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明升

作品数:10 被引量:52H指数:4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175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卫生部科技专项基金南京军区医药卫生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动脉瘤
  • 4篇颅内
  • 3篇血管
  • 3篇颅脑
  • 3篇颅内动脉
  • 3篇颅内动脉瘤
  • 3篇出血
  • 2篇动脉
  • 2篇休克
  • 2篇血管造影
  • 2篇造影
  • 2篇手术
  • 2篇数字减影
  • 2篇数字减影血管...
  • 2篇双源CT血管...
  • 2篇重型
  • 2篇重型颅脑
  • 2篇膜下
  • 2篇脑梗
  • 2篇脑血

机构

  • 10篇解放军第17...
  • 1篇厦门大学附属...

作者

  • 10篇王文浩
  • 10篇林俊明
  • 10篇罗飞
  • 10篇张明升
  • 9篇胡连水
  • 8篇黄巍
  • 8篇郁毅刚
  • 6篇李君
  • 6篇张源
  • 5篇林洪
  • 1篇周龙
  • 1篇郑建仙

传媒

  • 2篇国际脑血管病...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局解手术学杂...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5篇2012
  • 1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双源CT血管造影检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比较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造影(dual—source CT angiography,DSCTA)在检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动脉瘤性SAH患者行D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对比分析二者对CVS的检测能力。结果DSCTA在23例低危患者中检出轻度CVS7例,DSA复查发现假阳性2例;7例高危患者在不同时间段行DSCTA检查均提示中重度CVS。以DSA为金标准,DSCTA检测CVS的总体特异性为88.9%,敏感性为100%,准确性为93.1%。结论DSCTA是一种准确、可靠的无创性检测技术,可用于SAH患者CVS的早期鉴别诊断。
张明升王文浩林洪郁毅刚林俊明黄巍罗飞胡连水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CT血管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双源CT血管造影检测颅内动脉瘤: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比较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造影(dual—sourceCTangiogrhy,D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9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患者的D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aphy,DSA)资料,回顾性分析二者检出颅内动脉瘤并描述相关形态特征的效能。结果DSCTA在88例SAH患者中检出动脉瘤117个。2例疑有动脉瘤,5例未检出动脉瘤,对这些病例行DSA复查,4例确诊动脉瘤,3例未检出动脉瘤。以DSA结果为金标准,DSCTA检诊颅内动脉瘤的特异性为100%,敏感性为96.7%,准确性为96.8%。颅内动脉瘤体积越大,DSCTA诊断的敏感性越高。即便对于微小动脉瘤,DSCTA诊断的敏感性亦可达90%以上。此外,DSCTA对动脉瘤最大径和瘤颈宽度的测量结果与DSA基本一致。结论DSCTA是一种无创、快速、可靠、有效的方法,能准确提供手术所需的影像学资料。DSCTA诊断动脉瘤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与DSA基本相同,在颅内动脉瘤的急诊手术时较DSA更具优越性。
王文浩郁毅刚张明升林洪林俊明黄巍罗飞胡连水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脑血管造影术
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33例临床分析
2012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3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共有37枚动脉瘤,其中28枚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9枚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结果完全栓塞30枚,次完全栓塞6枚,不完全栓塞1枚。2例Hunt-HessⅤ级患者死亡;1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术后出现再出血,经治疗后痊愈;余患者术后随访1个月~2年,未发生再出血和动脉瘤复发。结论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方法。宽颈动脉瘤应用支架辅助技术治疗操作简单、并发症少。
林俊明王文浩张明升郁毅刚李君黄巍罗飞胡连水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弹簧圈
头皮夹的使用方法对切口愈合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头皮夹的使用方法对头皮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对2008年1月~2010年12月976例颅脑手术患者采用间断上头皮夹止血(B组),同时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07年12月采用连续上头皮夹止血手术830例(A组)。观察两组头皮夹不同使用方式对切口愈合情况的影响,并行组间比较。结果 B组头皮切口愈合等级、美观均优于A组。且上夹时间越长,愈合效果越差。结论头皮切口的愈合是否良好,与上夹方式及上夹时间长短密切相关。头皮止血的正确方式应是间断上夹。
张源王文浩郁毅刚黄巍罗飞林俊明胡连水张明升
关键词:切口愈合颅脑手术
锥、钻颅引流减压抢救急性硬膜外(下)血肿致脑疝患者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9
2012年
目的探讨外伤性急性硬膜外(下)血肿所致脑疝患者术前急诊行锥、钻颅引流减压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148例重型颅脑外伤后血肿压迫致脑疝形成并行急诊锥、钻颅引流减压(干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自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常规治疗、未行急诊锥、钻颅引流减压的143例患者(常规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就2组患者GOS预后评分、大面积脑梗死发生率、瞳孔回缩率及GCS昏迷评分变化等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GOS预后评分等级在2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012.P=0.000),经平均秩次判断,干预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组。干预组术后出现大面积脑梗死的比率较常规组明显减小(45/148vs70/143),干预组出现瞳孔回缩的患者例数较常规组明显增多(100/148vs42/143),干预组治疗前后GCS评分提升患者比例较常规组明显增多(124/148vs65/1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急诊行锥、钻颅引流减压是抢救血肿压迫致脑疝形成患者的一种极其有效的手段,可为进一步手术治疗争取时间,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胡连水张明升王文浩郁毅刚林俊明黄巍罗飞张源周龙
关键词: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疝锥颅术颅骨切开术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外伤性大面积脑梗塞成因分析
目的探讨外伤性大面积脑梗塞的形成原因及易发因素。方法对4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25例伴有脑疝,其中双侧瞳孔散大16例,单侧散大9例;入院时休克低血压病例27例,术中低血压22例,时间持续30分钟...
黄巍王文浩郁毅刚罗飞林俊明张源李君张明升
关键词:颅脑损伤创伤性脑梗塞休克
文献传递
前循环动脉动脉瘤62例临床分析被引量:5
2015年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十分凶险、具有潜在的、暴发性的脑出血性疾病,临床上致死致残率较高[1],破裂后出血多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及最佳的手术时机,不但能够降低破裂动脉瘤的死亡率,而且可最大限度减少神经功能损伤[2].本研究对2010年6月至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62例前循环动脉动脉瘤开颅显微手术治疗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相应结果报道如下.
黄巍王文浩郁毅刚林洪罗飞林俊明李君胡连水张源张明升郑建仙
关键词:前循环HEMORRHAGE破裂动脉瘤神经功能损伤出血性疾病
Onyx胶术前栓塞治疗富血供颅内肿瘤
林俊明张明升王文浩林洪李君罗飞胡连水
重型颅脑创伤并发大面积脑梗死的成因分析被引量:16
2012年
目的探讨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的形成原因及易发因素。方法对4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就梗死血管内外的可能因素,如血管外机械压迫因素(脑疝形成),血管内血流因素(休克、术中低血压、血渗透压、血钠、血糖以及年龄)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有27例患者伤后出现大面积脑梗死,与脑疝形成血管外持续压迫及血管内因素(休克以及术中低血压)关系密切,而与渗透压、血钠、血糖、年龄相关度不高。结论严重颅脑伤后并发大面积脑梗死形成是梗死血管内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脑疝形成后的机械压迫作用以及休克、低血压后血容量、脑灌注不足的关系密切。
黄巍王文浩郁毅刚罗飞林俊明张源李君张明升胡连水
关键词:颅脑创伤创伤性脑梗死休克
脑动静脉畸形出血并脑疝的急诊显微手术治疗
林俊明王文浩张明升林洪李君张源罗飞胡连水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