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威
- 作品数:26 被引量:148H指数:7
- 供职机构: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河北省卫生厅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带蒂筋膜瓣包裹自体红骨髓组织工程复合体修复四肢大段骨缺损临床研究被引量:10
- 2011年
- 目的研究带蒂筋膜瓣包裹自体红骨髓组织工程复合体修复四肢大段骨缺损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四肢大段骨缺损患者19例,其中良性骨肿瘤3例、开放性骨折6例、骨折术后低毒性骨感染10例,取自体红骨髓与含骨形成蛋白(BMP)的骨诱导活性材料(OAM)复合成组织工程骨,在骨缺损邻近部位制备一个带有无名血管蒂所属毛细血管网的筋膜瓣,使其包裹组织工程骨并充填骨缺损,在一定时间内进行X线检查。结果19例患者均完成术后1、3、6、10、12、18个月随访,其中经X线检查6个月实现植入组织工程骨完全吸收替代3例,10个月完全吸收替代6例,12个月完全吸收替代9例,18个月完全吸收替代1例。所有病例未出现骨感染和骨吸收情况,均实现骨缺损区域的骨再生和骨塑形。结论带蒂筋膜瓣包裹自体红骨髓组织工程复合体具有膜诱导骨再生和血管化双重作用,对修复大段骨缺损是可行的,在缩短骨缺损修复时间、提高成骨的质和量等方面有显著疗效。
- 杨新明孟宪勇王耀一阴彦林胡振顺王燕波张军威张培楠刘肃
- 关键词:骨髓骨移植
- 肘关节内侧副韧带前束损伤的生物力学研究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研究肘关节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ligament,MCL)前束的生物力学作用,探讨肘关节内侧不稳定的发生机制。[方法]将人体肘关节尸体标本按照前束的完整程度分为3组:完整组、部分切断组、完全切断组,测量肘关节在不同屈曲角度下及不同程度前束损伤后关节松弛度(关节在极限以内的力或扭矩作用下的活动量或旋转[1])、肱尺关节平均压强和关节接触面积。[结果](1)前束完整组内外翻松弛度及全部切断组内平均压强和关节接触面积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部分切断组及完全切断组外翻松弛度组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前束完整组及前束部分切断组平均压强及接触面积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三组在关节松弛度、肱尺关节平均压强和关节接触面积的组间比较均存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前束是肘关节内侧稳定的主要结构;(2)关节松弛度与关节内压强呈正相关关系,与关节接触面积呈负相关关系;(3)肘外翻应力试验应在屈肘>30°时进行,如外翻松弛度接近10°考虑MCL前束不完全断裂;如外翻松弛度达15°左右考虑MCL前束完全断裂;(4)前束部分损伤时是治疗肘内侧不稳的关键时期。
- 张军威高石军杨新明杨静
- 关键词:肘关节内侧副韧带前束生物力学
- 真皮下血管网皮瓣血流量与皮瓣成活关系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通过对兔背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断蒂时及断蒂后10d血流量的监测,分析血流量变化与皮瓣成活的关系。探求皮瓣断蒂指征。提出皮瓣成活的客观标准,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以兔为实验动物,行背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成形术。术后7d断蒂。断蒂前使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Laser Doppler flowmetry,LDF)测定皮瓣阻断实验前后皮瓣血流灌注量(Perfuseunit,PU)。并对皮瓣断蒂后10d的PU进行连续监测并与周围正常皮区PU值进行比较。10d后处死动物取皮瓣组织行病理检查。按坏死与否将皮瓣分为两组:成活组与坏死组。分析两组皮瓣血流量变化情况并得出结论。结果:成活组断蒂时阻断试验前后PU比值(阻断比值)明显高于坏死组,且成活组PU值在断蒂后1~10d均显著高于坏死组(P〈0.01);成活组与坏死组断蒂后10d周边皮区的PU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成活组断蒂后10d皮瓣与周围正常皮区PU比值(瓣周比值)为70.1±11.2。结论: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断蒂后皮瓣血流灌注量随皮瓣断蒂时阻断实验前后PU比值增高而增高;皮瓣的最佳断蒂时机为:①皮瓣成形术后7d以上。②肉眼观察皮瓣存活。③LDF测量阻断比值大于44.6%。皮瓣成活的标准为:断蒂术后10d肉眼观察成活且皮瓣与周围正常皮区灌注量比值大于58.9%。
- 张军威杨新明赵自刚张学周阴彦林成日清
- 关键词:皮瓣激光多普勒流量测定血液灌注
- 肘关节内侧副韧带前束损伤与肘外翻不稳定被引量:9
- 2012年
- 肘关节不稳是指稳定关节的各种结构遭受破坏.使肘关节在正常的屈伸活动外出现了其他平面上的异常活动。肘关节不稳包括肘关节半脱位和完全脱位.在骨科和运动员损伤中较为多见。依据关节不稳的方向,分为:前方不稳定、后外侧旋转不稳定、外翻不稳定及内翻不稳定。在这几类肘关节不稳定中,最常见的是肘关节外翻不稳定。
- 张军威高石军
- 关键词:肘关节不稳定肘外翻屈伸活动
- 碘伏冲洗伤口对术后感染率的影响被引量:3
- 2005年
- 目的:创口感染是骨伤科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为了减少术后切口感染率,我们采用碘伏冲洗伤口,观察效果。方法:把采集的病例分成清洁伤口组和污染伤口组,每一种伤口组又随机分成两组: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操作方法不同的是关腔之前干预组用碘伏冲洗,而对照组不冲洗。结果:经χ2检验,清洁伤口组两种方法术后感染率无明显差异,污染伤口两种方法术后感染率有显著差异,干预组术后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对污染伤口,碘伏冲洗明显降低术后感染率。
- 李祯李润梅张军威
- 关键词:碘伏冲洗伤口感染率
- 肘关节内侧副韧带前束断裂的生物力学研究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通过测量肘关节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ligament,MCL)前束完整及断裂后的生物力学指标,探讨前束的生物力学作用及产生实验误差的影响因素,研究肘关节内侧不稳定的发生机制。方法对人体肘关节尸体标本采用生物力学及采用压敏胶片(Press-ure Sensitive Film)测量的方法 ,分别测量MCL前束完整及断裂后肘关节在不同屈曲角度下的关节松弛度、肱尺关节内压强大小和关节接触面积,并按照前束是否完整将标本分为对照组、试验组,每组12例,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间关节松弛度、平均压强及接触面积上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0°时与其他角度关节松弛度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平均压强及接触面积在不同角度两两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0°时与其他角度平均压强及接触面积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关节松弛度在不同角度两两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CL前束对肘外翻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当其断裂后关节的内侧稳定即遭到破坏,关节松弛度增大、关节内压强增大、关节接触面积减小。肘关节在伸直位时,关节接触面积较大,比屈曲时可承受更大轴向及外翻负荷。
- 张军威高石军杨新明杨静
- 关键词:肘关节内侧副韧带前束生物力学
- 一期病灶清除联合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被引量:48
- 2012年
- 目的探讨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2002年1月-2010年10月,对78例具有手术指征的胸腰椎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患者采用一期病灶清除联合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男42例,女36例;年龄24~65岁,平均45岁。病程8~29个月,平均12个月。2个椎体受累70例,3个椎体受累8例。均合并不同程度神经功能损伤。术后随访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临床疗效评价以及X线片、MRI影像学观察。结果术后7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26个月。无窦道形成及复发。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VAS评分分别为(9.2±0.6)、(2.4±0.3)、(1.0±0.2)、(0.5±0.4)及0分,术后各时间点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各时间点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D级改善最为显著。临床疗效评价:术后12个月内均无加重患者;随时间推移,改善及无变化患者逐渐转向痊愈,术后12个月改善率和痊愈率分别为100%和91.03%。影像学评价: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影像学盲测评价指标评分分别为(0.17±0.03)、(4.11±0.09)、(4.68±0.04)、(4.92±0.08)及5分,术后各时间点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结论一期病灶清除联合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在解除疼痛、稳定脊柱、恢复神经功能及早期康复方面均有明显优势。
- 杨新明张磊张瑛王耀一孟宪勇阴彦林石蔚张军威张培楠赵御森
- 关键词:胸腰椎病灶清除术后路椎弓根内固定
- 带蒂筋膜瓣包裹自体红骨髓复合体修复骨缺损的疗效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通过与病灶清除植入自体红骨髓(ARBM)复合体进行比较,探讨病灶清除植入带蒂筋膜瓣包裹ARBM复合体治疗四肢创伤后低毒力感染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2006年1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42例四肢创伤后低毒力感染性骨缺损患者分为A、B两组,A组20例患者病灶清除植入ARBM与含骨形态发生蛋白的骨诱导活性材料复合体,B组22例患者采用病灶清除在骨缺损邻近制备一个带蒂筋膜瓣,使其包裹复合体并充填骨缺损。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部分患者做组织学和细菌学检查,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6、12、18个月的血常规、血沉、超敏C反应蛋白、x线片量化评分及骨折愈合时间。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4.3个月。术后A组5例、B组1例患者原伤口有窦道形成且有炎性分泌物,术后10个月再次行病灶清除植入带蒂筋膜瓣包裹的ARBM复合体,随访12个月效果良好。两组其他患者伤口愈合好且无炎性窦道形成。A组5例患者原病变区骨断端之间仍有纤维结缔组织相连,骨髓腔未通,有炎性细胞浸润;B组6例患者组织学显示原筋膜瓣形成类似骨膜样纤维组织,新骨中散在少量软骨,骨髓腔再通,无炎性细胞浸润,细菌学检查阴性。两组术后各时间点血常规、血沉、超敏C反应蛋白、x线量化评分及不同部位骨折愈合时间比较,B组明显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植入ARBM复合体治疗低毒力感染性骨缺损比较,病灶清除植入带蒂筋膜瓣包裹ARBM复合体,抗感染的能力更强,在缩短骨缺损修复时间方面有显著优势。
- 杨新明孟宪勇张瑛王耀一胡振顺阴彦林张军威张培楠赵御森王海波
- 关键词:骨髓
- 量化比较带蒂筋膜瓣促血管化成骨与膜诱导成骨作用及成骨效果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通过量化指标测定,明确带蒂筋膜瓣包裹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接种的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在修复骨缺损各时间段中的主要作用及成骨效果,为临床干预骨缺损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制作动物骨缺损模型及带蒂筋膜瓣,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为单纯植入对照组,B组为无蒂筋膜瓣对照组,C组为带蒂筋膜瓣实验组,在第4、8、12、16周进行骨修复区吸光度比测量、骨形态计量分析、交界区和中心区血管图像计量分析,第8、12、16周同时进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查、腋动脉注入墨汁检查及生物力学测定分析。结果第4、8周时,C组与A组、B组相比较其骨修复区吸光度比值、新生骨小梁面积、再生血管面积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摄取比值明显增多,生物力学强度增加,各项量化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早期骨修复过程中血管体积增多对成骨作用是有利的;第12、16周时,三组骨修复区吸光度比测量、新生骨小梁面积和生物力学强度逐渐明显增加,C组仍大于A组、B组,但各组再生血管面积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摄取比值较第8周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成熟骨组织量的增多,血管化作用逐渐减弱,后期膜诱导成骨作用显著。结论带蒂筋膜瓣包裹自体BMSC接种的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具有构建血管化和膜诱导组织再生双重作用,早期促血管化成骨作用占主导地位,并有助于膜诱导成骨作用,后期膜诱导成骨作用为主,促血管化成骨作用消失,临床适时干预治疗对骨缺损修复有极好作用。
- 杨新明张瑛张磊孟宪勇王耀一胡振顺阴彦林石蔚杜雅坤张军威张培楠赵御森
- 关键词:外科皮瓣筋膜骨再生
-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外科治疗进展被引量:8
- 2008年
-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是临床治疗的难点。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治疗目的是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增加骨强度,避免椎体继续压缩;矫形,恢复椎体高度。传统的保守疗法效果往往不甚理想。外科微创治疗技术如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PKP)和经皮自体骨移植(PBG)等的应用,已取得较好疗效。该文就PVP、PKP和PBG近期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 张军威郝永强
-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骨折椎体成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