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小杰

作品数:27 被引量:115H指数:7
供职机构:安徽省立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临床医学应用技术项目安徽省卫生厅医学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7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2篇细胞
  • 11篇动脉
  • 8篇血管
  • 7篇下肢
  • 6篇腔内
  • 5篇血栓
  • 5篇祖细胞
  • 5篇内皮
  • 5篇内皮祖细胞
  • 5篇静脉
  • 4篇动脉硬化
  • 4篇手术
  • 4篇主动脉
  • 4篇外周
  • 4篇外周血
  • 4篇闭塞性
  • 3篇树突
  • 3篇体外
  • 3篇曲张
  • 3篇缺血

机构

  • 14篇安徽省立医院
  • 13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亳州市人民医...

作者

  • 27篇胡何节
  • 27篇孙小杰
  • 26篇王晓天
  • 19篇方征东
  • 15篇葛新宝
  • 11篇邓福生
  • 7篇程灿
  • 2篇方正东
  • 2篇刘振明
  • 1篇赵亲明
  • 1篇陈家萍
  • 1篇邓琼
  • 1篇金良
  • 1篇黄家丽
  • 1篇刘永昌

传媒

  • 10篇中国临床保健...
  • 4篇安徽医科大学...
  • 3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国普通外科...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国际外科学杂...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中国血管外科...
  • 1篇血管与腔内血...
  • 1篇第三届全国血...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8
  • 5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药物联合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合并血栓性浅静脉炎47例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 探讨下肢静脉曲张合并血栓性浅静脉炎采取短期药物联合外科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下肢静脉曲张合并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临床资料,入院后采取2-5 d活血化瘀联合早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除术治疗。结果 47例患者手术时间40-130 min,平均60 min。45例患者血栓引起的红肿疼痛在住院期间迅速消退,1例术后血栓部位仍有疼痛,药物保守治疗后疼痛消失,1例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所有病例住院时间5-13 d,平均6.5 d,出院后随访6-15个月,静脉曲张及血栓性浅静脉炎均无复发。手术成功率100%,并发症发生率2.13%。结论 短期药物治疗联合早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除术对下肢静脉曲张合并血栓性浅静脉炎治疗安全、有效。
邓汝淇胡何节方征东王晓天孙小杰葛新宝
关键词:静脉曲张血栓性静脉炎血管外科手术
人VEGF165基因转染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hVEGF165)基因转染对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鉴定人外周血EPCs。实验分脂质体介导pcDNA3.1-hVEGF165质粒转染组,pcDNA3.1空质粒转染组,空白对照组。ELISA法和硝酸还原酶法分别测定各组上清液中VEGF和一氧化氮(NO)的含量;噻唑蓝(MTT)检测它们对EPCs增殖的影响。结果FITC-UEA-I和DiI-ac-LDL双染色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EPCs,脂质体介导pcDNA3.1-hVEGF165质粒转染组EPCs培养基上清液中VEGF和NO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1);VEGF质粒转染对EPCs的增殖无明显影响。结论人外周血EPCs可以成功转染hVEGF165基因,同时能表达一定浓度的VEGF蛋白,并可促进NO的分泌,而对EPCs的活性无明显影响。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VEGF165基因和EPCs结合治疗缺血性疾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赵亲明胡何节邓福生王晓天孙小杰
关键词: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内皮祖细胞基因转染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D-二聚体在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和D-二聚体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DVT患者180例,其中男88例,女92例;健康对照组为216名健康体检者,其中男124例,女92例。分析两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NLR和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DVT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NLR和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而淋巴细胞计数比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P<0.001)。Logistic分析显示:NLR、D-二聚体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呈正相关(P<0.05)。两者在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65.6%和95.6%,阴性预测价值分别为76.7%和96%,NLR的ROC曲线下面积大小为0.871,D-二聚体的为0.963。结论 NLR和D-二聚体可作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辅助诊断指标,NLR的阳性诊断价值较高。
汪文锐胡何节王晓天方征东孙小杰葛新宝程灿
关键词:静脉血栓栓塞淋巴细胞
亚急性期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远端破口特点及其对腔内修复术患者主动脉重塑的影响被引量:15
2018年
目的观察亚急性期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远端破口特点,并探讨其对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术后主动脉重塑的影响。方法选取接受TEVAR治疗的亚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术中支架释放后存在明显反流,且远端破口术中未进行处理的患者43例。通过术前CTA观察除主动脉近端第一破口外的破口数量、位置,以及术中支架释放后远端破口的反流速度及方向。术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进行随访,比较术中远端破口反流造影剂充满假腔不同时间者左锁骨下动脉、肺动脉、腹腔干动脉平面术前及术后真腔、假腔面积及假腔血栓化例数;比较术后血压不同控制情况者左锁骨下动脉、肺动脉、腹腔干动脉平面术前及术后真腔、假腔面积及假腔血栓化例数;比较术中远端破口不同反流方向者肺动脉平面术前及术后假腔血栓化例数。结果 43例患者术前CTA统计共存在89处远端破口,存在于腹腔干动脉至双肾动脉部位45处(50.56%)。随访成功37例,术中支架释放后向上反流的远端破口共23处,向下反流的远端破口2处,双向反流的远端破口16处,其中同时出现2处远端破口反流患者4例。与术中远端破口反流造影剂充满假腔时间<2心博周期者相比,≥2心博周期者肺动脉、腹腔干动脉平面术后真腔大、假腔小、肺动脉平面假腔血栓化例数多(P均<0.05)。与术后血压控制不佳者相比,良好者三个平面术后真腔大、假腔小、肺动脉平面假腔血栓化例数多(P均<0.05)。术中远端破口双向血流者16例、单向血流者21例,两者假腔血栓化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均存在远端破口,且远端破口多分布于主动脉内脏分支较多且粗大的部位(腹腔干动脉至双肾动脉部位)。术中远端破口反流造影剂充满假腔时间<2心博周期者术后主动脉重塑效果优于<2心博周期者,术后血压�
徐江胡何节王晓天方征东孙小杰葛新宝程灿饶从亮沈天骄
关键词: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主动脉重塑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髂动脉通过困难的处理策略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患者行腔内修复术时髂动脉通过困难的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5年安徽省立医院血管外科中心63例行腔内修复术的腹主动脉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患者在行腔内修复术中存在髂动脉通过困难的类型,发生频率,处理措施及效果。结果在63例患者中25例遇到髂动脉通过困难,其中髂动脉狭窄13例,闭塞1例,扭曲11例,经处理后腔内修复术均成功实施。结论髂动脉通过困难是限制腹主动脉瘤患者实施腔内修复术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支架及其输送系统的改进及各种腔内技术的进步,因髂动脉通过困难所带来的禁忌证逐渐被淡化。
程灿胡何节王晓天方征东孙小杰葛新宝
关键词: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髂动脉
低温对小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生物特性的影响
2016年
取C57BL/6小鼠骨髓细胞,在不同时期进行低温冻存的条件下对其进行诱导和培养,获得树突状细胞(DCs)。经过冻存的DCs复苏后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DCs均高表达CD11c,低表达CD80、CD86及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MHC-Ⅱ)分子;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及培养上清液中白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在不同时期进行低温冻存的DCs仍能保持稳定的生物特性。
邓汝淇胡何节方征东王晓天孙小杰葛新宝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细胞培养
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培养体系的构建被引量:4
2015年
建立一种体外诱导培养小鼠骨髓源性的树突状细胞(DCs)方法,在镜下可观察到培养出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 DCs)比成熟树突状细胞(m DCs)细胞突起少。流式细胞术检测CD80、CD86、MHC-Ⅱ分子在im DCs的表达显著低于在m DCs上的表达。同种异基因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显示DCs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随着DCs所占比例的增大而增强,在相同比例条件下对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im DCs显著低于成熟m DCs。该诱导方法可获得大量符合科研要求的小鼠骨髓源性DCs。
刘振明胡何节方征东王晓天孙小杰葛新宝
关键词:小鼠树突状细胞细胞培养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联合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移植治疗裸鼠肢体缺血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应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结合外周血内皮租细胞(EPCs)移植治疗裸鼠肢体缺血,探讨其促进血管新生的能力。方法建立裸鼠后肢缺血模型,随机分为缺血对照组、EPCs移植组、SDF-1组、SDF-1联合EPCs移植组及SDF-1联合AMD3100处理后的EPCs移植组,移植第3、7天检测后肢腓肠肌CD34+VEGFR+细胞数,第28天检测缺血区新生咀管密度。结果干多植第3天对照组、EPCs组、SDF-1组、SDF-1+EPCs组、SDF-1+AMD3100 EPCs组双刚性细胞数分刖为0.00±0.00个/HP、5.30±0.65个/HP、0.00±0.00个/HP、10.31±0.63个/HP及1.86±0.17个/HP;第7天分别为0.00±0.00个/HP、7.05±0.18个/HP、0.00±0.00个/HP、11.81±0.53个/HP及2.83±0.48个/HP,第28天新生毛细血管数分别为3.00±0.13个/HP、6.15±0.04个/HP、6.20±0.10个/HP、10.65±0.08个/HP、6.21±0.08个/HP.SDF-1叮增加缺血区CD34+VEGFR+细胞浸润数量(P〈0.05),提高新生血管数量(P〈0.05),SDF-1联合外周血EPCs可进一步提高新生血管数垃(P〈0.05)。结论SDF-1能够促进EPCs归巢,增强血管彤成能力,促进血管新生;AMD3100能够阻断SDF-1的诱导迁移效应。
葛新宝胡何节邓福生王晓天方征东孙小杰
关键词:细胞因子类四肢缺血
利伐沙班与基因检测指导的华法林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研究被引量:17
2019年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与基因检测指导的华法林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利伐沙班组(n=80)和基因检测组(n=80)。利伐沙班组采用利伐沙班治疗,基因检测组根据cyp2c9及vkorc1基因检测结果给予华法林治疗,两组均治疗6个月,在治疗期间对患者进行1个月、3个月及6个月随访,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利伐沙班组利伐沙班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患者依从性,均高于基因检测组(P <0. 05);利伐沙班组治疗后6个月复发率,低于基因检测组(P <0. 05);利伐沙班组治疗后6个月生理健康、心理状态、社会关系、周围环境、独立能力,均高于基因检测组(P <0. 05);利伐沙班组治疗后6个月颅内出血、胃肠道出血、肉眼血尿、皮肤及黏膜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基因检测组(P <0. 05)。结论利伐沙班用于下肢静脉血栓中抗凝效果更佳,能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及治疗后生活质量水平,且药物不会增加出血事件发生率。
高文博胡何节王晓天方征东孙小杰葛新宝
关键词:静脉血栓栓塞下肢华法林利伐沙班基因检测
巴曲酶对体外培养下内皮祖细胞数量及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巴曲酶(DF-521)对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数量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外周血获取单个核细胞,将其接种在细胞培养板中,分为对照组、低剂量干预组(DF-5210.05BU/ml)、中剂量干预组(DF-5210.1BU/ml)和高剂量干预组(DF-5210.2BU/ml)。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FITC标记的荆豆凝集素"和"DiI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双染色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EPCs,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记并进一步鉴定EPCs。MTT比色法、改良的Boyden小室及黏附能力测定EPCs的增殖、迁移和黏附能力。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DF-521干预组均随浓度增加明显提高EPCs的数量;中剂量干预组作用24h时对EPCs的数量影响最为显著,较对照组增加近1倍(P<0.05)。DF-521对于EPCs的增殖、迁移、黏附能力也有显著的改善(P<0.05)。结论DF-521可增加体外培养条件下EPCs的数量并改善其功能。
孙小杰胡何节邓福生王晓天
关键词:巴曲酶细胞干细胞内皮祖细胞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