优于枯水期和平水期水质状况。研究结果为有效的保护渭河流域生态环境,减缓生态功能退化,改善渭河上游水质提供科学依据。
- 樊璐成爱芳
- 关键词:渭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污染指数法水质评价
- 武威地区清代-民国时期干旱灾害特征研究被引量:8
- 2012年
-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利用统计分析和小波分析的方法,对武威地区清代-民国时期干旱灾害的等级序列特征、年代际变化、季节变化、周期变化及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武威地区清代-民国时期共发生旱灾70次,平均每4.4年发生1次。干旱灾害以中度旱灾为主,占旱灾总次数的60%,其次是大旱灾,占旱灾总次数的20%,轻度旱灾和特大旱灾发生频率较低,各占旱灾总次数的14.3%和5.7%。清代-民国时期武威地区干旱灾害呈现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趋势。旱灾在季节上以夏旱次数最多,其次为夏秋连旱。旱灾存在5~8a周期、8~10a周期、15a周期、20~25a周期、50a周期。清代-民国时期旱灾的发生是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 成爱芳赵景波
- 关键词:干旱灾害
- 未来气候情景下气候变化响应过程研究综述被引量:26
- 2015年
- 气候变化将会对生态系统、自然资源、极端气候和人类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科学评估未来气候变化响应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前提。通过对当前研究成果的回顾,建立未来气候情景下气候变化响应研究的系统思路,并总结了研究所涉及的方法。系统论述了应用第5阶段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气候模式前进行适用性评价的必要性;分析了当前降尺度方法尤其是统计降尺度的主要方法及进展;归纳了偏差校正过程中普遍使用的方法,最后,综合分析了整个研究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研究将为气候变化响应分析提供方法和思路指导。
- 成爱芳冯起张健恺李宗省王岗
- 关键词:降尺度方法气候变化响应
- 1957—2012年讨赖河流域潜在蒸发量变化被引量:5
- 2014年
- 在气象观测数据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讨赖河流域1957—2012年潜在蒸发量变化的研究表明:(1)讨赖河流域潜在蒸发量的季节变化不尽相同,秋、冬季潜在蒸发量20世纪60、70年代偏少,80、90年代及2000年后偏多;春、夏季潜在蒸发量60、80年代偏高、90年代及2000年以后偏低,年和湿季变化趋势相似,均表现为60—80年代偏低,90年代及2000年以后偏高。(2)就年际变化而言,年和湿季潜在蒸发量的变化趋势较为相似,季节潜在蒸发量均表现为增加趋势,夏季增幅最大,秋季最小。(3)各季节和年序列均存在10~15年的短周期变化及26~28年的长周期变化。(4)流域春、夏、秋、冬以及年和湿季潜在蒸发量分别在1995、2000、1984、1980、1997年和1992年突变增加,并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干季潜在蒸发量经历了两次突变增加,分别发生在1980年和1995年。
- 高妍冯起李宗省成爱芳苏玉波张海娜刘铮瑶刘科马倩倩
- 关键词:潜在蒸发量突变
- 公元1400年以来陇中地区干旱灾害特征被引量:4
- 2011年
-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统计分析,对甘肃陇中公元1400-1999年干旱灾害的等级序列特征、年代际变化、季节变化、空间变化及气候背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陇中公元1400-1999年共发生旱灾280次,平均每2.14年发生1次。干旱灾害以中度旱灾为主,占旱灾总次数的45.4%,其次是大旱灾,占旱灾总次数的32.1%,特大旱灾和轻度旱灾发生频率较低,各占旱灾总次数的10%和12.5%。旱灾可划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在1480年代之前,为旱灾持续增加的高发阶段;第2阶段在1490-1700年代,旱灾持续减少,是旱灾低发阶段;第3阶段在1710年代之后,旱灾波动增加,是旱灾高发阶段。旱灾在季节上以夏旱次数最多,其次为春旱和多季节连旱。旱灾严重程度在空间上呈现由西南到东北增强的特点。在15-17世纪,陇中气温冷暖波动性较强,旱灾发生频次变化较大;在18-19世纪,随着气温的持续走低,旱灾发生频次有不断增大的趋势。20世纪暖期,旱灾发生频次居近600年之首。
- 成爱芳赵景波
- 关键词:干旱灾害
- 黑河上游草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研究被引量:5
- 2015年
- 采用离心机测定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分析黑河上游草地土壤持水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持水能力变化大,与粉粒、含水量、容重和紧实度相关关系明显。对土壤特征曲线进行拟合,呈现出很好的幂函数曲线;通过均方根误差和误差的平方和分析,结果显示拟合效果好;模拟方程的系数a、b分别与饱和含水率、土壤失水率呈正相关关系。
- 李广文冯起张福平成爱芳
- 关键词:土壤水分特征
- 渭南市耕地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评价被引量:4
- 2009年
- 利于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对渭南市1990-2006年由于耕地面积变化所引发的粮食安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渭南市耕地面积变化经历了逐年减少、波动变化和趋于稳定3个阶段,耕地面积变化的区域差异不明显,人均耕地面积变化呈现明显减少的特点;正常年份渭南市粮食供给处于安全水平,在粮食生产遭遇自然灾害时,粮食安全状况就会受到影响;粮食安全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未来8a内渭南市的粮食安全不会受到威胁。研究结果将为合理解决渭南市耕地利用与粮食安全之间的矛盾提供科学依据。
- 成爱芳赵景波
- 关键词:耕地变化粮食安全耕地压力指数
- 腾格里沙漠民勤实验点夏季沙丘CO_2浓度变化被引量:1
- 2010年
- 为查明腾格里沙漠沙丘CO2浓度和昼夜变化规律,利用红外CO2监测仪在2009年夏季对腾格里沙漠西南部的民勤沙丘CO2浓度变化进行了昼夜连续观测,研究了不同类型、不同深度沙丘CO2浓度变化。研究得出:所有实验点CO2浓度在深度上的变化与通常观测的不同,2m和4m处的CO2浓度都比1m处的大;固定沙丘的昼夜CO2浓度累积值大于半固定沙丘的昼夜CO2浓度累积值,而半固定沙丘的昼夜CO2浓度累积值又大于流动沙丘的昼夜CO2浓度累积值;沙丘白天CO2浓度累积值高于夜间;在极端干旱的腾格里沙漠西南部,不论是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还是流动沙丘,CO2浓度在一昼夜内也具有清楚的变化规律,即从当日09:00左右到次日09:00点左右均呈现由低到高再到低的变化,但CO2浓度升降相对于大气温度的升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滞后时间约1~3h;沙丘CO2浓度和大气温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温度是决定CO2昼夜浓度变化规律的主要因素。在极端干旱的民勤沙漠区,各类沙丘沙层中的CO2浓度都明显高于空气CO2浓度。
- 赵景波邵天杰郁科科李恩菊成爱芳孟静静董治宝
- 关键词:腾格里沙漠影响因素
- 甘肃陇中地区清代干旱灾害与气候变化研究被引量:6
- 2011年
-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统计分析,对甘肃陇中地区清代干旱灾害的等级序列特征、年代际变化、季节变化、空间变化及气候背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陇中地区清代共发生旱害136次,平均每1.97年发生1次;干旱灾害以中度旱灾为主,占旱灾总次数的50%;其次是大旱灾,占旱灾总次数的30.9%;特大旱灾和轻度旱灾发生频率较低,各占旱灾总次数的11%和8.1%.旱灾可划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在1640—1700年代之间,为旱灾低发期;第二阶段在1710—1770年代之间,为旱灾增长的较高时期;第三阶段在1780—1820年代之间,为旱灾变化较小的较高时期;第四阶段在1830—1900年代之间,为旱灾高发期.旱灾在季节上以夏旱次数最多,其次为春旱和两季连旱,旱灾严重程度在空间上呈现由西南到东北增强的特点.该区清代的气候变化与西部树轮记录所显示的气候冷暖波动有较好的对应.
- 成爱芳赵景波冯起
- 关键词:干旱灾害气候变化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