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行骶管阻滞在小儿尿道下裂手术后镇痛及患儿术后加速康复中的应用。方法选择80例年龄1~4岁患儿,ASAⅠ~Ⅱ级,无凝血功能障碍者,随机分为R组、RD组,每组40例。静脉快速诱导插管,以七氟醚维持麻醉深度,手术结束后左侧卧位行骶管神经阻滞,穿刺成功后R组注射0.15%罗哌卡因1 m L/kg,RD组注射0.15%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2μg/kg,共计1 m L/kg。完成骶管阻滞后,患儿置于平卧位,关闭七氟醚,送复苏室观察,自主睁眼后送返病房。对患儿术后4、8、12、18、24 h由专人进行疼痛、镇静评估,统计两组患儿FLACC小儿疼痛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记录开始使用镇痛药物曲马多注射液的时间,作为每组的有效镇痛时间,并记录曲马多注射液的用量及人数。结果两组患儿FLACC评分在术后8、12 h时有显著差异,RD组显著低于R组(P<0.05);术后RD组恶心呕吐的发生例数少于R组(P<0.05)。RD组镇痛药物曲马多注射液使用人数少于R组,开始使用曲马多注射液时间明显晚于R组,R组曲马多注射液使用量明显多于RD组(P<0.05);术后两组Ramsay评分比较,在术后第8、12、18 h的Ramsey评分RD组要高于R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在小儿尿道下裂术后骶管阻滞镇痛中能有效减轻患儿疼痛,延长术后镇痛时间,缩短住院时间加速术后康复。
目的:通过检测产妇不同时点血浆中炎性细胞因子的蛋白活性,以评价耳穴贴压法用于潜伏期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本研究选择2016年6月至2016年12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产科入院1周内行阴道分娩的足月妊娠初产妇8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观察组产妇潜伏期行耳穴贴压法镇痛,对照组产妇潜伏期采用传统分娩方式,所有产妇进入活跃期后均采用硬膜外分娩镇痛至分娩结束。采集入院期间孕妇及其新生儿的临床相关资料。于不同时点在无菌条件下抽取产妇前臂肘静脉血2 m L,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一次性成批对上述标本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蛋白活性进行检测。结果:观察组T2~6各时点的IL-6与TNF-α蛋白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6的IL-6与TNF-α蛋白活性明显高于分娩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后Apgar评分及p 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贴压法用于潜伏期分娩镇痛效果满意,可以减少产妇血浆中炎性细胞因子的蛋白活性。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Dex)复合罗哌卡因腋路臂丛阻滞用于小儿多指手术的比较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小儿多指手术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不同剂量Dex组(D1-3组)和对照组(C组)。D1-3组腋路臂丛用药分别为Dex 0.25、0.5、0.75μg/kg+0.25%罗哌卡因0.20 m L/kg,C组为0.25%罗哌卡因0.20 m L/kg。记录阻滞完成、起效、维持及术后苏醒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D2组及D3组在起效时间及术后苏醒时间上均比C组短,而维持时间长,D3组比D1组在起效时间及术后苏醒时间上均缩短,而维持时间长。D1-3组的阻滞成功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1-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并发症方面,4组未出现血肿病例,各有1例患儿出现喉返神经阻滞,各有1例呼吸抑制,2或3例霍纳综合征,D3组出现1例患儿心率<70 min,经处理均安全恢复。结论单纯罗哌卡因或复合Dex臂丛神经阻滞,均可以用于小儿多指手术,中剂量Dex(0.5μg/kg)+0.25%罗哌卡因0.20 m L/kg的配伍较佳。
目的探究不同时期椎管内阻滞麻醉分娩镇痛对产程时间和新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144例麻醉分娩镇痛的孕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72例)和对照组(B组,72例)。予A组行潜伏期椎管内麻醉镇痛,予B组行活跃期椎管内麻醉镇痛。比较两组产程时间、自然分娩率、分娩疼痛评分及新生儿1 min、5 min Apgar评分情况。结果相比于B组,A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时间显著缩短(P<0.05); A组自然分娩率为86.11%,高于B组的51.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VAS疼痛评分及新生儿1 min、5 min Apgar评分显著优于B组(P<0.05)。结论在孕妇分娩产程的潜伏期即予椎管内阻滞麻醉分娩镇痛,可显著缩短产程、有效缓解分娩疼痛、提高自然分娩率,改善新生儿预后,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