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晓青

作品数:21 被引量:134H指数:4
供职机构: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6篇文学
  • 4篇语言文字

主题

  • 6篇凯瑟
  • 4篇美学
  • 3篇印象主义
  • 3篇语言
  • 3篇小说
  • 2篇丁梅斯代尔
  • 2篇意向性
  • 2篇思维
  • 2篇美学追求
  • 2篇迷惘
  • 2篇母语
  • 2篇母语思维
  • 2篇救赎
  • 2篇救赎之路
  • 2篇海丝特
  • 2篇红字
  • 2篇《我的安东妮...
  • 2篇安东妮亚
  • 2篇《红字》
  • 1篇心理语言

机构

  • 20篇河南大学

作者

  • 20篇孙晓青

传媒

  • 5篇河南大学学报...
  • 2篇外国文学
  • 2篇中国教育学刊
  • 2篇海外英语
  • 1篇外语界
  • 1篇信阳师范学院...
  • 1篇商丘师范学院...
  • 1篇山东外语教学
  • 1篇阜阳师范学院...
  • 1篇河南教育学院...
  • 1篇西华师范大学...
  • 1篇外国语文

年份

  • 1篇2020
  • 4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3篇2003
  • 1篇2002
  • 2篇1999
  • 1篇1997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含意理论对海明威冰山风格的解读被引量:1
1999年
本篇论文运用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探讨海明威的冰山风格。一方面,海明威将人们可以领悟到的常规关系略去,使空缺成为作者深层含义的贮藏地,在潜意识中把话语变成一个内在的能量体,形成著名的冰山风格;另一方面,冰山风格也因含意的空缺而达到简洁、含蓄。
孙晓青
关键词:冰山风格语义空缺含意本体论
历史如何言说——《教授的房屋》中的历史书写焦虑
2020年
薇拉·凯瑟的《教授的房屋》自1925年发表以来即引起评论界的极大关注。在这部作品中,凯瑟实际介入了当时美国史学界历史客观主义和历史相对主义的论争。凯瑟将历史书写呈现在文本中,以敏锐的观察力刻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史学研究根基客观性受到的围困及其对史学家的冲击。小说中历史学教授圣彼得陷入历史认识论的矛盾中,其对言说历史的失语体现了一战后史学界的分歧状况,表明19世纪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历史发展观受到严重挑战,20世纪初历史学面临重大变迁。这位历史学家的际遇包含着凯瑟对如何言说历史和追求“高尚的梦想”的迷茫、焦虑和反思。
孙晓青
关键词:历史书写焦虑
现象学美学视阈下的《我的安东妮亚》被引量:1
2015年
在众多对《我的安东妮亚》的评论中,主人公吉姆和安东妮亚的关系一直是研究的焦点之一。现象学美学视阈下可以看到凯瑟在小说中以一种"本质直观"方式呈现吉姆对安东妮亚的印象,达到"面向事物本身"的高度,通过直观直接把握印象本质。吉姆对安东妮亚的印象充溢着与客观事实紧密关联的主观意向性,是整个具体的主客体关系本身,这种印象表达是审美主体吉姆在审美对象安东妮亚世界中对生命存在进行本真的体验,体现了主客体之间的意义与价值关系。
孙晓青
关键词:《我的安东妮亚》现象学意向性审美体验
价值观碰撞的迷惘失落——《教授的住宅》主人公的心路历程探究被引量:1
2006年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认为人格的整我由本我、自我及超我三部分构成,健康的人格需要三者协调统一.《教授的住宅》的主人公彼得教授视完美的精神境界为自己毕生的追求,超我的力量将他置于诚实、高尚的境界,但商业化社会与他的追求格格不入.这样,本我受到压抑,自我环境的恶化,导致了教授人格三部分的失衡,自我失落、扭曲是必然的.从《教授的住宅》的创作主题可以管窥凯瑟中后期创作主题变化的深层原因.
孙晓青
关键词:本我自我超我
母语思维与二语习得被引量:9
2003年
母语思维是二语习得领域关心的问题 ,但大部分研究局限在母语思维的负面作用 ,对其正面积极作用关注不多。事实上母语思维对第二语言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并非仅限于目的语输出结果上 ,它的影响还包括对目的语输出过程中的作用。母语思维既是一条有助于理解、消化和吸收外语信息的有效途径 ,又是一种组织内容和形式的常用策略。在二语习得中应开发利用母语思维这一不可缺少的背景资源 ,让母语和目的语结成朋友 ,从而实现二语习得效率的最大化。
孙晓青
关键词:母语思维二语习得语言思维
论海丝特的救赎之路(上)——评《红字》
2015年
《红字》一书作为美国浪漫主义小说的权威之作,从当时的社会状况入手,为人们展示了一个感人的爱情悲剧。《红字》由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所著,他将小说的主人公定位为"一个被刺了‘红字'的女人",并用这个女人的不幸遭遇以及她对这些不幸的反应来揭露当时加尔文者的残酷统治对人们的肉体、精神以及灵魂的摧残。
孙晓青
关键词:《红字》海丝特救赎之路悲剧故事丁梅斯代尔浪漫主义小说
论海丝特的救赎之路(下)——评《红字》
2015年
在受到惩罚之后,海丝特选择远离人群,带着女儿在城外的一间小茅草屋里住下,过着简单的生活。除了每天细心地照料女儿珠儿之外,她还做一些针线活,以便维持生计。此时的海丝特虽然仍然戴着代表罪恶的"红字",但是过着从未有过的"踏实"生活。这便是作者想要展示给人们的:虽然犯错但不被世俗的眼光所捆绑,虽然生活在封建制度之下却不被封建思想所束缚。时光飞逝,七年匆匆而过,珠儿已经从襁褓中的婴儿长成了聪敏可爱的小女孩。
孙晓青
关键词:海丝特救赎之路《红字》海斯特丁梅斯代尔霍桑
论《一个迷途的女人》的叙述视角被引量:1
2003年
叙述视角是小说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视角的选择与作家的艺术构思有密切的关系。凯瑟在《一个迷途的女人》中的叙述视角新颖、独特。整个故事都是用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写成,同时结合全知视角和恰当的视角转换达到突出主题和刻画人物性格的效果。这样,凯瑟通过选择最佳视角,利用视角作为人物发展手段,以一个全新的切入点,使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完美地统一起来,使作品获得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孙晓青
关键词:叙述学《一个迷途的女人》小说
从迷惘到清醒——浅析海明威的创作思想
1997年
长期以来,海明威被认为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有的评论家认为他一生都沉溺于迷惘之中,笔者认为这一提法不符合海明威的思想实际。本文把海明威的创作思想分为三个阶段,通过分析他的四部主要小说,说明海明威的创作思想在不同时期既有联系也有发展,经历了从迷惘到清醒的发展过程。
孙晓青
关键词:《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反法西斯战争西班牙内战
薇拉·凯瑟的印象主义美学追求被引量:2
2011年
文学印象主义是近年来凯瑟研究的一个新声部,但文学印象主义的概念笼统、模糊。印象主义作家吸收了印象派的绘画技巧后,在创作中表现对外界光、色等的直觉;注意捕捉转瞬即逝的感觉印象及这种感觉经验如何转化为主体的情感状态,通过片断的印象来展现完整的世界。但关键的、至今被忽略的本质点是印象派绘画和文学印象主义的共同内核:二者都是画家、作家用其主体的目光去审视世界,作品是其主体生命、情感和审美的承载,是主体意识萌生的表征。凯瑟无论在题材的选择上还是描绘视觉状态下的色彩,都带有强烈而鲜明的主体意识,包融了她的审美情感和价值观念,正是这种强烈的主体意识使其作品所负载的意蕴和内涵得以深化。
孙晓青
关键词:印象主义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