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廖卡娜

作品数:3 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国际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篇语言文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译者
  • 2篇双重角色
  • 2篇美学
  • 2篇接受美学
  • 2篇角色
  • 1篇性格
  • 1篇性格塑造
  • 1篇译者角色
  • 1篇译者身份
  • 1篇英文
  • 1篇三十年战争
  • 1篇少年
  • 1篇少年维特之烦...
  • 1篇视阈
  • 1篇席勒
  • 1篇美学角度
  • 1篇接受美学角度
  • 1篇《少年维特的...
  • 1篇《少年维特之...

机构

  • 2篇西南大学
  • 1篇四川外语学院

作者

  • 3篇廖卡娜

传媒

  • 1篇西南农业大学...
  • 1篇商情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从接受美学角度初探译者身份(英文)
2013年
随着近年来翻译研究的不断发展,译者的作用日益突显。20世纪60年代由德国康斯坦次学派提出的接受美学理论,强调读者在文本意义产生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文中试图借助接受美学理论中与翻译密切相关的重要概念,如期待视野、审美距离、视野融合、不确定处等,对接受美学视阈中译者扮演的读者和作者的双重身份进行了分析,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强调译者应掌握恰当的审美距离。
廖卡娜
关键词:接受美学双重角色
接受美学视阈中的译者角色——以郭沫若译《少年维特之烦恼》为例
在传统的翻译理论中,译者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随着近年来翻译研究的不断发展,译者的作用日益凸显。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由德国康斯坦茨学派提出的重要文学理论,它强调读者在文本意义产生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从而为翻译研究...
廖卡娜
关键词:接受美学双重角色《少年维特的烦恼》
文献传递
浅析席勒《华伦斯坦》三部曲中华伦斯坦的人物塑造
2011年
弗里德里希·冯·席勒的《华伦斯坦》三部曲取材于德国历史上的三十年战争,它被视为席勒剧作中的巅峰之作..更被看作对魏玛古典主义时期的重要贡献。作者没有把华伦斯坦塑造成一位为国为民、大义凛然的盖世英雄,而是通过对史料的艺术加工,将一个有缺点、性格复杂、有血有肉的人物鲜活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试图从该剧诞生的时代背景、历史上的华伦斯坦,剧中主人公的性格分析,以及作者对该历史人物进行文学加工的目的和意义等方面,对华伦斯坦的人物塑造进行初探。
廖卡娜
关键词:席勒三十年战争性格塑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