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刚
- 作品数:17 被引量:36H指数:4
- 供职机构: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涎腺黏液表皮样癌组织中5-LOX、MVD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 2009年
- 目的观察5-脂氧合酶(5-LOX)、微血管密度(MVD)在涎腺黏液表皮样癌(MEC)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检测40例涎腺MEC、20例多形性腺瘤、20例癌旁2 cm正常组织中的5-LOX、CD34(以此标记MVD)。结果涎腺MEC中5-LOX的阳性表达率为67.5%(27/40)、MVD为(24.825±9.685)条/HP,多形性腺瘤、癌旁正常组织分别为0(0/20)和(8.20±1.735)条/HP、5.0%(1/20)和(9.9±1.373)条/HP,前者与后两者的两个指标相比,P均<0.05。5-LOX的表达与涎腺MEC的分化程度有关(P<0.05),MVD的表达与涎腺MEC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1)。结论5-LOX、MVD在涎腺MEC组织中呈高表达,且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可以作为诊断涎腺MEC及判断其生物学行为的参考指标。
- 廖圣恺黄全顺李建成承泽龙陈永锋刘亮吴志刚
- 关键词:5-脂氧合酶微血管密度涎腺黏液表皮样癌
- 改良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在矫治下颌骨畸形中的应用
- 2012年
- 目的:观察改良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在矫治下颌骨畸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6例下颌骨畸形患者中单纯下颌前突畸形3例,前突伴偏颌畸形2例,继发性偏颌畸形1例。X线头影测量SNA为79°~83°,SNB为80°~88°,ANB为-5°~-2°。采用改良口内进路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并配合术前、术后正畸治疗。结果:创口均一期愈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病例均获得协调的上下牙颌关系和满意的面部形态。结论:口内进路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配合正畸治疗是治疗下颌骨畸形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吴志刚张凯廖圣恺徐涛王德顺高益林
- 关键词: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正畸
- 腭裂术后松弛切口两种不同处理方法临床效果比较被引量:10
- 2010年
- 目的研究腭裂术后松弛切口两种不同处理方法的患者术后反应及愈合情况。方法将2007年8月至2009年7月在安徽省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住院治疗的腭裂患者18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93例)和对照组(92例),治疗组患者术后松弛切口内置入明胶海绵并进行对位缝合;对照组按照传统方法填塞碘仿纱条。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体温、出血、进食、创口愈合等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术后1例感染,12例发热,8例继发性出血;对照组术后12例感染,35例发热,25例继发性出血;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1例术后穿孔,而对照组术后5例穿孔,两组术后均无复裂患者;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松弛切口内置入明胶海绵并进行对位缝合有利于腭裂术后恢复,是比较好的一种方法。
- 廖圣恺徐涛高廷益刘亮吴志刚陈永锋
- 关键词:腭裂修复松弛切口明胶海绵碘仿纱条
- 颞肌蒂下颌骨瓣修复上颌骨缺损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颞肌蒂下颌骨瓣修复上颌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3月至2010年5月,应用颞肌蒂下颌骨瓣修复10例因恶性肿瘤切除造成的上颌骨缺损,其中鳞状细胞癌6例,导管癌、骨肉瘤、软骨肉瘤、恶性黑色素瘤各1例。独立修复1例,联合软组织瓣修复9例。结果10例骨瓣均成活,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18个月,除1例软骨肉瘤患者术后复发外,其余9例面部外形和功能均恢复满意,供区未见并发症。结论应用颞肌蒂下颌骨瓣修复上颌骨缺损具有操作简单易行、安全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修复上颌骨缺损的较理想术式。
- 张凯孟中华徐涛李建成陈永锋吴志刚
- 关键词:外科皮瓣上颌骨缺损
- 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口腔颌面外科学课程改革与研究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探索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口腔颌面外科学课程改革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蚌埠医学院口腔医学专业本科2014级和2015级12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2014级60名学生作为对照班,采用课程改革前传统教学模式;2015级60名学生作为实验班,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口腔颌面外科学课程改革。通过综合测试和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课程改革的教学效果及满意度进行评估。结果实验班学生的理论测试成绩、实验技能测试成绩及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测试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班学生在提高知识的掌握与融会贯通、激发求知欲望、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信息检索能力、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增强实践操作能力、提升社会责任感与职业素养、提升表达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考核评价科学合理十个方面的教学效果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班(P<0.01)。结论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口腔颌面外科学课程改革,可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培养具备岗位胜任力的创新应用型口腔医学专业人才中发挥重要作用。
- 廖圣恺杨东昆李建成徐涛陈永锋吴志刚吴志刚高廷益刘亮刘畅高廷益
- 关键词:口腔颌面外科学课程改革岗位胜任力
- 改良桡侧前臂游离皮瓣修复术治疗面颈部皮肤癌切除后组织缺损的效果
- 2023年
- 目的:探讨改良桡侧前臂游离皮瓣修复术治疗面颈部皮肤癌切除后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3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接受治疗的60例面颈部皮肤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改良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接受肿瘤扩大切除和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改良组行改良桡侧前臂游离皮瓣修复术治疗,对照组行胸大肌皮瓣修复术治疗。观察两组皮瓣成活率、预后情况、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和生存质量评分。结果:改良组有1例发生术后血管危象,经手术探查及时抢救成功。对照组有2例发生术后血管危象,其中1例经手术探查及时抢救成功,1例最终出现皮瓣部分液化坏死。两组皮瓣存活率、皮瓣面积、皮瓣制备时间、术后引流量、缺损修复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后,改良组华盛顿大学生存质量问卷(UW-QOL)评分中外观、吞咽功能、咀嚼功能及肩部运动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桡侧前臂游离皮瓣修复术在面颈部皮肤癌切除后组织缺损治疗中具有较高的成功率,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提升生存质量。
- 胡恺李建成杨东昆吴志刚张林娜王续纪
- 变异链球菌表面蛋白PAc基因A区与霍乱毒素B亚单位融合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构建变异链球菌表面蛋白PAc A区与霍乱毒素B亚单位的植物表达载体,为可食嵌合体防龋疫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从中间载体pBPC55获得含35s启动子、NOS终止子和多克隆位点的片段,定向连接到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CAMBIA2301上,构建重组载体p2355;通过PCR扩增从重组质粒pEAC10中获得表面蛋白PAcA区与霍乱毒素B亚单位的融合基因pacA-ctxB,克隆至重组质粒p2355中,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2355-PAcA/CTB,电转化法导入根癌农杆菌EHA105。PCR及酶切鉴定。结果 PCR扩增得到了含35s启动子、NOS终止子和多克隆位点的1.1kb大小片段,经酶切鉴定,该片段已经插入到植物双元载体pCAMBIA2301中。PCR扩增得到了pacA-ctxB基因;构建的质粒p2355-PAcA/CTB经XhoⅠ和KpnⅠ双酶切及PCR检测,均得到1.7kb大小的片段,与预计的嵌合目的基因片段大小相同。结论成功构建pacA-ctxB融合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2355-PAcA/CTB。
- 吴家媛马欣荣唐琳张绍伟管晓燕洪献忠吴志刚张剑梁文红刘建国
- 关键词:变异链球菌植物表达载体表面蛋白霍乱毒素B亚单位
- ORAOV1、CD133和KiSS-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 2022年
- 目的:探讨口腔癌过表达1(ORAOV1)、CD133和吻素-1(KiSS-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100例确诊为OSCC患者的标本及相应的100例正常组织作为对照。分析不同临床病理参数OSCC患者ORAOV1、CD133和KiSS-1表达情况;分析OSCC患者ORAOV1、CD133和KiSS-1表达的相关性;分析影响生存时间的因素。结果:OSCC组织中ORAOV1(60%vs20%)和CD133(60%vs 18%)蛋白阳性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织,而KiSS-1(46%vs 91%)阳性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织(P<0.05)。不同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OSCC患者的ORAOV1、CD133、KiSS-1蛋白的表达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列联表相关分析显示,KiSS-1表达与ORAOV1、CD133表达均呈负相关(P<0.001)。ORAOV1的表达与CD133的表达呈正相关(P=0.003)。多因素分析显示,ORAOV1、CD133、KiSS-1蛋白可能是影响OSCC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ORAOV1、CD133和KiSS-1可以作为预测OSCC患者术后转移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 吴志刚胡凯杨东昆刘畅
- 关键词:口腔鳞状细胞癌免疫组化
- 游离前臂皮瓣、颊脂垫双重修复上颌缺损术后患者生存质量的评价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评价游离前臂皮瓣、颊脂垫双重修复上颌缺损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方法:选择因肿瘤而行上颌骨切除的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修复方式,分为2组:手术重建组10例,术中即刻用游离前臂皮瓣、颊脂垫联合修复上颌缺损;赝体修复组10例,术后上颌缺损一年用赝体修复。采用华盛顿生存质量问卷,对2组患者进行术后生存质量评价。结果:上颌重建组在面容、疼痛、行动、娱乐、吞咽、咀嚼、语言、口腔卫生以及肩部功能障碍方面与赝体修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上颌重建组非常好3例,好7例;赝体修复组一般2例,差8例,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游离前臂皮瓣、颊脂垫双重修复上颌骨缺损能显著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是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法之一。
- 李建成廖圣恺陈永峰吴志刚
- 关键词:颌疾病上颌面部损伤外科皮瓣颊脂垫
- 薄型腹壁浅动脉皮瓣在修复颊癌术后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薄型腹壁浅动脉皮瓣修复颊癌术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对6例行手术治疗的颊癌患者同期行薄型腹壁浅动脉皮瓣修复,男2例,女4例,年龄43~68岁,平均61.5岁。所有患者术前以彩色超声多普勒辅助皮瓣设计,根据受区缺损大小及血管的走行、层次和走向,在Scarpas筋膜层以上切取薄型腹壁浅动脉皮瓣并转移修复颊癌术后软组织缺损,观察皮瓣存活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6例皮瓣全部成活,腹壁浅动脉皮瓣面积5.0 cm×7.0 cm^7.0 cm×9.0 cm,皮瓣厚度0.5 cm^1.3 cm,平均0.8 cm,血管蒂长度6.0~9.0 cm。其中4例同时吻合腹壁浅静脉和伴行静脉,2例仅吻合腹壁浅静脉。随访3~12个月,平均10个月,颊部外形良好,张口度正常,无明显臃肿,无需二期手术。供区创面遗留线性瘢痕,位置隐蔽,腹壁功能无损伤。结论薄型腹壁浅动脉皮瓣供区损伤小、瘢痕隐蔽、颊部不臃肿,张口度恢复满意,是修复颊癌术后缺损的较好选择。
- 高廷益张凯王栋韩瑞陈永锋徐涛吴志刚廖圣恺郭振飞
- 关键词:腹壁浅动脉外科皮瓣颊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