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彬彬

作品数:6 被引量:4H指数:2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经济管理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 2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生物学
  • 2篇生物学机制
  • 2篇小鼠
  • 2篇分子
  • 2篇分子生物
  • 2篇分子生物学
  • 2篇分子生物学机...
  • 1篇代谢
  • 1篇代谢病
  • 1篇血功能
  • 1篇药物
  • 1篇药物干预
  • 1篇遗传性
  • 1篇遗传性代谢病
  • 1篇粘多糖
  • 1篇粘多糖病
  • 1篇溶酶
  • 1篇溶酶体
  • 1篇溶酶体贮积症
  • 1篇生化

机构

  • 6篇暨南大学
  • 1篇广东省妇幼保...

作者

  • 6篇吴彬彬
  • 3篇刘誉
  • 1篇刘敏
  • 1篇韦建鸽
  • 1篇朱晓杨
  • 1篇兰菲菲
  • 1篇伍小华
  • 1篇余忠伟
  • 1篇王睿
  • 1篇徐珊珊

传媒

  • 3篇暨南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0
  • 3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小鼠组织细胞的DANCE反应及其生化机制
目的:非生理性细胞内密度改变(Density Alteration in Non-physiological Cells,DANCE)是目前新发现的一种细胞反应,可通过不连续蔗糖密度梯度离心(Discontinuous ...
吴彬彬
关键词:DANCE小鼠
文献传递
基于感知服务质量的经济型酒店节约型消费研究
节约型消费是国家倡导的一种新的消费观念。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各旅游企业响应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努力践行节约型消费,试图通过实施节约型消费服务项目有效地控制成本,但有些旅游企业曲解节约型消费的涵义,忽视顾客感...
吴彬彬
关键词:经济型酒店节约型消费服务质量
文献传递
溶酶体贮积症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被引量:2
2013年
溶酶体贮积症(LSD)是一类遗传性代谢病,由于溶酶体内的酶、激活蛋白、转运蛋白或溶酶体蛋白加工校正酶的缺乏,引起溶酶体功能缺陷,代谢物不能被有效地消化和转运,在溶酶体中过度贮积所导致的疾病。溶酶体贮积症有50多种,临床表现从无明显症状到多器官衰竭甚至早年夭折,病变呈多系统性,表型呈多样性,因而容易被误诊或漏诊。本文综述近年来对溶酶体贮积症的研究进展、溶酶体贮积症的分类及其临床表型特征,并对糖原贮积病Ⅱ型、唾液酸贮积症、粘多糖贮积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进行了探讨。
刘誉吴彬彬伍小华朱晓杨刘敏
关键词:溶酶体贮积症遗传性代谢病糖原贮积病粘多糖病
药物干预小鼠凝血功能对肿瘤形成的影响
2013年
目的:以药物干预接种肿瘤小鼠凝血功能,研究早期肿瘤形成与凝血系统功能的关系。方法:成年健康KM小鼠皮下接种S180肿瘤细胞,分正常组、肿瘤对照组、肝素组、抗癌药组、溶剂组。接种瘤细胞后第5天开始药物干预,分别为:不处理、皮下注射生理盐水(2 d 1次)、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2 d 1次)、抗癌药灌胃(每d 1次)、溶剂灌胃(每d 1次)。在接种后第3周末测量肿瘤大小、凝血酶原时间、血浆抗凝血酶Ⅲ和血清TNF-α水平,再处死小鼠,剥离实体肿瘤。统计学分析肿瘤大小与各检测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肿瘤对照组和溶剂组分别在接种瘤细胞后第6和第10天有1小鼠死亡,肿瘤大小测量结果显示,对照组和溶剂组的瘤体显著较大,平均为(5.0±2.5)cm^2,肝素组的外观比前两者略小,平均为(3.2±1.8)cm^2,但与前两者无统计学上差异。抗癌药组瘤体显著较小,平均(1.8±0.82)cm^2,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与凝血酶原时间和抗凝血酶Ⅲ水平成负相关(P<0.05),但与血清TNF-α的水平成正相关(P<0.05)。结论:单纯肝素干预治疗肿瘤小鼠无显著减小肿瘤大小作用,但与对照组相比瘤体有缩小的趋向,抗凝药物治疗可能对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具有抑制作用。
王睿徐珊珊余忠伟吴彬彬刘誉
关键词:小鼠肿瘤凝血酶原时间肝素
消费者权力感对分期付款消费行为的影响
随着国内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分期付款作为新兴的消费模式,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接受并且使用。分期付款消费模式在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得到大力推广,并直接嵌入支付环节,十分的方便快捷。大量难以获得商业银行信贷服务的中低端客群,...
吴彬彬
关键词:消费者
线粒体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被引量:2
2011年
线粒体病是一种少见的能量代谢病,病情复杂多样,从单一组织损伤或无明显临床症状到多系统发病乃致患者早期死亡,在临床上容易误诊或漏诊,甚至延误治疗。由于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受核基因组(nDNA)与线粒体基因组(m tDNA)双重调控,其中大多数线粒体酶、结构蛋白和各种蛋白因子由nDNA编码,因而多数原发性线粒体病是nDNA突变所致,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少数则由于m tDNA缺陷造成,属于母系遗传,两种DNA突变所引起的分子病理机制和临床表型特征有所不同。本文综述线粒体病的遗传模式、分类、分子生物学特点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刘誉韦建鸽吴彬彬兰菲菲
关键词:线粒体病母系遗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