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晓光

作品数:7 被引量:15H指数:3
供职机构: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文学
  • 2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文学
  • 2篇生态美学
  • 2篇美学
  • 1篇代文
  • 1篇道家
  • 1篇叙事
  • 1篇叙事策略
  • 1篇学史
  • 1篇原生态
  • 1篇召唤
  • 1篇中国文学
  • 1篇人性
  • 1篇散文
  • 1篇散文创作
  • 1篇山水
  • 1篇生命活动
  • 1篇生态
  • 1篇生态美学思想
  • 1篇生态审美
  • 1篇生态审美观

机构

  • 7篇湖州师范学院

作者

  • 7篇张晓光

传媒

  • 2篇理论学刊
  • 1篇长白学刊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文学评论
  • 1篇文艺理论研究
  • 1篇深圳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1
  • 4篇2008
  • 1篇200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论中国文学传播的三种历史形态被引量:4
2006年
中国文学在历史上的几次重大转型,都是伴随着语言及传播工具的革新而向前发展的。“言文疏离”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学传播形态或者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形态样式;现代以来,白话文的文学范式体现了具有“言文合一”特征的现代精英文学传播形态;大众媒体出现之后,有了电影文学、电视文学、广播文学、报刊文学,而网络媒体的出现,有效地催生出以电子传媒为载体、具有“精英”与“草根”相融合特征的文学传播形态。
张晓光
关键词:中国文学历史形态
中西自然观演变及其对生态美学的召唤
2008年
"自然"是一个历来被哲学家与美学家所关注的重要范式。由于地理历史、哲学文化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中国传统自然观与西方主流自然观的演变经历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路线,最终又表现出一个共同的方向。西方主流自然哲学的演进过程可分为有机自然观、机械自然观和进化的有机的自然观三个时期;中国的人文精神是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发展出来的,具有独特价值。自然观念当下对于生态美学具有本体意义和不断的"召唤"功能。
张晓光
关键词:生态美学
误读米勒与米勒的误读——评希利斯·米勒《文学死了吗》被引量:4
2008年
米勒在宣布"文学终结"的同时,又在其新著《文学死了吗》中宣称文学"永恒"。他的研究路线为当下的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切入点。但米勒的研究本身却停留在原地最终没有向前迈进。他的考察和阐释仅仅局限于文学自身,局限于文学语言的修辞功能,从而背离了原来的研究方向。文学性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并非具有永远给定的特性,也不会"永恒"。新媒介重组了文学的诸种审美要素,通过改变文学所赖以存在的外部条件而间接地改变了文学,构成新的文学样式。米勒正是在此地方误读了文学,同时也让人们误读了米勒。
张晓光
喑哑的牧歌:《边城》的原生态叙事策略被引量:2
2008年
《边城》以原生态为聚焦点,展开了对湘西的自然山水、人生世相、民族风情、历史变故等各层面上的透视。原生态不仅是《边城》的叙事策略,也是叙事意义与作者精神的契合:沈从文追寻理想化的社会、自然美与人性和谐美,以带有悲剧色彩的牧歌式的叙事手法,释放出了隐含在文本内的人性弱点的文化冲突。悲剧的形式是由一系列的偶然和误解构成的,深层根源则是人们的社会心理以及人性的某些弱点、沉疴所造成。
张晓光
关键词:《边城》原生态人性命运叙事策略
山水:艺术的冲动发源之一——朱自清散文创作的生态审美观
2011年
朱自清的文学创作当以其散文成就最大,而又以写景最为突出。他以自然为出发点,调动各种语言表现手段,融绘画艺术于景物描写之中,使景物描写与内心情感融为一体,把读者带入了如中国山水画一般丰满、自由、宽泛的意境中,使他的作品呈现出气韵与静谧、惬意与新奇、率真与谐和,达到自然和谐与人性自由相统一,蕴含了巨大的生态审美空间。
张晓光
关键词:散文生态审美
徐志摩文学创作和生态美学思想被引量:2
2008年
崇拜自然、浪迹自然和寄情自然,是徐志摩文学书写和生命活动的唯美主义踪迹之一。作为文学名家,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无庸置疑。然而,他的生态美学思想未曾得到世人足够的关注。徐志摩的生态美学思想,可以从他的浪漫主义的自然全美观、单纯理想主义所追求的人与自然大和谐,他的生态伦理主义立场对于社会现实生活的审美批判等方面得以解读。
张晓光
关键词:美学思想文学创作现代文学史唯美主义生命活动文学书写
道家“自然”概念的意义及对当代生态文明的启示被引量:3
2011年
道家的"自然"概念与西方的"自然事物总和或聚集"的"自然"概念存在着很大差异。西方的自然观完全是客体属性,指向事物总和或聚集。道家的"自然"在指向"天"与"地"客观世界的同时,更指向了主体,呈现出主体对他人、对社会、对物质世界的一种态度和一种境界,属于伦理、认识论及审美的综合判断,表现为一种"关系"的"集合"。道家的自然观与当下人类要尊重和爱护自然,将人类的生活建设得更加美好的生态文明观有相似之处,在自然观、价值观、发展观和消费观等方面对现代人具有重大的启示。
张晓光
关键词:道家自然概念生态文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