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云龙

作品数:104 被引量:741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5篇期刊文章
  • 18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51篇生物学
  • 2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1篇农业科学
  • 3篇建筑科学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 3篇理学
  • 2篇化学工程
  • 2篇电子电信
  • 2篇医药卫生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33篇植物
  • 12篇生物学
  • 9篇离子注入
  • 7篇诱变
  • 7篇入侵
  • 7篇入侵植物
  • 7篇生物学效应
  • 7篇染色体
  • 7篇外来入侵
  • 7篇外来入侵植物
  • 6篇营养化
  • 6篇苔藓
  • 6篇种子
  • 6篇污染
  • 6篇RAPD
  • 6篇RAPD分析
  • 5篇电子束辐照
  • 5篇生物系
  • 5篇苔藓植物
  • 5篇蕨类

机构

  • 97篇北京师范大学
  • 10篇中国科学院
  • 5篇教育部
  • 5篇中国科学院植...
  • 4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廊坊市农林科...
  • 2篇北京市水科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长江大学
  • 1篇南华大学
  • 1篇齐齐哈尔师范...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韶关教育学院
  • 1篇中国环境监测...
  • 1篇中国水利水电...
  • 1篇北京景山学校
  • 1篇温州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市紫竹院...

作者

  • 104篇周云龙
  • 16篇苏颖
  • 14篇刘全儒
  • 13篇于明
  • 10篇刘宁
  • 10篇张涛
  • 9篇张丰收
  • 9篇李永良
  • 9篇方瑾
  • 8篇连慕兰
  • 7篇梁前进
  • 5篇陈利民
  • 4篇靳芳
  • 4篇常崇艳
  • 4篇江源
  • 4篇陈晓端
  • 3篇杨喜霞
  • 3篇王阳
  • 3篇李子杰
  • 3篇柴之芳

传媒

  • 21篇北京师范大学...
  • 9篇生物学通报
  • 5篇植物学报
  • 4篇环境科学研究
  • 3篇中国农业科技...
  • 3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资源科学
  • 2篇世界科技研究...
  • 2篇中国大学教学
  • 2篇广西植物
  • 2篇中国稀土学报
  • 2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植物学通报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植物分类学报
  • 1篇动物学杂志
  • 1篇Acta B...
  • 1篇武汉植物学研...
  • 1篇自然杂志

年份

  • 1篇2017
  • 6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5篇2013
  • 1篇2012
  • 12篇2011
  • 6篇2010
  • 4篇2009
  • 7篇2008
  • 3篇2007
  • 7篇2006
  • 2篇2005
  • 5篇2004
  • 3篇2003
  • 4篇2002
  • 4篇2001
  • 3篇2000
  • 5篇1999
  • 1篇1998
10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5种蕨类植物木质部管状分子的研究被引量:3
2008年
为研究蕨类植物木质部管状分子的类型及特点,分别对蕨(Pteridium aquilinumvar.latiusculum)、银粉背蕨(Aleuritopteris argentea)、华北薄鳞蕨(Leptolepidium kuhnii)、荚果蕨(Matteuccia struthiopteris)和耳叶金毛裸蕨(Gymnopteris bipinnatavar.auriculata)5种蕨类的叶柄或根状茎维管束进行离析处理,并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和照相.结果显示:1)5种蕨类植物中都有导管分子存在,耳叶金毛裸蕨除具有导管分子外,还有管胞;2)导管分子普遍具有多穿孔板,穿孔板以梯状为主,偶有网状,但没有单穿孔板,各种蕨类的管状分子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纹孔膜残余;3)蕨导管分子的端壁和侧壁分化明显,存在网状穿孔板,并具有纹孔二型性现象,以及多孔性纹孔膜和凹槽结构;4)银粉背蕨叶柄导管分子的穿孔板有的与纹孔膜完整的壁相邻,根状茎导管分子的侧壁之间以"脊"状结构相隔;5)华北薄鳞蕨叶柄导管分子中存在不连续穿孔板,根状茎管状分子的端壁和侧壁分化鲜明;6)荚果蕨叶柄导管分子中存在网状-梯状混合型穿孔板;7)耳叶金毛裸蕨叶柄中同时具有导管分子和管胞,导管分子的穿孔板有的与纹孔膜完整的壁相邻;8)与被子植物相比,蕨类植物导管分子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其原始性.
邵晓薇朱星周云龙李永良
关键词:蕨类植物管状分子导管分子穿孔板管胞
东江干流浮游植物的物种组成及多样性分析被引量:21
2013年
基于2010年1月对东江干流水体51个点进行的浮游植物及其群落结构调查,研究了浮游植物的种类和密度状况,分析了河流中浮游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生物多样性,并据此评价了东江干流水体水质污染状况。结果表明,该干流水体中物种丰富度中等,个体分布较均匀,共有浮游植物7门83种(包括2变种);其中硅藻门种类最多,达38种,占所有物种数的45.78%,其细胞生物量占总浮游植物的53.99%;主要优势种为卵形隐藻(Cryptomonas ovata)、变异直链藻(Melosira varians)、菱形藻(Nitzschia sp.)、小环藻(Cyclotella sp.)、舟形藻(Navicula sp.);浮游植物的密度分布不均匀,其中下游显著大于上、中游,且主要密集于下游的东莞市和惠州市江段水体;东江干流水体中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相对较为一致,上游的物种多样性和种群结构稳定性较下游略高;以多样性指数为指标对水体作评价,结果显示大多数采样点位水体营养化程度不高,水质总体良好。
王珊于明刘全儒周云龙江源付岚孟世勇
关键词:东江干流浮游植物物种组成
北京外来入侵植物刺萼龙葵的生态状况被引量:19
2011年
调查了北京密云县李各庄和小漕村荒草地90个2m×2m草本优势型样方的刺萼龙葵入侵地,分析了样方中各种植物的种类组成和区系特点以及种群的多度、频度和重要值,并结合其生长型、生态优势和竞争关系,评估了北京外来入侵植物刺萼龙葵的生态状况和生态危害风险。结果表明:在多度方面,刺萼龙葵在李各庄群落(共29种植物)中位列第3,在小漕村群落(共51种植物)中位列第5;在频度方面,刺萼龙葵在李各庄群落和小漕村群落中都位列第1;重要值数据表明,刺萼龙葵在李各庄群落和小漕村群落中的综合适应力均最大。综合分析可知,刺萼龙葵在北京的入侵生长尚处于局部危害阶段,但在其范围内已经突破生长瓶颈,成为优势种,同时禾本科、菊科和桑科的一些物种在抗衡刺萼龙葵的进一步扩展上具有一定的潜力。在生态干预策略上,可立足于若干具一定优势的本地物种,在刺萼龙葵发展到单优势种之前对其实行生态更替和铲除。
向俊李翠妮刘全儒周云龙孙乐毛春明梁前进
关键词:刺萼龙葵入侵植物生态状况风险评估
封面说明
2004年
周云龙
关键词:夜光藻甲藻门夜光藻科生物学特征
质子辐照对金花葵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基因组变异的RAPD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对金花葵(Abelmoschus manihot)种子进行不同剂量的质子辐照,并经过种植观察和RAPD分子标记分析,探究辐照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辐照剂量为200、500、1 000 c的金花葵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状况与对照差异显著,但辐照100 c的金花葵变化不明显。其中,辐照剂量为200、500、1 000 c的金花葵植株明显较对照高,茎秆直径也大于对照,但果实的长、宽均有所减小;每果结籽数有一定增多,但种子的千粒重有一定下降,其中以辐照500、1 000 c下降较为明显。RAPD分析显示:各辐照处理谱带的分子量集中在200-2 000 bp之间;各辐照处理的DNA基因组均发生了一定变化,出现了条带增多或缺失,以及条带深浅的变化。辐照100、200、500、1 000 c处理电泳条带与对照间的Nei's遗传距离分别为0.1126、0.2444、0.2081和0.2000。可见,质子辐照能够引起金花葵的基因组发生变化,并表现出植株增高、茎秆变粗、结籽增多、果实变狭长、种子千粒重降低等生物学效应,辐照剂量在200~1000 c时这种诱变效应更明显。
李佳周瑜张启明吉建斌李清清周云龙苏颖梁前进
关键词:质子辐照生长发育RAPD
东江支流夏季小型浮游动物群落特征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于2010年7月对东江流域主要支流进行调查,共布设79个有效样点,定量鉴定出原生动物和轮虫共计36属,据此研究小型浮游动物群落种类组成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探讨运用小型浮游动物辅助评估河流水环境状况可能性。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多数样点内小型浮游动物群落呈现种类少、密度小的特征,在样点内相对密度占绝对优势的种类多,但在样点内相对密度和区域频度均占优势的种类少;②顺流而下,小型浮游动物的种类数、密度、多样性均趋向增大,第一优势种类相对密度趋向降低,优势种类频繁变化,种类组成结构不稳定;③小型浮游动物密度与环境因子关系较为密切,具备成为评估河流水环境状况辅助或备选指标的可能性。
彭秋志廖剑宇伍凯刘全儒周云龙江源龚玲
关键词:河流水环境浮游动物原生动物轮虫
狭基巢蕨叶表皮的结构和气孔器发育的观察被引量:4
1997年
狭基巢蕨Neotopterisantrophyoides(Christ)Ching叶片的上表皮无气孔器,仅具表皮细胞,下表皮由表皮细胞和气孔器组成,气孔指数为2.5。上下表皮细胞和气孔器的细胞中均含有叶绿体。每个气孔器由2个肾形的保卫细胞和2~6个副卫细胞组成,其中以3个和4个副卫细胞的占绝大多数(3细胞的占45.1%,4细胞的占43.5%)。从发育上看,气孔器原始细胞进行2次分裂,产生2个保卫细胞和1个同源的副卫细胞。气孔器的发育过程大体可分为4个时期:(1)气孔器原始细胞的分化和分裂期;(2)保卫细胞母细胞成熟期;(3)保卫细胞母细胞分裂和气孔器幼期;(4)气孔器成熟期。
周云龙陈焱
关键词:蕨类植物表皮细胞气孔器发育
水华的发生、危害和防治被引量:73
2004年
简要论述了淡水水体富营养化、水华的含义、水华发生的原因和危害,并对富营养化和水华的各种防治措施进行了介绍。
周云龙于明
关键词:淡水富营养化水华藻类藻毒素水污染
北京地区外来入侵植物的初步研究
经过调查和对大量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确定北京的外来入侵植物有91种,隶属25科,来源于世界各地的入侵植物有66种,其中5种为有害检疫杂草,另有25种来源于国内其他地区。并对这些外来植物入侵北京后带来的影响和危害、入侵的...
刘全儒于明周云龙
关键词:入侵植物
北京东灵山小龙门地区树生地衣多样性及生态研究被引量:4
2008年
对北京东灵山-小龙门林场地区青杨、辽东栎、油松、棘皮桦、白桦与核桃楸6种树木树皮上生长的地衣的多样性和生态特点进行了调查研究.经鉴定发现,6种树上的地衣共有6个科,8个属,14种,优势种是白刺毛黑蜈蚣衣(Phaeophyscio hirtuosa)和石黄衣(Xanthoria sp.).其中青杨上的地衣种类最为丰富,覆盖度较大.油松上的地衣种类虽然单一,为灰绿癞屑衣(Lepraria lobificans Ny1),但盖度也较高.地衣在其他4种树上的数量与前2种树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在生长型上,以叶状地衣最多,共有12种,枝状和壳状各1种.同时还发现6种树上的地衣在生长上普遍具有方向聚集性,这在青杨和油松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本文还探讨了光照、湿度、朝向与海拔等生态因子对树生地衣的影响.
郗鹏杨丽媛陈赟周云龙
关键词:多样性群落组成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