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斌
- 作品数:4 被引量:8H指数:2
-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北钉螺小尺度景观群体的种群遗传结构研究
- 日本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作为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成为我国现今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湖北钉螺(Oncomelania hupensis)是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 崔斌
- 关键词:湖北钉螺微卫星分子标记
- 文献传递
- 长江下游3省湖北钉螺不同地理种群的群体遗传结构研究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对长江下游江西、安徽和江苏3省湖北钉螺的不同地理种群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以探讨rDNA ITS分子标记在钉螺扩散路径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集3省9个种群的钉螺样本,提取基因组DNA,PCR特异性扩增rD NA ITS基因并克隆测序,统计分析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遗传距离和种群遗传多样性等参数,利用单倍型构建家系网络图。结果9个种群共获得有效序列93条,检测到78个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988和0.012 88,表明钉螺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其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种群间遗传距离为0.001 6-0.002 3,显示钉螺种群间遗传分化程度较高;家系网络图显示所有单倍型虽可形成3个主要的家系分支,但各地理种群在家系网络图中无明显分化。结论长江下游江西、安徽和江苏3省沿长江分布的湖北钉螺群体遗传多样性主要存在个体间,群体间未形成明显的遗传分化。rDNA ITS分子标记在钉螺扩散路径监测中的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探讨。
- 崔斌霍志萍杨坤张丽杨频尤平李石柱
- 关键词:湖北钉螺RDNA-ITS种群遗传结构亲缘关系
- 基于微卫星标记的不同壳型湖北钉螺小尺度景观群体遗传结构研究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分析湖北松滋地区湖北钉螺小尺度景观群体的遗传结构。方法选择T6-17、P101、D11、B14、T4-33和C22等6对微卫星位点对松滋地区10个生境的湖北钉螺群体进行基因扫描,计算各群体的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期望杂合度(He)、观察杂合度(Ho)、多态信息含量(PIC)、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和遗传距离,根据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并进行分子变异方差分析(AMOVA)。结果 10个钉螺群体经鉴定螺壳分为光壳和肋壳(包括浅肋和深肋),10个群体共检测到141个等位基因,各位点20-34个不等,平均每个位点检测到23.5个;6个微卫星位点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575,各位点的有效等位基因数并不平衡,且数值差异较大,范围从0.445至3.060。群体的平均Ho范围为0.438-0.698,在光壳的团山村群体中最低,在深肋型的马木口村群体中最高;群体的平均He范围为0.589-0.892,在浅肋型的德胜村群体中最低,在深肋型的马木口村群体中最高;成对群体间的Fst为-0.01564-0.25247,各群体的PIC为0.528-0.857,显示出高度多态性;AMOVA分析结果显示,变异主要存在于个体间,占总变异的88.4%;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肋壳的马木口村、横堤村、义兴村三个群体与光壳的马狮子咀村、民主村、土桥村三个群体先聚为一支后,与浅肋的德胜村、木天河村两个群体与光壳的团山村、夹马槽村聚的一支合聚。结论松滋地区不同景观环境下湖北钉螺呈现不同螺壳形态,尽管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但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个体间,不同螺壳形态的湖北钉螺群体间并未体现出明显的遗传分化。
- 崔斌官威尤平李石柱
- 关键词:微卫星DNA湖北钉螺
- 分子系统地理学及其在湖北钉螺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3年
- 分子系统地理学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伴随着对线粒体DNA的认识而开始发展的一门学科.为湖北钉螺的群体遗传分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思路。该文对分子地理系统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以及湖北钉螺的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将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 崔斌张丽杨坤尤平李石柱
- 关键词:分子系统地理学湖北钉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