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涎腺
  • 3篇成像
  • 2篇磁共振
  • 2篇磁共振成像
  • 1篇咽肿瘤
  • 1篇液晶
  • 1篇液晶显示
  • 1篇液晶显示器
  • 1篇影像
  • 1篇影像变化
  • 1篇影像质量
  • 1篇早期鼻咽癌
  • 1篇造影
  • 1篇乳腺
  • 1篇数字化X线摄...
  • 1篇体模
  • 1篇侵袭型
  • 1篇侵袭性
  • 1篇侵袭性纤维瘤
  • 1篇侵袭性纤维瘤...

机构

  • 5篇复旦大学附属...
  • 1篇复旦大学上海...

作者

  • 5篇张云燕
  • 5篇顾雅佳
  • 3篇彭卫军
  • 2篇欧丹
  • 2篇岳磊
  • 2篇毛健
  • 2篇何霞云
  • 2篇沈茜刚
  • 1篇胡晓欣
  • 1篇刘芮
  • 1篇吴斌
  • 1篇朱国培
  • 1篇汤洁
  • 1篇胡超苏
  • 1篇吴永如
  • 1篇李瑞敏
  • 1篇王坚
  • 1篇应红梅

传媒

  • 2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中华放射肿瘤...
  • 1篇国际医学放射...
  • 1篇肿瘤影像学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磁共振涎管成像评价早期鼻咽癌放疗前后涎腺影像变化与口干关系初探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索磁共振涎管成像(MRS)评价鼻咽癌放疗前后涎腺影像变化的可行性,及其与患者主观评价的相关性。方法放疗前、后患者分别行MRS,应用MRS评分系统对患者放疗前、后酸刺激前后涎腺导管进行评分,并结合美国放疗肿瘤组织急性放射损伤标准和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QLQ-C30v3.0和QLQ-H&N35量表进行分析。结果共10例患者进入研究。所有患者双侧腮腺平均受照剂量为(37.99±3.70)Gy,双侧颌下腺平均受照剂量为(55.65±2.99)Gy。MRS图像显示酸刺激使涎腺导管评分升高,放疗后导管评分下降,对酸刺激反应较放疗前差。放疗后酸刺激前后腮腺导管评分差值与QLQ-c30量表的总生活质量领域得分呈正相关性(rs=o.636,P=o.048),与QLQ-H&N35量表中的口干条目得分呈负相关性(rs=-0.694,P=0.026)。结论MRS可无创检测涎腺放疗前后影像变化,用来评价鼻咽癌患者放疗后早期口干严重程度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欧丹张云燕何霞云顾雅佳胡超苏应红梅朱国培吴永如毛健沈茜刚岳磊
MR涎管成像的临床应用进展被引量:1
2010年
磁共振涎管成像可清晰显示涎腺导管系统,且具有无创性、无电离辐射、可三维成像等优点,因而逐步被应用于临床,如对涎石症、涎管异常、舍格伦综合征、口腔干燥症等疾病的诊断,其将有可能取代传统的X线涎腺造影。就MR涎管成像的原理、技术方法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张云燕顾雅佳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涎腺造影
MR扩散加权成像评价涎腺功能的初步研究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探讨利用MRDWI评价不同生理状态下涎腺功能的可行性。方法对30例涎腺功能正常的鼻咽癌患者行DWIEPI扫描,b值取0、400、600、800、1000s/mm2。先于静息状态下对腮腺及颌下腺各扫描1次,然后给患者含服维生素C100mg×6片,于酸刺激状态下重复对腮腺扫描7次,每次间隔18s。比较静息状态下腮腺和颌下腺ADC值的差别,以及酸刺激前后腮腺ADC值的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对两组间数据进行比较。结果静息状态下,腮腺的ADC值[(1.23±0.12)×10-3mm2/s]显著低于颌下腺[(1.34±0.07)×10-3mm2/s,t=4.545,P〈0.01]。酸刺激后第1次扫描腮腺ADC值为(1.41±0.19)×10-3mm。/s,高于静息时基值(t=10.254,P〈0.01)。随后ADC值在基值上波动,酸刺激后ADC的最小值为(1.24±0.14)×10-3mm2/s,与基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29,P〉0.05);最大值为(1.49±0.20)×10-3mm2/s,7次扫描的平均值为(1.36±0.17)×10-3mm2/s,均与基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127、11.905,P值均〈0.01)。结论MRDWI通过ADC值的量化,可观察到不同生理状态下涎腺功能的变化。
张云燕欧丹顾雅佳何霞云毛健沈茜刚岳磊彭卫军
关键词:涎腺
3M和5M液晶显示器对不同分辨率乳腺体模图影像显示质量的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比较不同分辨率乳腺机获得的专用模体测试结果,评估3M与5M医用专业显示器对乳腺影像显示质量的影响。方法使用70μm和100μm分辨率乳腺机分别拍摄对比度细节乳腺摄影(CDMAM)。由4名放射诊断医师和2名技师在标准和放大显示模式下,评估2种显示器所能显示的最小圆盘直径(Di)与厚度(Ci,th),并计算出影像质量因子反数值(IQFinv)。2种显示器及2种显示模式的比较均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在使用100μm分辨率乳腺影像数据时,无论是标准显示模式还是放大显示模式,2种显示器的影像细节显示能力相仿(P>0.05);使用70μm分辨率乳腺影像数据时,在标准显示模式下,5M显示器可识别最小直径为(0.130±0.000)mm,小于3M显示器的(0.155±0.012)mm(P=0.004)。5M显示器的IQFinv值显著高于3M显示器(P=0.036)。在放大显示模式下,3M与5M显示器的可识别最小直径相同[(0.125±0.012)mm],5M显示器的IQFinv值高于3M显示器,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哪种分辨率图像与显示器组合,在放大模式下阅片的影像质量均优于标准模式(P=0.010)。结论 70μm分辨率数据配备5M显示器可获得高质量图像,利用阅读时的放大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3M显示器对各种细节的显示。
胡晓欣顾雅佳吴斌李瑞敏张云燕刘芮汤洁彭卫军
关键词:显示器分辨率乳腺影像质量数字化X线摄影
侵袭性纤维瘤病的MRI诊断被引量:24
2011年
目的 分析侵袭性纤维瘤病(AF)的MRI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6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F( 19例原发,47例复发)的临床资料和MRI表现,并与术后病理进行对照.结果 66例患者中位年龄31岁,男女比例1∶3.4.共检出肿瘤80个.浅表纤维瘤病5个;深部纤维瘤病75个,其中发生于腹内2个,腹壁6个,腹壁外67个.肿瘤长径平均大小为(8.7±5.4)cm,浅表肿瘤长径为(5.7±2.8)cm,深部肿瘤长径为(8.9±5.5)cm.98.8%( 79/80)表现为肌肉内占位病变;58.8% (47/80)肿瘤呈卵圆形或分叶状,27.5%(22/80)呈不规则浸润状;60%(48/80)病灶边界清晰,其中4个可见假包膜.大部分肿瘤与肌肉相比在T1WI呈等、稍高或稍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可见明显不均匀强化.所有患者均未见囊变坏死和瘤周水肿.2个肿瘤见邻近骨质破坏.结论 侵袭性纤维瘤病在MRI上具有一定特征性,MRI对该病的诊断、肿瘤侵犯范围及其与周围结构关系的评估有重要价值.
张云燕顾雅佳彭卫军王坚
关键词:纤维瘤病侵袭型磁共振成像病理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