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越菲

作品数:32 被引量:357H指数:12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7篇经济管理
  • 22篇社会学
  • 6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0篇社会工作
  • 6篇社会
  • 5篇乡村
  • 4篇市民
  • 4篇市民化
  • 4篇农业
  • 3篇灾害社会工作
  • 3篇农村
  • 3篇乡村性
  • 2篇地震
  • 2篇地震灾区
  • 2篇选择性
  • 2篇灾害
  • 2篇灾区
  • 2篇震灾
  • 2篇政治
  • 2篇社会工作服务
  • 2篇社会工作理论
  • 2篇社会学
  • 2篇内生发展

机构

  • 32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上海财经大学
  • 1篇三亚学院

作者

  • 32篇吴越菲
  • 12篇文军
  • 1篇苏熠慧
  • 1篇佟新
  • 1篇吴同

传媒

  • 3篇学术月刊
  • 2篇河北学刊
  • 2篇求索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检察风云
  • 1篇浙江学刊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社会科学
  • 1篇探索与争鸣
  • 1篇理论与改革
  • 1篇贵州社会科学
  • 1篇社会学研究
  • 1篇长沙大学学报
  • 1篇高等学校文科...
  • 1篇西北民族研究
  • 1篇江苏行政学院...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社会科学文摘

年份

  • 5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8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社区组织化的内在张力及其消解被引量:2
2022年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真正需要再造的不仅是地域、行政或物理意义上的“农村社区”,而是具有高度自我组织能力、发展能力和强有力社会功能的“农村社区”。如何让农村社区能够真正运作起来?农村社区组织化在现实中是极为复杂的社会过程,其中内含差异甚至是具有冲突性的组织化逻辑。“为社区工作”还是“与社区工作”,“建立组织庇护”还是“整合个体差异”,“他组织化”还是“自组织化”?为此,可以通过“投资型组织化”这一理念,在比较视野中反思性地讨论农村社区组织化的逻辑平衡和实践优化。
吴越菲
新流动范式:当代移民研究的理论转型及其论争被引量:17
2016年
工业化和全球化快速地改变着人口分布的格局,"流动"已经成为最鲜明的世界图景。与关注静态的社会事实不同,移民理论致力于在新的经验条件下重新理解人口迁移的复杂性、交互性、情境性以及多面性。在新流动范式的导向下,当代移民研究实现了理论与方法的整体转型,但却因研究对象、分析单位、分析路径的持续争议以及内在的价值纠葛,使移民研究蒙上了一层模糊的面纱。厘清移民理论发展的主要轴线,检视当代移民理论的转型及其未尽的理论讨论,可以为中国流动人口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借鉴。
吴越菲文军
迈向流动性治理:新地域空间的理论重构及其行动策略被引量:35
2019年
流动社会的来临不仅在根本上冲击着传统的地域假定和治理模式,更是将"地域性"和"流动性"之间的关系问题推向了全球治理变革的前沿地带。20世纪80年代以来,流动性与地域性在地域空间理论的变革中相互关联,并在地域实践中交织出了全新的治理模式-流动性治理。地域空间理论重新赋予了地域以全面的流动属性,并促动了地域治理的实践变革。流动性治理并非是对"地域"这一治理空间单元的根本性解构,而是形成了一套全新的地域治理范式。
吴越菲
关键词:流动性
超越分歧:社会工作整合理论及其应用被引量:22
2016年
日趋多元的社会工作理论并未真正带来社会工作的繁荣,反而因未能统一的多元性产生了知识传统和服务形态上的深刻分歧,继而使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有效性深陷囹圄。如何超越以往社会工作内部分割运行的专业发展困境,从而在复杂风险和问题的应对中提供更为积极有效的行动方案?整合理论既为社会工作带来一种全新的专业主义立场,也为专业社会工作带来一种更具有效性和系统性的服务思路。本文基于中西方社会工作整合理论的发展,廓清社会工作整合理论的提出缘由、一般特征以及理论应用上的处置原则。
文军吴越菲
关键词:社会工作
灾害社会工作的实践及反思——以云南鲁甸地震灾区社工整合服务为例被引量:46
2015年
以助人见长的专业社会工作对传统救灾方式局限的服务补位,奠定了灾害社会工作发展的时代基调。然而,灾害社会工作对整合服务的现实要求与社会工作自身整合性缺乏之间的巨大张力,使得社会工作在介入灾后重建时常常深陷服务有效性和系统性的困境。对此,社会工作整合服务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野和实践可能。基于云南鲁甸地震灾区上海社会工作服务队的本土实践,阐释整合服务如何得以在灾后重建中具体展开,并在实践总结与理论反思的基础上,尝试建构以"社区关系重建"为核心的社会工作整合服务模式,以拓展社会工作整合服务的理论视域和实务方法。
文军吴越菲
关键词:灾后重建灾害社会工作
信访社会工作:社会理性秩序的助推器被引量:4
2012年
社会转型与“信访洪峰”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不仅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转型,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当一个以计划经济和全能政府为特征的国家被市场主义和现代化敲开了大门,“转型”变成为了最热门的时代话语。中国社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涌进了财富、激情和未曾有过的活力;但与此同时,中国也并没有逃脱社会转型带来的局部秩序失范。在新旧交替和变与不变的转换中,社会问题也在很短的时间内集中地出现:经济改革中出现的贫富差别拉大、干群关系紧张、城市化进程中的利益受损等等。
吴越菲
关键词:社会工作信访助推器社会转型中国社会城市化进程
从部门生产到区域繁荣:面向农村新内生发展的政策转型及其反思被引量:3
2022年
当代农村发展的“去农业化”趋势正在宣告作为农业部门容器的“农村”正在衰退,而作为一种跨部门发展区域的“农村”正在全面出现。农业与农村的分离现实带来了后生产主义的“农村”概念,使农村发展的核心问题从部门生产力提升转向交互性的区域繁荣。通过重建关系性的“地点”、再造区域权力关系、回应区域发展的空间正义价值,新内生发展模式提供了一套区域型发展政策框架下的行动指南。如何来建设一个具有发展动力、潜力、能力和活力的农村社会?有待于在中国本土情境中讨论区域型发展政策的实践路径。
吴越菲
从身份政治到话语政治: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理论的当代转向及其影响被引量:3
2017年
社会工作具有女性主义的天然本质。女性主义在与社会工作的碰撞和交融中逐步成为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的重要来源。90年代末以来,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理论因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多重转向而呈现了从"身份政治"到"话语政治"的理论层进。当代女性主义不仅为社会工作开辟了性别与压迫的专项议题,更批判性地带动了社会工作在研究方法、服务模式以及实务取向上的全面转型。
吴越菲
关键词:身份政治话语政治
重思以乡村性为基点的农村社会工作:概念嬗变与实践转型被引量:12
2021年
乡村性作为农村社会工作的知识起点,对于社会工作实践的塑造性影响往往被忽视且缺乏讨论。基于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的社会工作如何助力乡村振兴,农村社会工作亟待回到"乡村性"这一概念基点来重思其理论变迁和实践变革。城乡二元视角下的乡村话语倾向于将乡村理解为问题化、被外部塑造的"他者"存在,形塑了传统修复性的农村社会工作。全球乡村转型的复杂性迫切要求展开新的理论话语来重新理解乡村,进而在过程视角、解构主义视角以及"去城市中心主义"视角下重新界定乡村性,这也为当代农村社会工作实践注入新的理论要素。
吴越菲
关键词:乡村性农村社会工作
多域转型中的“文化抗拒”--我国社会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变迁路向及特征被引量:9
2014年
改革开放以来,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为中国社会大众带来了全新的物质生活境遇,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变革也随之发生。在当前资本市场化、全球都市化、区域现代化、文化大众化、休闲普遍化以及消费主义风靡的内外背景下,总体性地把脉现阶段我国社会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变迁路向及特征,是深入探析中国文化转型的知识建构基点。一方面,我们清楚地看到社会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的现代走向已经确立;另一方面,在精神文化生活现代化走向的基本路向下,文化抗拒的现象正成为当前最突出的时代景观。
文军吴越菲
关键词:社会大众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