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孟凡青

作品数:210 被引量:817H指数:13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京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建筑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66篇期刊文章
  • 38篇会议论文
  • 5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02篇医药卫生
  • 4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59篇病理
  • 51篇细胞
  • 41篇肿瘤
  • 30篇临床病理
  • 25篇肺炎
  • 22篇免疫
  • 21篇乳腺
  • 21篇间质性
  • 20篇文献复习
  • 20篇复习
  • 20篇病理学
  • 19篇腺癌
  • 19篇淋巴
  • 17篇预后
  • 17篇组织化学
  • 17篇免疫组织
  • 17篇免疫组织化学
  • 13篇蛋白
  • 11篇支气管
  • 10篇影像

机构

  • 199篇南京大学医学...
  • 12篇南京医科大学
  • 11篇东南大学
  • 11篇南京大学
  • 5篇江苏省人民医...
  • 3篇南京军区南京...
  • 3篇江苏省肿瘤医...
  • 2篇解放军第81...
  • 2篇泰州职业技术...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中国科学技术...
  • 2篇常州市第一人...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福建省立医院
  • 1篇江苏大学
  • 1篇济南大学
  • 1篇江苏大学附属...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江苏省中医院
  • 1篇江苏省疾病预...

作者

  • 210篇孟凡青
  • 60篇蔡后荣
  • 42篇樊祥山
  • 38篇吴鸿雁
  • 27篇肖永龙
  • 23篇周强
  • 21篇章宜芬
  • 20篇曹敏
  • 19篇苗立云
  • 19篇代静泓
  • 17篇孙琦
  • 16篇王景美
  • 15篇余慧萍
  • 15篇黄志勇
  • 15篇史炯
  • 14篇黄妹
  • 13篇张德平
  • 10篇冯安宁
  • 10篇吕翔
  • 8篇杨军

传媒

  • 29篇临床与实验病...
  • 16篇中华病理学杂...
  • 16篇中华结核和呼...
  • 15篇诊断病理学杂...
  • 14篇中国呼吸与危...
  • 8篇现代肿瘤医学
  • 6篇南京医科大学...
  • 4篇江苏医药
  • 4篇中华医学会病...
  • 3篇中国癌症杂志
  • 3篇中国内镜杂志
  • 3篇中华医学杂志
  • 3篇临床肺科杂志
  • 3篇东南大学学报...
  • 2篇中国肿瘤临床
  • 2篇现代泌尿外科...
  • 2篇现代医学
  • 2篇国际病理科学...
  • 2篇中华肿瘤防治...
  • 2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9篇2023
  • 6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10篇2016
  • 13篇2015
  • 9篇2014
  • 15篇2013
  • 9篇2012
  • 19篇2011
  • 22篇2010
  • 10篇2009
  • 11篇2008
  • 10篇2007
  • 18篇2006
  • 7篇2005
  • 3篇2004
2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我国呼吸系统病理学十年回顾与展望
2015年
近年来随着我国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及基础学科的迅速发展,我国在该领域的临床病理学和基础病理学研究方面均取得了较大进展,特别是在肺癌驱动基因检测及分子病理学研究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而且在某些方面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代表了国内病理学最高水平的《中华病理学杂志》,10年来发表的各类呼吸系统病理学论文数量较10年前有明显增加,展现出我国在该领域研究现状及水平,以下就国内肺部肿瘤和肺非肿瘤性疾病两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和现状进行简要的回顾和展望。
张杰孟凡青
关键词:临床病理学非肿瘤性疾病分子病理学基础学科基因检测论文数量
隐原性机化性肺炎的临床影像学特点研究被引量:8
2008年
目的探讨隐原性机化性肺炎(COP)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以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对经开胸肺活检病理确诊的8例COP患者的临床、病理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COP患者,男5例,女3例;年龄37~68岁。主要的症状和体征为气短、咳嗽及吸气性爆裂音。胸部X线胸片和HRCT影像学表现有磨玻璃影、含气实变影、条索状影、结节影和网状影等。提示COP诊断的典型胸部CT表现有:胸膜下分布的斑片状或大叶性气腔实变影;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和/或胸膜下分布的不规则条索状影。所有患者均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7例患者病情缓解或改善。结论CT影像学特征结合临床资料,对COP的诊断有一定的提示作用,但病理检查为确诊手段。多数COP患者对糖皮质激素有较好的反应和预后。
周凤秋蔡后荣曹敏孟凡青戴令娟
关键词:隐原性机化性肺炎影像学计算机断层摄影开胸肺活检
急性纤维蛋白性机化性肺炎的临床病理特征被引量:12
2010年
目的介绍一种新近定义的弥漫性急性肺损伤类型-急性纤维蛋白性机化性肺炎,以提高临床医生对其的认识方法分析南京市鼓楼医院确诊的1例患者以及国外有关文献的报道,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急性纤维蛋白性机化性肺炎患者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咳痰,肺功能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弥散降低,CT可见两肺斑片状实变影,主要病理表现为肺泡腔内可以看到特征性纤维蛋白球以及机化的疏松结缔组织,而没有DAD中的经典透明膜形成。结论急性纤维蛋白性机化性肺炎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决定了它是一种不同于弥漫性肺泡损伤、机化性肺炎和嗜酸细胞性肺炎的新的肺损伤类型,但其是否为一个独特的疾病综合征有待进一步明确。
苗立云代静泓桂贤华张德平孟凡青
关键词:急性肺损伤弥漫性肺泡损伤机化性肺炎
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被引量:6
2009年
背景: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早期胃癌(EGC)预后的首要因素。目的:探讨EGC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鼓楼医院2002年9月~2008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0例EGC患者,分别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讨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大体类型、溃疡、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管肿瘤浸润以及神经侵犯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EGC淋巴结转移率达14.0%。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管肿瘤浸润和神经侵犯与EGC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女性、肿瘤大小(>2 cm)、黏膜下层浸润和淋巴管肿瘤浸润是EGC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在肿瘤直径≤2 cm且分化良好的黏膜内EGC患者中未发现淋巴结转移。结论:评估EGC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肿瘤直径≤2 cm且分化良好的黏膜内EGC可行内镜治疗。
彭春艳吕瑛邹晓平孟凡青
关键词:胃肿瘤淋巴转移
高通量组织芯片制作及其免疫组化结果可靠性研究被引量:3
2006年
陈骏吴鸿雁孟凡青孙喜太丁义涛
关键词:组织芯片免疫组化可靠性
第78例——右上肺囊状阴影被引量:1
2005年
蔡后荣曹敏周贤梅孟凡青黄妹
关键词:囊状X线胸片示卫生院
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肺组织的窖蛋白-1、胶原-Ⅰ、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变化及意义
丁辉周凤秋蔡后荣孟凡青
以弥漫性病变为表现的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两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报告2例以弥漫性病变为影像学特点的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病例,结合文献复习了解该特殊类型的影像学特点及其病理基础。方法回顾2例肺MALT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病理资料,结合有关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男性,59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咳嗽5年,加重半年,病程长,抗感染、抗结核治疗无效;胸部CT示两肺弥漫性病变,胸膜增厚,两肺多发实变影、磨玻璃影,可见散在小结节影及牵拉性支气管扩张。胸腔镜肺活检病理示黏膜相关淋巴结外边缘区淋巴瘤(MALT淋巴瘤),检测到免疫球蛋白IGH-FR1克隆性基因重排。患者女性,50岁,反复发热、咳嗽,伴有活动后气促;胸部CT示两肺多发大片实变影,内见支气管充气征。外周血嗜酸细胞显著升高。诊断为嗜酸细胞性肺炎,予激素正规治疗,症状改善,但肺部病变无明显吸收,后经皮肺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MALT淋巴瘤。结论以弥漫性病变为表现的肺MALT淋巴瘤较为罕见,容易误诊。对于少见病及病灶散在者,支气管镜检查阳性率低,肺穿刺活检或胸腔镜活检能获得理想标本,有助于诊断。
丁晶晶曹敏刘寅苗立云孟凡青叶庆蔡后荣
关键词: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弥漫性病变基因重排
TGF-β1诱导的上皮-间叶转变与肺纤维化被引量:12
2011年
上皮-间叶转变(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on,EMT)是指具有极性的上皮细胞转变为具有迁移能力的间叶细胞的过程。近年研究发现TGF-β1诱导的EMT可能是组织器官纤维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更好地理解肺纤维化中的EMT现象及其所涉及的信号通路,将为探索纤维化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其分子靶向治疗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石永利孟凡青
关键词:肺纤维化肺泡上皮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
乳腺癌组织和血清中内皮细胞抑制素VEGF表达与肿瘤血管生成被引量:9
2005年
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癌组织和血清内皮细胞抑制素(ES)、VEGF表达和肿瘤血管生成间的关系,初步探讨乳腺癌血管生成调节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9例乳腺癌组织ES、VEGF表达及其微血管密度(MVC);分别采用竞争性酶联免疫试验和ELISA测定患者乳腺癌组织和手术前、后血清ES及VEGF水平。结果:1)癌组织ES、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5%和59.3%,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05)。2)手术前乳腺癌组血清ES和VEGF水平显著增高;手术3周后,血清VEGF水平明显下降,而ES仍保持在较高水平。3)癌组织VEGF表达、组织和血清VEGF水平间具有密切相关性(P<0.05);癌组织ES表达和血清ES水平间仅有弱的关联(P=0.06)。4)癌组织VEGF阳性和阴性组,MVC分别为37.5±10.3和22.8±8.3,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且血清VEGF浓度与MVC呈正相关(P<0.0001,r=0.63);癌组织VEGF表达阴性组,血清ES与MVC显示负相关(P=0.03,r=-0.45)。结论:VEGF是促进乳腺癌血管生成的直接相关因子,而ES可能是肿瘤及其转移的血管生成负调控因子。
赵建华唐金海孟凡青秦建伟赵祥生
关键词:血管生成乳腺癌内皮细胞抑制素VEGF
共2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