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正畸
  • 2篇CT观察
  • 1篇牙合
  • 1篇义齿
  • 1篇义齿修复
  • 1篇锥束
  • 1篇锥束CT
  • 1篇颌关节
  • 1篇颞下
  • 1篇颞下颌
  • 1篇颞下颌关节
  • 1篇颞下颌关节紊...
  • 1篇颞下颌关节紊...
  • 1篇髁突
  • 1篇髁突位置
  • 1篇紊乱病
  • 1篇下颌
  • 1篇下颌关节
  • 1篇口腔
  • 1篇口腔正畸

机构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3篇蒋丽萍
  • 3篇张冬林
  • 1篇陈捷
  • 1篇周瑞庆
  • 1篇乐群
  • 1篇费瑛
  • 1篇陆永健
  • 1篇丁香巧

传媒

  • 2篇临床口腔医学...
  • 1篇口腔医学研究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10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错畸形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被引量:5
2010年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是由多因素引起的疾病,其中因素是重要的病因。关系异常可以引起TMD的症状,而错畸形矫正以后TMD症状明显减轻。亦有认为TMD与关系错乱没有直接关系,即所说的没有影响或仅有轻微影响。本文对TMD的临床表现,病因、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展进行综述。
张冬林蒋丽萍
关键词:错[牙合]口腔正畸颞下颌关节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双侧末端游离义齿修复前后髁状突位置三维CT观察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通过三维CT(3D.X-CT)观测和评价双侧游离牙列缺损患者可摘局部义齿(RPD)修复前后颞下颌关节结构的变化。方法:对19例双侧游离牙列缺损患者进行RPD修复,分别于治疗前后拍摄双侧颞下颌关节(TMJ)CT片,进行统计学t检验比较关节间隙的线性测量数值。结果:颞下颌关节前间隙、后间隙在RPD修复前后相比,线性测量改变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前、后间隙比值较治疗前明显缩小(P<0.05)。患者主诉颞下颌关节区不适症状缓解,面下1/3距离得以改善,TMJ髁状突位置基本居中。结论:三维牙CT的应用使颞下颌关节结构的变化得以量化,能客观评价双侧游离缺失患者通过RPD修复,改善双侧游离牙列缺损导致的垂直距离降低,TMJ髁状突前移回复于正常关节位,恢复了、肌肉、关节的协调关系临床疗效。
丁香巧陆永健张冬林周瑞庆蒋丽萍
安氏Ⅱ~2错正畸治疗前后髁突位置的锥束CT观察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通过锥束CT观测并评价安氏Ⅱ2错病例正畸治疗前后髁突位置的变化。方法:对17例安氏Ⅱ2错病例进行正畸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拍摄双侧颞颌关节(TMJ)锥束CT片,进行t检验比较关节间隙的线性测量数值。结果:TMJ前间隙、后间隙在正畸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TMJ前、后间隙比值较治疗前明显缩小(P<0.05)。患者主诉TMJ区不适症状缓解,髁突位置基本居中。结论:正畸治疗安氏Ⅱ2错,可使髁突向前下方移动,使得RCP与ICP2位者比例增加,恢复了、肌肉、关节正常的平衡关系,有利于改善TMJ功能。锥束CT的应用使TMJ结构的变化得以量化,能对正畸治疗效果进行客观评价。
张冬林乐群费瑛陈捷蒋丽萍
关键词:锥束CT髁突位置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