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唐光辉

作品数:13 被引量:88H指数:6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血管化
  • 6篇血管
  • 5篇胫骨
  • 4篇缺损
  • 4篇组织工程骨
  • 4篇骨缺损
  • 4篇灌注
  • 4篇成像
  • 4篇磁共振
  • 3篇山羊
  • 3篇胫骨缺损
  • 3篇基质干细胞
  • 3篇骨髓基质
  • 3篇骨髓基质干细...
  • 3篇骨修复
  • 3篇干细胞
  • 3篇磁共振灌注
  • 2篇血管化组织工...
  • 2篇猕猴
  • 2篇羟基磷灰石

机构

  • 12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暨南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12篇唐光辉
  • 12篇裴国献
  • 8篇金丹
  • 6篇曾宪利
  • 5篇程文俊
  • 5篇陈滨
  • 5篇王学明
  • 5篇魏宽海
  • 4篇任义军
  • 4篇江汕
  • 1篇周长忍
  • 1篇王钢
  • 1篇林海宁
  • 1篇王兴海
  • 1篇陈书军
  • 1篇黄爱文
  • 1篇曾俊岭
  • 1篇张景僚
  • 1篇张文高
  • 1篇梅良斌

传媒

  • 3篇中国临床康复
  • 3篇中华创伤骨科...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年份

  • 4篇2007
  • 7篇2006
  • 1篇2005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组织工程骨修复山羊胫骨大段缺损的三年效果观察
2007年
目的 观察用组织工程方法修复中国青山羊胫骨大段骨与骨膜缺损3年后的远期效果。方法 中国青山羊3只,制备单侧胫骨20mm的骨与骨膜缺损模型,缺损内植入组织工程骨珊瑚羟基磷灰石/骨髓基质干细胞(CHAP/BMSCs),术后3年采用普通x线片、组织学观察以及血管铸型等方法对其进行远期观察检测,与健侧正常骨对照,观察其成骨及血管化效果。结果 X线片骨吸光度测定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灌注后大体解剖观察示组织工程骨血管来源于周围软组织、髓腔血管及两端正常皮质骨;灌注后未脱钙骨磨片显示组织工程骨内微血管沿哈佛管和伏克曼管分布交织成网状,横切面磨片采用图像分析仪分析与正常骨血管相对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脱钙后的组织切片HE、硫堇染色示组织工程骨具有与正常骨一致的显微结构。结论 CHAP/BMSCs具有良好的修复山羊胫骨大段骨缺损能力,其远期显微结构和血管化效果与正常骨生理无异。
唐光辉裴国献陈滨曾宪利程文俊任义军金丹
关键词:骨髓细胞羟基磷灰石类骨重建
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修复猕猴的胫骨缺损(英文)被引量:7
2006年
背景:许多实验结果显示组织工程骨植入体内后,其血管化进程和有效程度对骨成骨愈合的优劣起到关键性作用。目的:建立组织工程骨修复猕猴胫骨段性缺损的血管化动物模型,观察其影像学和形态学特点,分析血管化程度和成骨的关系。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创伤骨科。材料:支架主要成分为β-磷酸三钙,圆柱状,20mm×8mm(直径),侧方开纵槽2mm宽,内有轴向全长中空管直径3mm,中空管向两端及纵槽开放。孔隙率60%,孔径100~150μm。四五岁健康猕猴29只,体质量在3.5~5kg,雌雄不限。方法:实验于2003-10/2005-07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创伤骨科完成。①将27只猕猴右侧胫骨(共27处)制成中段20mm骨-骨膜缺损,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3组。②筋膜-血管组在缺损处填塞由骨髓基质干细胞和具有特殊外型(侧槽和中空管)的β-磷酸三钙支架体外构建的复合物,在中空管内移入隐动静脉束的一段,外被带蒂深筋膜;筋膜组、空白组分别填塞组织工程骨并包裹筋膜和单纯组织工程骨。另取2只猕猴的无填充物胫骨缺损作缺损对照。钢板螺钉固定。③在术后4,8,12周时间点分别对各组骨-骨膜缺损行放射影像学评分和X射线阻射密度分析,以及血管面积图像分析。主要观察指标:骨-骨膜缺损放射影像学评分、X射线阻射密度分析、形态学检测以及血管面积图像分析。结果:29只猕猴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猕猴标本大体观察:术后12周:筋膜-血管组植入物各面及中央部完全被骨样组织所包裹或替代,坚硬,折不断,材料2/3被吸收;筋膜组和空白组植入物于内侧及前面仍有部分材料未被骨样组织所包裹或替代,用力可以折断,材料1/3被吸收。②各组支架材料组织学观察:随着时间的延长,3组支架材料均有不同程度的吸收,筋膜-血管组最明显;镜下观察,12周时移植物完全被骨�
曾宪利裴国献金丹唐光辉林海宁陈书军程文俊黄爱文
关键词:猕猴属胫骨磷酸钙类
组织工程骨修复山羊负重骨大段骨缺损的长期观察被引量:8
2006年
目的探讨组织工程骨修复山羊大段负重骨骨缺损的长期效果及所用支架材料珊瑚羟基磷灰石的体内最终转归情况。方法中国青山羊15只,制备单侧胫骨2cm的骨膜与骨缺损,缺损内植入组织工程骨(珊瑚羟基磷灰石+经诱导分化的骨髓基质干细胞)。术后早期行ECT、X线、组织学等手段检测,评价骨缺损修复情况。远期在术后6、12、18、24月行X线及组织学检查,评价骨缺损修复情况及珊瑚羟基磷灰石的体内转归。结果早期ECT显示在术后2个月内骨再生和再血管化进展顺利,X线和组织学显示术后组织工程骨成骨呈渐进性和偏心性;远期X线和组织学显示组织工程骨与山羊胫骨牢固愈合,并开始塑形且出现髓腔再通,珊瑚羟基磷灰石在体内逐渐成为骨基质的组成成分,自身架构消失。结论组织工程骨可以完全修复山羊大段负重骨骨缺损,形成正常骨组织并发挥功能;珊瑚羟基磷灰石最终被降解转化成骨基质。
陈滨裴国献王珂唐光辉
关键词:骨组织工程山羊骨缺损珊瑚羟基磷灰石骨髓基质干细胞
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修复猕猴胫骨缺损模型的建立及初步观察被引量:38
2005年
目的通过对猕猴的解剖和实验,初步建立一种可行的利用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修复猕猴胫骨段性缺损的动物模型。方法对一只自然死亡的猕猴进行新鲜解剖,观察其胫骨的形态及周围知名血管束的解剖路径;将10只猕猴双侧胫骨(共20处)制成中段20mm骨-骨膜缺损模型,随机平均分成2组,实验组在缺损处填塞由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和具有特殊外型(侧槽和中空管)的β-磷酸三钙(β-TCP)支架体外构建的复合物,在中空管内移入隐动、静脉的一段,组织工程骨外被带蒂深筋膜;对照组只填塞组织工程骨。另取2只猕猴的无填充物胫骨缺损作对照。钢板螺钉固定。在4、8、12周时间点分别行放射线检测,墨汁灌注标本,组织学检测及标本大体观察。结果各时间点上,实验组在成骨、血管化程度及材料吸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未填充任何材料的缺损无愈合。各组猕猴术后一般表现无差异;术前、术后表现无明显变化。结论本组实验所建立的猕猴胫骨段性缺损修复模型及组织工程骨血管化方法是有效的、可行的,为组织工程骨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曾宪利裴国献金丹唐光辉王学明刘晓霞曾俊岭张文高
关键词: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猕猴骨缺损骨髓基质干细胞Β-磷酸三钙
磁共振灌注成像监测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的研究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灌注成像在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成年恒河猴体内制备胫骨20 mm的骨缺损,随机分为5组,A组:β-磷酸三钙(β-TCP)+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血管束;B组:β-TCP+血管束;C组:β-TCP+BMSCs;D组:β-TCP;E组:空白对照。术后4、8、12周行磁共振灌注成像检查并计算信号强度-时间(SI-T)曲线的最大线性斜率(SSmax)和基线值(SIbaseline),拍摄恒河猴胫骨X线片并计算其透光度。结果术后4、8、12周A组的SSmax值最高,术后8周与4周相比SSmax有较大幅度的提高(P<0.01)。术后12周A组5个样本的SSmax与X线片透光度呈负相关(r=-1.0,P<0.01)。结论SI-T曲线的SSmax能准确反映组织工程骨的血管化情况,磁共振灌注成像检查具有无创、无辐射、高灵敏度和定量分析的优点。
王学明裴国献金丹魏宽海江汕唐光辉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灌注血管化
血管铸型方法检测组织工程骨修复羊胫骨缺损的远期血管化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采用血管铸型方法对组织工程技术修复中国青山羊胫骨大段骨缺损的远期血管化情况进行检测。方法中国青山羊3只,制备单侧胫骨20mm的骨与骨膜缺损,缺损部位内植入组织工程骨-珊瑚羟基磷灰石/骨髓基质干细胞(coral hydroxyapatite/bone marrow stem cells,CHAP/BMSCs)。术后3年分别行双侧后肢股动脉甲基丙烯酸甲酯血管铸型灌注,灌注后采用大体解剖、未脱钙骨片、扫描电镜等方法检测组织工程骨的远期血管化,并与健侧相同部位正常骨对照,观察其血管化效果。结果血管灌注后大体解剖观察示组织工程骨血管来源于周围软组织、髓腔血管及两端正常骨皮质。灌注后未脱钙骨磨片显示组织工程骨内微血管沿哈弗管和伏克曼管分布交织形成网状。采用图像分析仪比较组织工程骨与正常骨横切面磨片上血管相对面积,分别为(763.89±47.38)U/10万U与(788.00±65.83)U/10万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90,P〉0.05)。结论采用CHAP/BMSCs修复山羊胫骨大段骨缺损远期观察结果表明,新生骨远期血管化效果与正常骨无异,为组织工程骨下一步的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依据。
唐光辉裴国献陈滨曾宪利程文俊任义军
墨汁灌注和血管铸型方法检测山羊胫骨血管应用性能的不同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比较血管墨汁灌注和甲基丙烯酸甲酯血管铸型两种方法在山羊胫骨血管检测中的优缺点,为组织工程骨血管化检测寻找一种直观可行的方法。方法:实验于2004-05/2005-07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创伤骨科骨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①12只正常中国青山羊随机分为墨汁灌注组,甲基丙烯酸甲酯血管铸型灌注组,每组6只。②墨汁灌注组采用中华墨汁、甲醛及生理盐水体积比为3∶1∶6的复合墨汁,行双侧股动脉插管,经血管冲洗后进行灌注,低温放置24h后取下胫骨标本行进一步处理,甲基丙烯酸甲酯血管铸型灌注组,每只山羊均行双侧后肢股动脉插管,血管彻底冲洗后将预聚后的甲基丙烯酸甲酯灌注,低温放置24~28h后取下胫骨标本行下一步处理。③灌注后两组标本分别采用大体解剖,未脱钙骨磨片和脱钙后组织切片等方法观察青山羊胫骨血管的走行与分布。结果:①山羊胫骨经墨汁灌注后大体解剖、未脱钙骨磨片和脱钙骨组织切片观察可清楚显示骨膜、骨皮质和骨髓腔血管;可以观察骨组织的显微结构,但不便于直观地观察胫骨与周围血管的空间立体结构。②血管铸型后的山羊胫骨制作的大体解剖标本,在胫骨中段制作2cm×1cm骨窗,可见髓腔内的铸型血管,骨皮质横、纵切面上可见微细的铸型血管断面;可以直观的观察山羊胫骨与周围血管的空间立体构筑,显示胫骨营养血管的分布、走行,未脱钙磨片能够清楚显示骨皮质血管网,扫描电镜可以观察到哈佛氏管内血管。结论:血管墨汁灌注适合用于微血管检测,便于染色后同时观察骨组织的显微结构;而血管铸型标本则适合大体观察血管的空间立体构筑,较为直观,两者在组织工程骨血管化检测中有不同的应用价值。
唐光辉裴国献王兴海陈滨曾宪利程文俊任义军魏宽海
关键词:山羊胫骨
壳聚糖-β-磷酸三钙作为可注射组织工程骨支架材料的可行性研究被引量:15
2007年
目的探讨以壳聚糖-β-磷酸三钙(β-TCP)作为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注射型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将体外培养并扩增的中国青山羊BMSCs与可注射的壳聚糖-β-TCP支架复合培养(材料组),以单纯接种培养的BMSCs为对照组,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MTT法检测材料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将BMSCs与壳聚糖-β-TCP混匀成BMSCs/壳聚糖-β-TCP复合物,扫描电镜观察BMSCs在材料表面的生长情况。结果倒置显微镜下见材料组细胞生长良好,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MTT法显示材料组细胞增殖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扫描电镜下见材料表面细胞增殖良好。结论BMSCs/壳聚糖-β-TCP复合物表面细胞增殖良好,该生物材料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可作为可注射型骨组织支架材料。
程文俊金丹裴国献曾宪利唐光辉李红周长忍
关键词:生物相容性材料骨髓基质干细胞
恒河猴体内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的监测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采用X线、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磁共振灌注成像三种不同方法监测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的情况,对比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方法:实验于2005-05/08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①选用13只成年雄性恒河猴的26条下肢,取1条下肢用于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培养,其余25条下肢分为5组:β-磷酸三钙+骨髓基质干细胞+血管束组、β-磷酸三钙+血管束组、β-磷酸三钙+骨髓基质干细胞组、单纯β-磷酸三钙组、空白对照组,5条/组。β-磷酸三钙直径12mm,长度20mm,横截面呈C型。血管束来源于恒河猴胫骨内侧皮下隐动脉分支,其外径约0.8~1.0mm。②13只恒河猴麻醉后,取胫前直切口,沿胫前肌与胫骨间隙进入。于胫骨外侧放置7孔AO重建钛钢板,除第4孔外其余孔2.5mm钻头钻孔,3.5mm丝攻攻丝后钛螺钉固定。于钢板第3~5孔之间用线锯锯断胫骨,切除该段相应骨膜,造成2cm的段缺性骨与骨膜缺损。然后根据动物分组填入各自相应材料,制备动物模型。③各组术后4,8,12周行磁共振灌注成像检查并计算信号强度-时间曲线的最大线性斜率(SSmax)及基线值(SIbaseline),拍摄恒河猴胫骨X线片并计算其透光度,同时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查并计算摄取比值。结果:实验选用13只成年雄性恒河猴的25条下肢,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术后骨缺损区X线检查结果:各组骨缺损区透光度随着术后周数的延长均呈现不同的下降趋势。与术后4周比较,术后8,12周β-磷酸三钙+骨髓基质干细胞+血管束组均明显下降(P=0.001);与术后8周比较,术后12周β-磷酸三钙+血管束组、β-磷酸三钙+骨髓基质干细胞组均明显下降(P=0.002,P=0.021)。②各组术后骨缺损区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结果:β-磷酸三钙+骨髓基质干细胞+血管束组、β-磷酸三钙+血管束组、β-磷酸三钙+骨髓基质干细胞组、单纯β-磷酸三钙组感兴趣区同位素计数比�
王学明裴国献金丹魏宽海江汕唐光辉
骶髂关节脱位直视复位空心螺钉固定解剖学及临床应用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报道骶髂关节脱位直视下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固定术的解剖学基础,以及临床应用的初步效果。方法:(1)采用12具(24侧)成人福尔马林固定尸体标本,测量骶骨翼上缘L4、L5及闭孔神经到骶髂关节距离。(2)15例病人手术方法及临床分析。结果:(1)L4、L5及闭孔神经距离骶髂关节分别为(20.24±1.12)、(23.80±1.43)、(16.26±2.07)m m。(2)临床治疗15例骶髂关节脱位病人,门诊随访平均1.9年,根据M atta(1996)骨盆骨折术后评定标准,均为优良。结论:(1)骶髂关节内侧骶骨上缘20m m是该术式的安全区域,可有效的避免神经损伤。(2)该固定术临床效果好,操作简便,便于临床推广应用。
任义军王钢裴国献陈滨秦煜唐光辉梅良斌张景僚
关键词:骶髂关节直视复位空心螺钉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