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宪萍
- 作品数:69 被引量:243H指数:10
- 供职机构:北京理工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 国外基于流通企业买方市场势力的纵向控制研究动态及展望
- 2014年
- 随着生产能力的严重过剩,流通企业相对于生产企业的市场地位显著增强。目前对基于流通企业买方市场势力的纵向控制研究,国外学者主要从产业链的纵向关系角度、对社会福利影响的角度、市场绩效的角度以及社会分工网络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对流通企业买方市场势力纵向控制关系的分析,既不采用SCP范式也不采用芝加哥学派,应该针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根植于资本逻辑引导的空间非均衡发展差异样态,联系跨国公司主导的以追求更大弹性为目标的全球生产网络的重塑,来深入剖析跨国流通企业对中国产业体系及消费者的多维强大冲击。
- 宋宪萍段小梅
- 试论后福特制生产方式下跨国流通组织的劳动关系
- 2013年
- 后福特制生产方式下,与跨国流通组织的全球拓展相伴随的是全球劳动力的分化与整合,不计其数的劳动力被纳入到跨国流通组织的全球空间,跨国流通组织凭借资本权力关系在异质空间的销售与采购,建立了一个结构化的劳动控制网络,形成工人阶级的分裂和分散化。后福特制生产方式下跨国流通组织所主张的管理理念和认同的管理实践,只不过是对福特制进行了一些表面性的粗浅修饰,并没有触及福特制劳动分工的本质。因此,后福特制生产方式中的跨国流通组织在劳动与资本关系的解构与重构中,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的资本逻辑并没有发生变化。
- 宋宪萍孙茂竹
- 关键词:资本逻辑
- 西方流通组织理论研究述评
- 2011年
- 在西方经济理论中,对流通组织的研究主要散见于企业组织的研究中。尽管西方流通组织理论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静态到动态、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从个体到系统、从同质到异质的发展历程,但不同的学派都各自提供了一种分析的视角,使该项研究逐渐丰富起来。
- 宋宪萍杨超
- 关键词:西方经济理论
- 流通组织理论的马克思主义范式分析
- 2008年
-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研究流通组织的方法论,具体形式体现为系统方法和发展方法。从系统方法与发展方法出发,马克思主义反对机械的决定论,认为生产组织与流通组织之间不是简单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是共同组成了社会化大生产的有机系统。马克思的流通组织理论是在生产组织与流通组织的动态结合中展开分析的。现代生产组织与流通组织的关系在不同生产方式下的表现,有力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流通组织理论。
- 宋宪萍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 当前物价上涨压力下收入分配问题的思考被引量:2
- 2011年
- 2010年,我国的经济增长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同时,物价水平也不断走高,通胀预期持续增强。物价的快速上涨,往往是经济运行的一种周期性现象,是综合因素导致的经济过热现象的反应。一方面,近两年为应对金融危机,世界各国相继推出宽松的货币政策,特别是主要发达经济体去年出台了“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
- 宋宪萍魏佳
- 关键词:物价上涨经济过热现象应对金融危机货币政策发达经济体
- 从形式隶属到实际隶属——马克思的劳动过程理论被引量:9
- 2012年
-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实质是由无偿劳动的物化过程特别规定的。它不仅仅是强制下的劳动榨取过程,也是通过市场神秘化诱发剩余价值所需要的连续不断的合作过程。在劳动对资本形式隶属条件下,资本的生产性起初仅仅在于强迫进行剩余劳动。随着劳动从资本的形式隶属向实际隶属转变,实际隶属发展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一切社会生产力都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随着劳动对资本实现实际隶属,生产方式被改变了的形态和物质生产力的特殊发展阶段,是资本本身形成的基础和条件。
- 谢富胜宋宪萍
- 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逻辑进路与趋向研判被引量:8
- 2022年
- 在对风险社会的因素刻画与治理探寻中,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SARF)是现有的最具综合性研究工具。以理论为导向的风险放大研究强调风险解释的社会建构,不再局限于风险的技术定义,基于制度与文化驱动下的内在机理以及微观样本下的新型场域而展开深入分析,逐渐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媒介为主体、以社区为单元的风险社会放大的复合治理体系。具体到中国情境,则着眼于从哲学基础及深化、实证检验及本土化治理等方面实现多角度挖掘,形成从“国家中心治理”向“多维复合治理”转变、从“风险滞后性处置”向“风险先验性预警”转变、从“社会建构视角”向“人本逻辑视角”转变的风险治理体系。尽管现有研究对风险的社会放大理论提供了广域而多元的启发,但也存在内涵约束、视角约束、层次约束、背景约束等不足,未来需要进一步丰富研究内涵,增加案例本土化应用或从本土经验现象实现理论重构的可能性。
- 宋宪萍曹宇驰
- 关键词:社会建构中国情境
- 嵌入全球价值链对中国制造业升级影响的多重维度分析
- 2021年
- 已有文献主要从产品内国际分工维度、全球价值链治理维度和中间品贸易维度研究嵌入全球价值链对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影响。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实质是“中心—外围”的结构化,推动了分工地位的攀升,同时导致了分工环节的固化,需由低端要素驱动转变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全球价值链治理是市场与非市场关系的综合运用,既推动了链条环节的升级,也导致了“低端锁定”,需由被动嵌入转变为主动重构;中间品贸易的最终目的是获取企业增加值的核心竞争优势,制造业企业吸收技术溢出易产生路径依赖,需由引进学习转变为自主创新。今后可从动态演化和层级累积的维度,深入剖析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升级断层机理,阐明其存在升级断层、难以自动升级的内在机制,形成对我国制造业阶梯式升级的路径探源。
- 肖剑桥宋宪萍
-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国际分工中间品贸易制造业
- 全球价值链嵌入与行业技术进步
- 2020年
- 中制造业从最初的组装加工起步,完成了工艺升级和产品升级,逐步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的功能升级和“链”的升级中,努力向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攀升。在这个深度嵌入过程中,需要重新审视国际分工格局,对全球价值链框架进行系统梳理,对全球价值链的技术进步效果进行细致研究,发现并构筑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 宋宪萍贾芸菲
-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增长点全球产业链
- 全球价值链中风险的放大机制与根源
- 2022年
- 全球价值链可被视为经济专业化、地理分散、差异化和风险外部化等进程一体化的对应物,将国际经济的宏观图景与特定公司的微观透视结合起来,成为世界经济的研究框架和出发点。一般来说,全球价值链研究框架可分为价值链映射和价值链分析两部分。全球价值链的风险研究同样基于价值链映射和价值链分析的有机结合,其中风险源的爆发和追溯涉及价值链的微观映射,而风险的传导和放大则涉及价值链的关联和治理分析。
- 宋宪萍周钊宇
-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差异化价值链分析风险源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