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湘山

作品数:14 被引量:149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2篇天文地球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退耕还林
  • 7篇退耕
  • 4篇土地利用
  • 3篇植被
  • 3篇土壤
  • 3篇土壤流失
  • 3篇土壤流失方程
  • 3篇土壤侵蚀
  • 3篇USLE
  • 2篇遥感
  • 2篇生态
  • 2篇生态效益
  • 2篇退耕还林工程
  • 1篇地理信息
  • 1篇地理信息系统
  • 1篇地理信息系统...
  • 1篇地形
  • 1篇多样性
  • 1篇信息系统
  • 1篇植被覆盖

机构

  • 14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内蒙古农业大...
  • 1篇国家林业局

作者

  • 14篇周湘山
  • 12篇孙保平
  • 10篇王引乾
  • 10篇赵岩
  • 10篇钟晓娟
  • 9篇李锦荣
  • 8篇邱一丹
  • 7篇冯磊
  • 2篇周文渊
  • 2篇王同顺
  • 1篇王多尧
  • 1篇武健伟
  • 1篇孙涛
  • 1篇凌侠
  • 1篇张雪彪
  • 1篇郭建英
  • 1篇李锋

传媒

  • 4篇湖南农业科学
  • 2篇山西农业科学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内蒙古农业大...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2篇2012
  • 10篇2011
  • 2篇2010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多目标决策灰色关联投影法的不同退耕还林模式生态效益评价被引量:5
2011年
科学地评价不同退耕还林模式的生态效益对退耕还林工程的进一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以会泽县退耕还林工程生态定位监测站数据为基础,运用多目标决策灰色关联投影法,通过对不同退耕还林模式生态效益的比较,测算出生态效益最显著的退耕还林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退耕还林模式中乔灌草地生态效益最佳,乔、灌地次之,未退耕地生态效益最差,结果与退耕还林工程预期相一致,这说明灰色关联投影法应用于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钟晓娟孙保平赵岩王多尧周湘山王引乾冯磊邱一丹
关键词:退耕还林模式生态效益
退耕还林和降雨对中阳县土壤侵蚀的影响被引量:6
2011年
以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为模型,估算了山西省中阳县退耕前(1999年)和退耕后(2005年)的土壤侵蚀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使中阳县的土壤侵蚀明显减少,侵蚀量降低6.84%。由于降雨侵蚀力大幅增加,导致土壤侵蚀增加了34.75%,退耕还林的作用使土壤侵蚀减少了6.84%。可见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实施对减少中阳县土壤侵蚀有显著作用,利于该县的生态环境发展,但同时也不能忽略降雨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邱一丹李锦荣孙保平张雪彪钟晓娟王引乾周湘山冯磊
关键词:退耕还林地理信息系统(GIS)土壤侵蚀
内蒙古卓资县土地利用与植被覆盖动态变化被引量:5
2011年
以内蒙古退耕还林典型县卓资县为研究对象,利用1999年与2007年2期TM影像数据,在县域尺度上对该地区的土地利用与植被覆盖进行研究,分析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后卓资县土地利用结构和植被覆盖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耕地面积由1999年的23.54%降低到17.66%,减少5.88百分点;林草面积较退耕前1999年提高8.19%;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耕地向林地和草地转变。植被覆盖度变化:<10%的植被覆盖度主要向10%~30%和30%~50%这2个植被覆盖度等级转移,30%~50%和50%~70%这2个等级的植被覆盖度之间可相互转移且处于动态平衡,>70%植被覆盖度基本保持稳定。不同等级的植被覆盖度转移空间分布存在差异,低覆盖度等级(<10%,10%~30%)主要分布在卓资县东部,高覆盖度等级(50%~70%,>70%)转移主要分布在卓资县西南部,30%~50%覆盖度等级分布均匀。
周湘山孙保平李锦荣赵岩钟晓娟王引乾冯磊邱一丹
关键词:退耕还林LUCC土地利用植被覆盖
退耕还林工程前后土地利用与植被盖度动态变化研究——以安塞县为例被引量:9
2010年
本文以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典型县安塞县为研究对象,利用1999年与2007年两期TM影像数据,在县域尺度上对该地区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以及植被盖度进行研究,分析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后安塞县土地利用结构和植被盖度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耕地面积由1999年的38.60%降低到14.8%,减少23.80%;林草面积较退耕前1999年提高25.41%;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耕地向林地和草地转变。植被盖度变化,〈10%的植被盖度,主要向10%30%和30%50%两个盖度等级转移,30%50%和50%70%这两个等级的植被盖度之间相互转移处于动态平衡,〉70%植被盖度基本保持稳定。不同等级的植被盖度转移空间分布存在差异,低盖度等级(〈10%,10%30%)主要分布在安塞县北,高盖度等级(50%70%,〉70%)转移主要分布在安塞县南,30%50%盖度等级分布均匀。
李锦荣孙保平凌侠郭建英王同顺周文渊赵岩周湘山
关键词:退耕还林RS植被盖度
四川省洪雅县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价研究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作为我国的六大林业工程之一,也是规模最大、影响最大和力度最大的生态工程。本文通过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洪雅县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进行分析,宏观层面包括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植被覆盖度变化和土壤侵蚀强度变化;...
周湘山
关键词: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
文献传递
贵州黎平县退耕还林不同配置模式下植被生物量对比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对贵州省黎平县退耕还林不同配置模式下植被生物量进行定量对比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杉木生物量较大,是当地退耕还林保持水土的先锋树种;亮叶含笑林下草本层生物量最大;麻栎和马尾松林下枯落物生物量积累较多,能够发挥较大的水土保持效果。
王引乾孙保平赵岩周湘山钟晓娟
关键词:退耕还林生物量水土保持
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动态变化及其预测——以河北省涉县为例被引量:10
2010年
以河北省退耕还林典型县涉县为研究对象,根据1999年和2007年2期TM影像资料和其它辅助资料,分析了涉县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特征和各类型之间的转化情况,并利用马尔可夫模型对2015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河北涉县1999—2007年,因为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林地和高覆盖草地的面积有较大幅度增加,分别增长了6.41%和5.61%;耕地和中覆盖草地面积有较大幅度降低,分别减少了7.68%和4.60%;可以看出林地,草地和耕地是本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类型,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间的相互转化分布较广。到2015年林地和高覆盖草地持续增加,分别增长了2.00%和1.23%;耕地面积持续降低,减少了3.74%;林地,草地和耕地始终为主要的转化类型,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合理利用与保护该区的林地,草地和耕地资源,是该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必要途径。此研究初步实现了对区域生态环境变换的动态监测,为河北涉县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环境调查及动态监测提供可行的方法。
周湘山孙保平赵岩李锦荣周文渊王同顺王引乾钟晓娟
关键词:遥感
基于地形因素的洪雅县景观格局定量分析与功能划分被引量:4
2012年
以四川省洪雅县2010年10月LandsatTM卫星的中分辨率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RS、GIS技术和Fragstats 3.3软件,选择斑块面积等9类景观指数对2010年洪雅县景观格局进行定量分析,以地形为分异基础进行景观类型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洪雅县为山地景观,平均斑块面积2.224 5hm2,景观形状指数137.46,斑块密度45块/km2,平均斑块分维数1.062 9,景观类型形状简单,破碎化程度低,景观格局稳定.林地和耕地为其主要景观类型,林地主要分布在坡度大于15°的较高海拔区域,耕地主要分布小坡度于25°的低海拔区域.根据地貌、景观类型以及行政边界,将洪雅县分为北部生活服务区、中部生产经济区和南部生态防护区,并提出了不同区域的生态规划重点.
邱一丹孙保平周湘山任本超
关键词:地形
基于GIS和USLE的土壤侵蚀定量分析研究——以四川省洪雅县为例被引量:12
2011年
以四川省洪雅县为研究对象,运用GIS方法和USLE土壤侵蚀模型,分析与评价该区域的土壤侵蚀状况。结果表明:洪雅县土地利用单元的侵蚀强度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壤侵蚀强度强弱有较为密切的联系。根据洪雅县的土地利用和自然经济状况,洪雅县可分为北部轻度侵蚀区、中部微度侵蚀区和西南部无明显侵蚀区3类土壤侵蚀强度类型区,并针对各区不同的情况模拟制定了相应的水土保持治理措施,为当地政府开展水土保持规划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周湘山孙保平李锦荣赵岩钟晓娟王引乾冯磊邱一丹
关键词:土壤侵蚀土壤流失方程GIS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云南省生态脆弱性评价被引量:74
2011年
人口资源环境矛盾造成了脆弱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以典型生态脆弱区云南省为研究区,根据导致该省生态环境脆弱的自然-结果表现因素,构建科学客观地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生态脆弱性分析评价。以生态脆弱度大小为依据,对云南省16个地(州)、市生态脆弱性进行了分区,划分为极强度、强度、中度、轻度脆弱区4个区。评价结果显示,极强度、强度、中度、轻度生态脆弱区分别占全省面积的5.84%、27.84%、43.08%、23.24%。为生态脆弱性评价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法,同时应用生态脆弱性分区结果可为后续的生态环境恢复重建工作、制定综合治理策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钟晓娟孙保平赵岩李锦荣周湘山王引乾邱一丹冯磊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生态环境脆弱性脆弱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