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夕湲

作品数:28 被引量:90H指数:6
供职机构:四川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皮肤
  • 4篇马拉色菌
  • 4篇病理
  • 3篇婴儿
  • 3篇天疱疮
  • 3篇皮病
  • 3篇细胞
  • 3篇病理诊断
  • 2篇带菌
  • 2篇银屑
  • 2篇银屑病
  • 2篇釉质
  • 2篇釉质脱矿
  • 2篇再矿化
  • 2篇症状
  • 2篇突变
  • 2篇脓皮病
  • 2篇脓疱
  • 2篇脓疱型
  • 2篇脓疱型银屑病

机构

  • 15篇四川省人民医...
  • 6篇四川大学华西...
  • 5篇四川省医学科...
  • 4篇四川省医学科...
  • 3篇成都市儿童医...
  • 1篇成都医学院第...

作者

  • 27篇周夕湲
  • 9篇段西凌
  • 6篇熊琳
  • 5篇赵蓓
  • 4篇王倩
  • 4篇赵蓓
  • 3篇陈学军
  • 3篇张丽霞
  • 3篇李灵
  • 3篇徐海涛
  • 3篇冉琴
  • 3篇蔡文玉
  • 3篇冉玉平
  • 3篇杨雁
  • 3篇王敏
  • 2篇潘宁
  • 2篇巩毓刚
  • 2篇林婴
  • 2篇刘伟
  • 2篇刘奕

传媒

  • 5篇中国皮肤性病...
  • 3篇四川医学
  • 3篇实用医院临床...
  • 3篇实用皮肤病学...
  • 1篇皮肤病与性病
  • 1篇中华皮肤科杂...
  • 1篇新医学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国际皮肤性病...
  • 1篇成都医学院学...
  • 1篇中国医疗美容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8
  • 5篇2017
  • 6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环磷酰胺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免疫性大疱病临床观察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研究改良环磷酰胺冲击疗法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免疫性大疱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重症天疱疮和20例重症大疱性类天疱疮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天疱疮和10例大疱性类天疱疮,联合组给予改良环磷酰胺冲击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对照组仅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比较两组疗效、临床指标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在出院时激素量、随访结束时激素量以及住院时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改良环磷酰胺冲击疗法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免疫性大疱病,可减少治疗中长期激素量以及住院天数,有效且安全,值得推广。
周夕湲赵蓓陈学军杨雁
关键词:环磷酰胺糖皮质激素
天疱疮160例临床分析以及死亡病例原因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总结天疱疮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死亡原因。方法对161例天疱疮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常见诱因和加重因素为不规则使用激素和精神因素,抗Dsg1/3的阳性率为89%,轻、中、重型的激素使用量和住院天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死亡常见于寻常型和重型天疱疮,肺炎为死亡常见的原因。结论规则使用激素和加强患者心理教育可减少疾病复发,抗Dsg1/3可作为天疱疮常规检查,病情分型影响激素的用量,感染是死亡的常见原因。
周夕湲赵蓓陈学军杨雁
关键词:天疱疮
151例天疱疮患者并发感染的回顾性研究被引量:14
2017年
目的研究天疱疮并发感染、影响感染的因素以及感染对预后的影响,以提高天疱疮的治疗水平。方法对151例住院天疱疮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1例患者中57.6%发生感染,最常见的为皮肤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其次为呼吸系统感染;感染的发生与糖尿病、低蛋白血症、疾病严重程度、疾病分型、治疗方案、糖皮质激素使用量以及住院时间相关,其中低蛋白血症还影响感染的严重程度;感染可影响天疱疮的预后,肺部感染为常见的死亡原因。结论积极有效的抗感染对天疱疮治疗非常重要,同时需纠正低蛋白血症,尽可能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必要时联合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
周夕湲赵蓓陈学军杨雁
关键词:天疱疮回顾性分析
婴儿皮肤马拉色菌带菌及菌种调查
2010年
目的了解1-6个月婴儿皮肤马拉色菌带菌情况和菌种构成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胶带法粘取1-6个月婴儿额部皮肤处鳞屑,接种于含菜子油培养基进行真菌培养分离马拉色菌,并用生理生化及形态学方法鉴定菌种。结果①75例婴儿皮肤标本有54例培养出马拉色菌,培养阳性率为72%;②共分离出56株马拉色菌,以糠秕马拉色菌、球形马拉色菌、合轴马拉色菌为主;③按月龄、性别、生产方式等因素的不同进行分组,结果不同月龄、性别婴儿皮肤马拉色菌阳性率及菌种构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生产方式婴儿马拉色菌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菌种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马拉色菌是婴儿皮肤的常驻菌;婴儿皮肤马拉色菌以糠秕马拉色菌、球形马拉色菌、合轴马拉色菌为主。婴儿皮肤马拉色菌阳性率不受月龄、性别、生产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婴儿皮肤马拉色菌菌种构成不受月龄、性别影响。
王敏冉琴周夕湲熊琳冉玉平徐海涛蔡文玉陈丽
关键词:婴儿马拉色菌
马来酸噻吗洛尔治疗血管瘤的作用机制探讨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探究治疗β-受体阻滞剂治疗血管瘤的作用机制。方法取临床上获取的血管瘤组织和瘤旁组织,进行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收集血管瘤组织,使用胶原酶消化制备肿瘤细胞悬浮液并体外培养得到瘤细胞,在此基础上分别使用不同浓度的马来酸噻吗洛尔(0、2、4 nM)进行处理,观察细胞计数,结合定量PCR,比较血管瘤组织与瘤旁组织CDC42、MAPK、PI3K基因表达情况。结果与瘤旁组织相比,血管瘤组织VEGFR蛋白表达增加。培养的瘤细胞添加马来酸噻吗洛尔后瘤体细胞生长受到抑制,且VEGF信号通路中相关基因如CDC42、MAPK、PI3K的表达均出现了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马来酸噻吗洛尔可通过抑制VEGF信号相关基因表达,从而可能参与了血管瘤细胞生长的过程。
赵蓓周夕湲梁成琳张丽霞
关键词:血管瘤Β-受体阻滞剂马来酸噻吗洛尔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厄洛替尼致头皮痤疮样皮疹一例
2023年
痤疮样皮疹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丘疹、脓疱、囊肿、结节为主要的皮损表现,多伴有明显的瘙痒。该文报道了1例61岁的女性患者,因肺癌口服厄洛替尼后头皮反复出现红斑、丘疹、糜烂、脓疱合并脱发,皮损处分泌物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红色毛癣菌。诊断为头皮痤疮样皮疹、皮肤真菌感染。给予多种药物联合治疗后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治疗过程中未停止口服厄洛替尼。该例提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能引起复发性或难治性的痤疮样皮疹,临床需提高对该不良反应的认识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以减少因此而导致的靶向治疗中断甚至停用。
张芊张欣王倩周夕湲张丽霞
关键词:厄洛替尼痤疮样皮疹
超分子水杨酸治疗玫瑰痤疮临床观察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研究仅用超分子水杨酸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和/或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4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和/或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采用30%超分子水杨酸治疗每两周一次,共4次,治疗期间及治疗后3个月采用2%超分子水杨酸维持治疗,观察其治疗前后丘疹脓疱个数、红斑及毛细血管评分以及患者自我评分、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24例患者治疗前后疹脓疱个数、红斑及毛细血管评分以及患者自我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痊愈4例,显效15例,好转4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79.17%。2例患者随访期间复发,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单用超分子水杨酸治疗玫瑰痤疮安全有效,特别对于不能使用系统治疗的患者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选择。
周夕湲薛竞王倩潘宁
关键词:玫瑰痤疮
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查找有汗性外胚叶发育不良综合征家系致病基因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在一个有汗性外胚叶发育不良综合征(hidrotic ectodermal dysplasia,HED)家系中寻找致病基因突变,为该综合征发病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并为该疾病确诊、产前诊断等奠定分子基础。方法收集所研究的有汗性外胚叶发育不良综合征家系中的2例患者相关临床及病理资料,与家系内正常个体一并采集外周抗凝血血样,利用Illumina Hiseq平台PE150进行外显子测序,结合SAMtool,ANNOVAR分析鉴定并注释患者的突变位点。结果外显子测序结果表明,家系内部所有个体测得2个共有突变,分别为TRPM5(rs80326119,位置:chr11 p15.5)和PTTG1IP(rs143718199,位置:chr21 q22.3),而GJB6处突变A88V(rs28937872)仅为家系内两名有汗性外胚叶发育不良综合征发病患者所共有。结论本研究在有汗性外胚叶发育不良综合征家系中的两名患者中,发现GJB6基因出现A88V突变(rs28937872),从而确证该家系确为有汗性外胚叶发育不良综合征家系;此外,在该综合征家系所有参与外显子测序个体中(包含不患病个体)发现2个共有突变——TRPM5和PTTG1IP;目前,还未见有关两种突变与该病相关联的报道,其与该综合征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赵蓓陈学军周夕湲杨雁段西凌林婴杨正林
关键词:基因突变
双腋下汗管瘤一例被引量:2
2007年
患者男,21岁、因双腋下丘疹6年,于2006年6月来我科就诊。6年前偶然发现双腋下簇集棕褐色小丘疹,分布范围约2cm×20cm大小。后皮损范围逐渐扩大,但限于腋窝处,无自觉症状,既往体健,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疾病患者。
周夕湲熊琳王琳
关键词:腋下汗管瘤自觉症状疾病患者丘疹
婴儿头面部脂溢性皮炎马拉色菌带菌情况分析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了解患头面部脂溢性皮炎的婴儿与正常婴儿头面部马拉色菌带菌情况及来源分析。方法采用胶带法粘取脂溢性皮炎患儿头面部皮损及其母亲胸前皮肤、正常婴儿额部皮肤及其母亲胸前皮肤等处鳞屑,接种于含菜籽油培养基进行真菌培养,分离马拉色菌,并用生理生化及形态学方法鉴定菌种。结果①4组150例标本中共分离出101株马拉色菌;②脂溢性皮炎患儿与正常婴儿马拉色菌培养阳性率以及菌种构成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③脂溢性皮炎患儿与正常婴儿分别与其母亲的马拉色菌培养阳性率以及菌种构成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菌种存在一致性,但一致性较差。结论马拉色菌是患儿皮肤的常驻菌;脂溢性皮炎患儿及正常婴儿皮肤马拉色菌可能部分来源于母亲。
王敏周夕湲冉琴熊琳冉玉平徐海涛蔡文玉
关键词:婴儿皮炎脂溢性马拉色菌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