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慧珍

作品数:17 被引量:72H指数:6
供职机构:浙江工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化学工程
  • 8篇理学

主题

  • 11篇催化
  • 11篇催化剂
  • 8篇金属
  • 8篇金属催化剂
  • 5篇CO
  • 5篇PD
  • 4篇单金属催化剂
  • 4篇双金属
  • 3篇担载
  • 3篇一氧化碳
  • 3篇
  • 3篇AL
  • 2篇珍珠岩
  • 2篇珍珠岩助滤剂
  • 2篇双金属催化剂
  • 2篇啤酒
  • 2篇助滤
  • 2篇助滤剂
  • 2篇钯催化
  • 2篇钯催化剂

机构

  • 17篇浙江工学院
  • 1篇华东理工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17篇徐慧珍
  • 11篇过中儒
  • 8篇施介华
  • 2篇史鸿鑫
  • 1篇王贵山
  • 1篇徐贤伦
  • 1篇陈绍洲
  • 1篇鲍诗杰

传媒

  • 5篇Chines...
  • 5篇石油化工
  • 2篇浙江工学院学...
  • 1篇燃料化学学报
  • 1篇分子催化
  • 1篇华东化工学院...
  • 1篇武汉工业大学...
  • 1篇全国第一届硅...

年份

  • 2篇1994
  • 8篇1993
  • 1篇1992
  • 2篇1991
  • 3篇1990
  • 1篇1988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Pd、Pt及其双金属催化剂的表面特性和催化活性被引量:4
1993年
发现由ESCA技术测得的Pd-Pt/Al_2O_3催化剂的表相Pt原子浓度低于体相浓度,Pd/Pt比低者其表相Pd原子浓度高于体相浓度,EPMA测定结果表明,表相Pd和Pt原子浓度均高于体相浓度。经CO处理后其表相Pd原子浓度降低,而Pt原子浓度却有所增高,可见Pt原子向催化剂表相的富集作用更为明显。从吸附的CO红外光谱也可证明,金属向催化剂表相的富集作用以CO在Pd-Pt/Al_2O_3上与Pt的键合能力比与Pd的键合能力强。H_2的低温和中温TPD峰面积与催化剂的Pd/Pt比和除H_2活性有着密切关系。
徐慧珍过中儒施介华
关键词:催化剂催化活性金属催化剂
CO在Pd-Pt/Al_2O_3及其单金属催化剂上的吸附型式被引量:8
1990年
采用红外光谱研究了CO在担载于Al_2O_3上的氧化态和还原态Pd与Pt及Pd-Pt双金属催化剂上的吸附态和吸脱附行为。吸附速度和升温脱附试验结果表明,CO在担载Pd上先出现桥式吸附态而后出现线式吸附态,前者不易脱附而后者极易脱附。CO在PdO上的吸附趋于饱和时,出现1995cm^(-1)的弱吸收带。CO在担载Pt上以线式吸附态为主而不易脱附。在Pd-Pt双金属催化剂上CO的吸脱附行为与Pd/Pt比有着密切关系。讨论了氧化作用、Pd/Pt比对CO吸脱附性质的影响。
徐慧珍王利盛过中儒
关键词:一氧化碳PDPT
钯铂催化剂的除氢活性及其表面性质被引量:3
1992年
研究了Pd-Al_2O_3,Pt-Al_2O_3,Pd-Pt-Al_2O_3催化剂的除氢活性。试验结果表明,Pd-Pt-Al_2O_3双金属催化剂的除氢活性,抗硫性和抗CO性能较Pd-Al_2O_3,Pt-Al_2O_3单金属催化剂好。稳定性试验和工业试验表明,Pd-Pt-Al_2O_3双金属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工业应用效果。采用TEM,TPR,IR和ESCA对催化剂表面性质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Pd-Pb-Al_2O_3双金属催化剂的表面性质和Pd-Al_2O_3,Pt-Al_2O_3单金属催化剂的不同。Pd-Pb-Al_2O_3双金属催化剂中两种金属之间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并形成金属簇的新相。
过中儒徐慧珍徐贤伦
关键词:金属催化剂表面性质
钯系双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及其表面性质被引量:13
1993年
研究了浸渍液的浓度和酸度,浸渍时间,竞争吸附剂对金属离子在Al_2O_3上分布的影响。制得了Pd呈不同分布的Pd-Al_2O_3催化剂,和金属呈不同分布的Pd-Pt-Al_2O_3,Pd-Co-Al_2O_3,Pd-Ni-Al_2O_3双金属催化剂。用光学照相和EDX表征了催化剂上金属的分布。用TEM法测定Pd-Al_2O_3催化剂金属粒度的结果表明,Pd在Al_2O_3上分布的形式不同,其粒度也不同,其粒度次序为:蛋黄型>蛋白型>蛋壳型>均匀型。而该催化剂的苯加氢活性次序为:蛋白型>蛋黄型>蛋壳型>均匀型。双金属催化剂的苯加氢活性也与金属分布有关。
过中儒史鸿鑫徐慧珍
关键词:钯催化剂双金属催化剂加氢
CO在Pd系双金属及其单金属催化剂上的吸脱附红外光谱被引量:8
1993年
红外光谱表明吸附在担载于Al_2O_3上的Pd-Cu、Pd-Ag、Pd-Co和Pd-Pt 双组分催化剂上的CO仍保持其在单金属上的主要吸附物种,但其部分CO吸收带发生位移,吸附的CO易于脱附.CO在还原态Pd-Cu和Pd-Ag双金属催化剂上以吸附于Pd上者为主,其吸收带明显变弱而更易脱附.在Pd- Pt和Pd-Co氧化和还原态催化剂上CO桥式和线式吸收带强度比发生显著变化.似乎在这二类双金属催化剂上的几何结构效应比电子配位效应更为明显.
徐慧珍过中儒王利盛
关键词:催化剂催化红外光谱学
制备硅藻土和珍珠岩助滤剂的科学基础被引量:3
1990年
本文在分析过滤机制和基本过滤方程的基础上,认为影响过滤速度的主要因素是助滤剂的比表面、堆比重和颗粒大小分布。并根据硅藻土和珍珠岩的物理化学性质,讨论了制备助滤剂的科学基础。认为低品位硅藻土和珍珠岩经过适当加工是可以制成合格助滤剂的;而由多孔硅藻土和外形不规则的珍珠岩构成的复合助滤剂,有利于形成“刚性桥架”结构的滤饼层.它的过滤性能可以得到改善。
徐慧珍过中儒施云龙
关键词:硅藻土珍珠岩助滤剂
担载Ru_3(CO)_(12)络合物脱羰基过程的研究被引量:1
1991年
担载于Al_2O_3或ZrO_2上的Ru_3(CO)_(12)络合物在空气中易发生氧化,出现表征单核钌羰基氧化络合物的一对特征羰基带,担载于ZrO_2上者还同时出现桥式羰基带。担载络合物在真空中升温至100℃以上时也出现表征络合物发生氧化的一对特征羰基带,升温至500℃以上可以完全脱羰基而成为分散型氧化钌催化剂。担载络合物在CO中升温时,在200℃左右出现表征多种单核钌羰基氧化络合物(Ru(CO)_yO_2)的特征羰基带,升温至600~700℃时,部分表面络合物分解成分散型氧化钌催化剂。
徐慧珍王利盛吕丽昕施介华
关键词:络合物催化剂
担载的NaRuCo_3(CO)_(12)络合物及其分散型Ru-Co双金属催化剂
1993年
担载于Al_2O_3上的NaRuCO_3(CO)_(12)络合物在IR光谱上出现类似于Ru(CO)_2O_2络合物特征带的羰基带,在300~400℃左右变强,在CO中尤为明显。在以ZrO_2为载体时出现与原来络合物相近的弱羰基带。当CO吸附于以Al_2O_3为载体的脱羰基催化剂上时,发现在氧化态催化剂上也出现了与担载络合物相似的吸收带,在还原态催化剂上只出现线式带。吸附于以ZrO_2为载体的脱羰基催化剂上的CO不出现CO的IR吸收带,在He中亦无TPD脱附物,在H_2中却可发生加氢反应生成CH_4。从Na^+和ZrO_2协同效应角度,探讨了CO在上述两种分散型催化剂上吸脱附行为不同的原因。
徐慧珍施介华吕丽昕
关键词:金属催化剂
Pd-Cu/Al_2O_3双金属及其单金属催化剂的TPR特性被引量:10
1994年
采用程序升温还原技术研究Pd-Cu/Al_2O_3双金属及其单金属催化剂的还原特性以及热处理气氛和温度对Pd-Cu/Al_2O_3双金属催化剂还原性能的影响。发现不同金属负载量的Pd/Al_2O_3和Cu/Al_2O_3催化剂的还原性能有明显的差异,Pd-Cu/Al_2O_3催化剂的TPR峰形和峰位与相应的单金属催化剂的TPR曲线亦有明显的差异,其还原峰位发生位移。同时还发现热处理气氛对Pd-Cu/Al_2O_3催化剂的还原性能有明显的影响。讨论了负载于Al_2O_3载体上的Pd-Cu双金属及其单金属催化剂在还原过程中金属与载体、金属与金属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热处理条件对其还原性能的影响。
施介华徐慧珍过中儒
关键词:催化剂金属催化剂还原性
CO在担载Ru催化剂上的吸脱附作用及其表面加氢反应被引量:3
1993年
研究了担载于Al_2O_3和ZrO_2上的以Ru_3(CO)_(12)为前体的[Ru]和以RuCl_3为前体的Ru催化剂的TPR特性、CO吸脱附行为及其表面加H_2反应。担载于Al_2O_3上的[Ru]和Ru催化剂上部分物相较担载于ZrO_2上者难于还原。CO在氧化[Ru]催化剂上主要以Ru(CO)yO_2表面络合物形式存在,在还原[Ru]和Ru、以及氧化Ru催化剂上CO以吸附物种形式存在。在Ru离子上的CO比在Ru原子上者难于脱附。以ZrO_2为载体的[Ru]和Ru催化剂上的CO加H_2生成CH_4的性能显著优于以Al_2O_3为载体者,担载[Ru]催化剂上的CO加H_2性能略优于担载Ru催化剂。
徐慧珍施介华王利盛吕丽昕
关键词:钌催化剂一氧化碳加氢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