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丽军

作品数:68 被引量:153H指数:7
供职机构:山西省眼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手术
  • 10篇斜视
  • 7篇疗效
  • 6篇斜肌
  • 5篇上斜肌
  • 5篇双眼
  • 4篇眼科
  • 4篇弱视
  • 4篇内障
  • 4篇先天
  • 4篇先天性
  • 4篇肌麻痹
  • 4篇白内障
  • 3篇眼外肌
  • 3篇远期
  • 3篇上斜肌麻痹
  • 3篇视力
  • 3篇术后
  • 3篇内斜
  • 3篇内斜视

机构

  • 43篇山西省眼科医...
  • 4篇山西医科大学
  • 3篇爱尔眼科医院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山西医学科学...
  • 1篇太原钢铁(集...

作者

  • 44篇张丽军
  • 18篇李俊红
  • 17篇冯雪亮
  • 11篇申长礼
  • 10篇常敏
  • 6篇张树梅
  • 4篇贾亚丁
  • 3篇姚霞
  • 3篇孔淼
  • 2篇梁剑蓉
  • 2篇刘亚妮
  • 2篇张薇
  • 2篇米琳
  • 2篇李云云
  • 2篇郭梦瑶
  • 2篇吴艳
  • 2篇苏瑞芳
  • 1篇王晓刚
  • 1篇范小荣
  • 1篇荆霄云

传媒

  • 6篇中国实用眼科...
  • 6篇中国药物与临...
  • 5篇中华眼外伤职...
  • 4篇山西医药杂志
  • 2篇眼外伤职业眼...
  • 2篇中华眼底病杂...
  • 2篇中国中医眼科...
  • 1篇中华眼科杂志
  • 1篇眼科研究
  • 1篇眼科新进展
  • 1篇实用眼科杂志
  • 1篇国际眼科杂志
  • 1篇中国医学工程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第八届中国医...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3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 6篇2006
  • 1篇2004
  • 3篇2003
  • 3篇2002
  • 1篇2000
  • 1篇1998
  • 1篇1996
6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临床分析与病因被引量:3
2019年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是一类突发性复视的眼病,眼球运动正常,各方向斜视角相等并且恒定,无眼外肌麻痹,神经系统检查无明显品质性病变的斜视。本研究对2017年5月至2019年3月在临汾爱尔眼科医院小儿眼病专科接受过手术治疗且随访时间2~24个月的11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连续性病例进行了回顾分析,现报告如下。
武樱张丽军
关键词:眼外肌麻痹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眼球运动神经系统检查复视
双眼上斜肌腱缝线延长术治疗A型斜视的远期临床疗效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双眼上斜肌腱缝线延长术治疗伴上斜肌亢进(SOOA)的A型斜视的远期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9年1月至2017年8月因A型斜视在山西省眼科医院行双眼上斜肌腱缝线延长术且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21例(排除单眼SOOA的A型斜视、Brown综合征和Helveston综合征),其中A型外斜视19例,A型内斜视2例;男性11例,女性10例,年龄(14±9)岁。对手术前后A征的大小、眼球客观旋转程度、SOOA程度以及双眼视觉进行比较。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Spearman秩相关检验及简单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26±17)个月(12~109个月),20例患者水平斜视经1次手术矫正至正位,水平斜视度数在±10三棱镜度(PD)之内;1例内斜视患者术后水平斜视度数>+15 PD。21例患者A征均消失,由术前(23.81±9.47)PD矫正为(0.90±3.59)PD(t=11.29,P<0.01),矫正量为(23.52±9.68)PD。眼球客观旋转度数术前为3.18°±3.26°,术后为-4.81°±4.13°,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7,P<0.01),旋转矫正量为7.95°±3.88°,无一例患者出现旋转复视。42只眼术前、术后SOOA程度[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3.0(2.0)、0.0(1.0)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78,P<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上斜肌腱缝线实际延长量与术前SOOA程度有相关性(r=0.47,P<0.01),但与术前眼球客观旋转程度无相关性(P=0.88)。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为缝线延长量=2.71×术前SOOA程度(t=27.93,P<0.01)。结论双眼上斜肌腱缝线延长对A征、眼球内旋及SOOA有明显改善,远期无旋转复视及V征的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上斜肌减弱方法。
高小琴冯雪亮吴艳张丽军李俊红常敏孔淼
关键词:斜视眼外科手术A型斜视上斜肌
V型外斜视的远期手术效果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V型外斜视的手术设计及远期疗效。方法分析60例V型外斜视临床资料,根据其眼底是否外旋、下斜肌亢进程度以及上下注视水平斜视度差值,采取不同手术方式,观察远期疗效。结果治愈59例(98.33%),获得双眼视功能35例(58.33%)。结论个性化手术联合术后视功能训练是治疗V型外斜视的有效方法。
汤兆强张丽军
关键词:下斜肌亢进手术
Hallermann—Streiff综合征一例
2016年
患者女,3岁。2014年6月14日来我院初诊,自幼双眼视力较差,但家长诉对日常生活无明显影响,2013年7月在某医院检查,诊断为“小眼球”。个人史:母妊娠6个月时患感冒,未用药物治疗,足月顺产第一胎,无弟妹。家族史:否认家族中有同类病史及近亲联姻史。
张丽军梁剑蓉刘亚妮姚霞郭梦瑶
关键词:综合征双眼视力医院检查足月顺产家族史小眼球
单侧上斜肌麻痹术式分析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观察单侧上斜肌麻痹不同术式的疗效。方法124例单侧上斜肌麻痹患者,据Knapp上斜肌麻痹手术方案,结合眼球运动及眼球旋转情况选择术式。垂直斜视角在5△~20△之间行单纯上斜肌折叠或单纯下斜肌后徙术;垂直斜视角>25△者,除上、下斜肌手术外,若麻痹眼为主眼,则同时选择对侧下直肌后徙术;若非麻痹眼为主眼,则同时选择同侧上直肌后徙术。若伴水平斜视,据常规手术量设计,同时予以矫正。结果垂直斜视治愈109例占87.90%,头消失107例占86.29%。其中单纯上斜肌折叠和单纯下斜肌后徙的垂直斜视治愈率分别为84.21%和92.31%,无统计学意义(x2=1.03,p>0.25);头位消失率分别为84.21和86.54%,无统计学意义(x2=0.062,p>0.75)。结论合理选择术式是矫正单侧上斜肌麻痹的关键。
李俊红张丽军冯雪亮申长礼
关键词:上斜肌麻痹
近视与眼调节幅度的相关性被引量:2
2012年
近视与阅读等近距离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调节被认为是近距离工作和近视之间一个特定的作用因子,有研究推测:持续的近距离工作可致调节滞后,因为近距离注视引起的远视性离焦可能致眼轴代偿性增长,导致近视的发生。调节幅度表示眼最大的调节力,是反应调节的重要指标。本实验将对近距离工作、调节幅度及近视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探讨近视的发生机制。
李云云张丽军贾亚丁
关键词:近视代偿性远视性调节力
双眼白内障儿童术后生活质量调查初步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研究白内障儿童手术前后的生活质量。方法应用双眼先天性白内障儿童(8~15岁)生活质量量表对白内障儿童和正常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比较白内障儿童与正常儿童,白内障术后早期及术后6个月的生活质量。结果白内障患儿术后和正常儿童生活质量得分比较:白内障儿童的视功能、自理能力、精神心理以及生活质量的总得分均低于正常视力儿童(P〈0.05);双眼先天性白内障儿童手术后的视功能、自理能力、活动交往、精神心理和生活质量总分较术前均明显提高(P〈0.05);白内障儿童术后6个月仅精神心理得分较术后早期提高(P〈0.05);白内障患儿术后6个月的视功能、自理能力、精神心理和生活质量总分仍低于正常儿童(P〈0.05)。结论白内障患儿的生活质量较正常儿童低,通过白内障手术可以提高其生活质量,但较正常儿童仍然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术后的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常敏冯雪亮刘亚妮武镪邢晓英张丽军
关键词:白内障儿童生活质量
共同性斜视眼外肌本体感受器组织形态及超微结构研究
李俊红申长礼李彩玲张丽军冀春萱
该课题为共同性斜视的发病机理及临床治疗研究。该研究首次从形态学的角度探讨共同性斜视的病因,提出眼外肌本体感受器结构紊乱是共同性斜视的发病原因,填补了该项研究的空白,为“传入原理”提供了形态学证据。该研究认为,调节性内斜视...
关键词:
关键词:共同性斜视超微结构
脉络膜血管瘤继发巨眼畸形一例
1994年
作者报告脉络膜血管瘤继发巨眼畸形一例。患者4岁时右眼球增大,6岁时在当地医院就诊为“右眼恶性肿瘤”,随年龄增长眼球逐渐增大。23岁时就诊右眼眶被一圆柱状巨大肿物充填,经X线照片、CT检查、病理活检明确诊断,在全麻下行手术摘除。
张丽军米琳彭群聂根补王治安
关键词:脉络膜血管瘤眼畸形
二极管激光光凝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被引量:9
2003年
目的 探讨二极管激光光凝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效果。 方法  6 8例出生时妊娠期不足 32周、体重小于 15 0 0 g的早产儿 ,出生后 6~ 7周开始 ROP检查 ,确诊 ROP阈值病变后 48h内均给予经瞳孔二极管激光光凝治疗 ,激光光凝治疗后随访 4~ 6个月。 1只眼因激光光凝治疗后 1个月发现局部视网膜脱离 ,给予巩膜环扎手术治疗。手术后随访 3个月。确诊 ROP阈值病变眼均在出生后 4个月时进行屈光状态的散瞳检影检查。 结果  6例 12只眼发现 ROP阈值病变。发生 ROP阈值病变的年龄平均为生后 ( 10± 2 .89)周 ( 6~ 14周 )。经瞳孔二极管激光光凝治疗后 ,ROP解剖治愈 (视网膜在位 )率91.6 7% ;巩膜环扎手术眼手术后随访视网膜在位。散瞳检影检查巩膜环扎手术眼屈光度为 - 14.5 0 D,其余 11只眼等值球镜平均为 ( - 2 .89± - 1.86 ) D。 结论 二极管激光光凝可成功地治疗 ROP阈值病变。
李俊红Sonal Farzavzndi张丽军贾亚丁
关键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表面麻醉眼底检查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