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细菌
  • 4篇胆管
  • 4篇细菌培养
  • 3篇胆道
  • 3篇胆汁
  • 3篇手术
  • 3篇内镜
  • 2篇胆囊
  • 2篇胆石
  • 2篇胆汁细菌
  • 2篇胆汁细菌培养
  • 2篇药敏
  • 2篇药敏试验
  • 2篇茵陈
  • 2篇茵陈蒿
  • 2篇茵陈蒿汤
  • 2篇十二指肠
  • 2篇手术中
  • 2篇肿瘤
  • 2篇外营养

机构

  • 15篇上海市普陀区...
  • 2篇复旦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15篇孙竹峰
  • 10篇黄东平
  • 5篇黄建伟
  • 5篇万柳华
  • 4篇周庚仁
  • 4篇凌小琳
  • 3篇赵嘉晶
  • 3篇高书荣
  • 3篇张光金
  • 3篇凌敬明
  • 3篇陈曦
  • 2篇汪颖珏
  • 2篇朱国英
  • 2篇姚礼庆
  • 2篇冯煜
  • 2篇胡海强
  • 1篇罗浩
  • 1篇刘古月
  • 1篇沈敏
  • 1篇刘军

传媒

  • 3篇中国内镜杂志
  • 2篇腹部外科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外科理论与实...
  • 1篇山东中医杂志
  • 1篇肝胆胰外科杂...
  • 1篇中国普通外科...
  • 1篇贵阳中医学院...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解剖与临床
  • 1篇结直肠肛门外...

年份

  • 3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术中胆囊与胆总管胆汁同步细菌培养对比研究
2004年
目的 了解胆石病病人胆道不同部位内胆汁的细菌学特点和药敏情况 ,指导术后抗生素应用。方法  5 6例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病人同步作胆囊内胆汁和胆总管内胆汁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 胆囊和胆总管内胆汁培养按双阳性率排列依次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 (1 0 0 % )、胆源性胰腺炎 (5 7.1 % )、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伴阻塞性黄疸 (5 0 % )、急性胆囊炎 (5 0 % )、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伴胆总管扩张 (35 .7% )。其中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胆源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伴阻塞性黄疸双阳性病例中各有 1例胆囊和胆总管内胆汁培养菌种不同。结论 胆石病病人不同部位胆汁内菌种大多数相同但存在差异 ,其药敏也有所不同。我们建议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 ,尤其在急性期并伴有黄疸病例中应同步培养胆囊和胆总管内胆汁 。
冯煜孙竹峰黄东平凌小琳凌敬明
关键词:胆囊细菌培养
超声下痔结扎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观察超声下痔动脉结扎术(DG-HAL)治疗混合痔术后患者肛门功能的改善作用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4月本院收治的84例混合痔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2例)。观察组行DGHAL,对照组行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恢复情况、手术前后肛门直肠压力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17.42±5.10)min、术中出血量为(6.01±2.24)m L,均分别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 d疼痛评分、住院时间及创面愈合时间均分别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肛门直肠压力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组内直肠静息压(RRP)、肛管最大收缩压(AS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肛管静息压(ARP)、肛管高圧帯长度(HPZ)较术前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指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4.29%,显著低于对照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GHAL治疗混合痔对患者肛门功能的改善效果与PPH相当,前者更利于患者恢复、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黄东平黄建伟陆文强孙竹峰葛骖周庚仁陈曦高书荣
关键词:混合痔肛门功能并发症
自拟五味茵陈汤对湿热蕴脾型老年良性胆道狭窄ERCP术后退黄效果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观察自拟五味茵陈汤对于ERCP术后的老年良性梗阻性黄疸的改善作用,评估自拟五味茵陈汤相对于传统茵陈蒿汤的优势。方法:入组湿热蕴脾型老年良性胆道狭窄ERCP术后患者80例,分为自拟五味茵陈汤组(治疗组)和茵陈蒿汤组(对照组),术后第三天起分别应用两组方剂干预两周,观察ERCP术前、术后三天及术后两周各组中医症候评分及总胆红素水平改变。结果: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术后三天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当,术后两周总有效率治疗组(97.5%)与对照组(95%)相当,但治疗组显效率更优(27vs22例,P<0.05);两组血清胆红素比较显示:术后三天治疗组与对照组相当,术后两周,两组血清胆红素水平治疗组(12±8μmol/L)显著优于对照组(17±9μmol/L,P<0.05)。结论:自拟五味茵陈汤对于湿热蕴脾型老年良性胆道狭窄ERCP术后患者,较茵陈蒿汤能更好改善中医证候评分,更好地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可有效减少住院天数。
赵嘉晶孙竹峰岳瑶函汪颖珏高书荣
关键词:茵陈蒿汤湿热蕴脾
内镜与手术中肝总管胆汁细菌培养对比再探究被引量:8
2005年
目的通过对内镜与术中肝总管胆汁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以明确前者在指导临床应用抗菌药物中的价值。方法以感染严重评分(SSS)<30和感染评分(SS)<10作为入选条件(Psss>0.05,Pss>0.05),分为内镜组(n=61)和手术组(n=62),内镜组经肝总管插管获取胆汁,手术组经穿刺肝总管获取胆汁,立即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测试,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比内镜组与手术组的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中细菌药敏试验也大致相同。结论通过内镜取材进行细菌培养可以大致反映肝总管内细菌学状况,不应轻易放弃并值得推广。同时建议使用对手术和内镜两组都敏感或中度敏感的抗菌药物,革兰阴性菌使用丁安卡那、亚胺培南、氨卞青霉素,革兰阳性菌使用万古霉素、环丙氟哌酸、氨卞青霉素。
冯煜孙竹峰万柳华黄东平凌小琳胡海强
关键词:胆石症肝总管胆汁细菌学
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治疗老年胃癌患者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2
2018年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结合肠外营养治疗老年胃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5月间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胃癌手术患者,采用抽签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全肠外营养治疗,治疗组患者在肠内营养基础上结合肠外营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营养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5%,低于对照组的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血红蛋白(HGB)、总蛋白(TP)和白蛋白(ALB)数值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白细胞(WBC)和前白蛋白(P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通气时间为(3.12±1.05)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4.45±1.2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进流质时间和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肠内营养结合肠外营养治疗老年胃癌手术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营养代谢,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黄东平葛骖孙竹峰朱国英方青周庚仁黄建伟陈曦潘莎漪方敏彦汤庆娅
关键词:胃肿瘤老年肠内营养肠外营养安全性
胆石病患者胆道细菌学分析及抗生素应用探讨被引量:9
2000年
目的 为了解胆石病患者胆道感染时细菌学特点 ,药敏情况 ,为选用廉价、有效的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对 117例胆石病患者术中抽取胆汁进行需氧和厌氧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 培养阳性结果 5 4例 ,阳性率 46 .2 %。共培养出 81株细菌以肠球菌、大肠杆菌最常见。培养阳性率随胆道感染严重程度增加而增加。年龄 >6 0岁者 ,阳性率显著升高。G+ 菌对广谱青霉素、喹喏酮类较敏感 ,G-菌对氨基糖甙类、喹喏酮类和氧哌嗪青霉素较敏感。结论 胆石病患者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率和胆道感染严重程度及年龄有重要关系 ,抗生素首选氧哌嗪青霉素或喹喏酮类 ,次选氨基糖甙类。不主张首选第三代头孢菌素。
万柳华孙竹峰张光金凌小林凌敬明
关键词:药敏试验抗生素胆结石
双导丝插管技术与经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在困难性胆管插管ERCP中的应用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探讨双导丝插管技术与经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在困难性胆管插管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中的应用。方法选择105例困难性胆管插管ERCP患者,其中45例采用双导丝技术,29例采用经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31例采用经胰管预切开术。比较插管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三种技术插管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成功插管时间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的术后轻型胰腺炎发生率显著高于双导丝技术和经胰管预切开术。经胰管预切开术的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双导丝技术和经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三组穿孔的发生率均为0。结论双导丝插管术方法简单、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作为优先选择的困难性胆管插管ERCP的辅助插管技术。
孙竹峰黄东平赵嘉晶黄建伟周庚仁
关键词:ERCP
内镜与手术中肝总管胆汁细菌培养对比研究——附59例分析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通过对内镜与术中肝管胆汁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 ,以明确前者在指导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价值。方法 :以感染严重评分 (SSS) <3 0和感染评分 (SS) <10作为入选条件 (Psss=0 .42 6,Pss=0 .52 9) ,分为内镜组 (n =3 1)和手术组 (n =2 8) ,内镜组经肝管插管获取胆汁 ,手术组经穿刺肝管获取胆汁 ,立即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测试 ,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对比内镜组与手术组的阳性率 (P =0 .510 6) ,革兰阴性菌菌株分布 (P =0 .43 4 ) ,革兰阳性菌分布 (P =0 .860 )。革兰阴性菌药物敏感 (P =0 .644) ,中度敏感(P =0 .3 72 )。革兰阳性菌药物敏感 (P =0 .668) ,中度敏感 (P =0 .3 90 )。P值均大于 0 .0 5,两组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通过内镜取材进行细菌培养可以正确反映胆管内细菌学状况 。
孙竹峰万柳华黄东平张光金凌小琳胡海强
关键词:细菌培养药敏试验
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气囊扩张诊疗探讨——附57例分析被引量:2
2002年
目的 :探讨经十二指肠镜乳头气囊扩张 (EPBD)在胆道疾病诊疗中的价值。方法 :总结 5 7例胆道良、恶性疾病经EPBD治疗的成功经验。结果 :EPBD后取石 41例 ,EPBD联合EST取石 6例 ,EPBD治疗胆总管良性狭窄 6例、恶性狭窄 4例。结论 :EPBD取石可替代部分EST取石 ,亦可联合EST取石。EPBD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副作用小等优点 。
孙竹峰高卫东何国杰姚礼庆
关键词:内镜括约肌切开胆管疾病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多层螺旋 CT 的诊断价值
2013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SMACS)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7月我院临床确诊为SMACS,并已行上腹部CT增强扫描的13例患者的影像资料,并选取同期因肝脏或肾脏疾病行CT增强扫描的20例患者的影像资料作为对照组,将动脉期图像进行矢状位MPR重组并测量肠系膜上动脉( SMA)与腹主动脉( AA)的夹角及十二指肠水平段通过层面SMA和AA间距。结果:13例SMACS患者SMA与AA的夹角是14.7°~31.6°,平均19.1°±3.4°;十二指肠水平段通过层面SMA与AA的间距为3.1~10.2 mm,平均(7.1±2.0) mm。20例对照组患者SMA与AA的夹角分别为19.5°~60.4°,平均41.5°±9.3°;十二指肠水平段通过层面SMA与AA的间距为7.7~27.1 mm,平均(16.4±4.8)mm。两组间比较,SMA与AA夹角及间距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结论:多层螺旋CT上腹部增强扫描的动脉期图像及MPR重组能够清楚显示SMA和AA的关系,并能够辅助诊断SMACS。
王斌刘军黄东平孙竹峰
关键词:十二指肠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