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广源

作品数:14 被引量:35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血管
  • 3篇血管减压
  • 3篇血管减压术
  • 3篇入路
  • 3篇手术
  • 3篇微血管
  • 3篇微血管减压
  • 3篇微血管减压术
  • 3篇减压术
  • 2篇动脉
  • 2篇溶栓
  • 2篇溶栓治疗
  • 2篇窦血栓形成
  • 2篇显微手术
  • 2篇疗效
  • 2篇疗效分析
  • 2篇颅内
  • 2篇面肌
  • 2篇面肌痉挛
  • 2篇静脉

机构

  • 14篇北京大学深圳...
  • 2篇深圳市人民医...
  • 1篇吉林大学第一...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吉林大学第三...

作者

  • 14篇吴广源
  • 10篇尹卫
  • 9篇齐辉
  • 7篇郑思阳
  • 2篇赵雷
  • 2篇刘胜
  • 1篇杨红杰
  • 1篇贾少微
  • 1篇洪新雨
  • 1篇刘海生
  • 1篇黄允冶
  • 1篇吴军
  • 1篇朴颖哲
  • 1篇常颖
  • 1篇黄达
  • 1篇苗壮
  • 1篇苏海波
  • 1篇姜国银
  • 1篇沙娜
  • 1篇王清华

传媒

  • 2篇中国微侵袭神...
  • 2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医学综述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立体定向和功...
  • 1篇四川医学
  • 1篇罕少疾病杂志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咸宁学院学报...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医学信息(下...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3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以意识障碍首诊的脑静脉窦血栓9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以意识障碍首诊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对我院2002年7月-2008年7月期间收治的以意识障碍就诊或在入院6h内出现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的9例CVST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访0.5—7年,6例无明显颅内压增高和脑静脉窦血栓及相关脑血管意外,3例死亡。结论以意识障碍首诊的CVST预后差,病死率高,其特点:①中青年多见,起病急,进展快,主要表现为高颅压症候群;②多伴有颅内出血;③D-二聚体阳性率高;④多发静脉窦血栓,并可能合并深静脉血栓;⑤早诊断早治疗有利于改善预后;⑥多需要抗凝及溶栓联合治疗。
齐辉尹卫赵雷吴广源郑思阳刘胜吴军
关键词:脑静脉窦血栓形成D-二聚体CT抗凝治疗溶栓治疗
面肌诱发肌电图在评估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应用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研究面肌诱发肌电图在评估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面肌痉挛患者60例纳入研究,根据显微血管减压术后的面肌诱发肌电图检查结果分为下颌缘支-眼轮匝肌(MD-OC)反应阳性的30例患者作为阳性组和MD-OC反应阴性的30例患者作为阴性组,均应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随访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结果术后1周时和术后6个月随访过程中,两组患者治疗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2.533,15.353,P<0.05)。阳性组患者术后的躯体、心理、社会、认知功能及生活总质量评分均明显低于阴性组[(68.4±9.1)分vs(75.1±11.3)分、(59.8±7.3)分vs(65.3±9.3)分、(63.3±9.4)分vs(71.8±11.3)分、(56.3±8.9)分vs(62.8±7.7)分,P<0.05]。结论面肌诱发肌电图能够较好地评价显微血管减压术后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对于患者病情的评估具有积极临床价值。
吴广源
关键词: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31例疗效分析
2011年
面肌痉挛(HFS)是一种半侧面部不自主抽搐的病症,严重者发作时睁眼困难、口角歪斜,通常情况下仅限于一侧面部。本病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临床上治疗HFS的方法较多,但疗效欠佳。现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6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31例原发性HFS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乙状窦后入路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HFS的方法及疗效。
吴广源沙娜
关键词:原发性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疗效分析乙状窦后入路口角歪斜
经单鼻蝶入路手术在治疗脑垂体腺瘤中疗效分析
2011年
目的:探讨经单鼻蝶入路手术在治疗脑垂体腺瘤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6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46例脑垂体臁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该组患者均行经单鼻孔一蝶窦入路手术治疗,总结谊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谊组患者进行肿瘤全切除者36例,次全切除者1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死亡病例.激素水平下降至正常者33例,34例视力下降和视野缺损忠者明显恢复;经治疗全部治愈,无颅内感来、视神经损伤等.结论:经单鼻蝾入路手术治疗脑垂体瘤较为安全有效,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合并症少,怠者的生活质量高.
吴广源沙娜
关键词:手术垂体腺瘤疗效
脑室、腰池外引流的应用与管理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探讨脑室、腰池外引流管的应用与管理,总结减少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及颅内感染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收治的102例破裂动脉瘤夹闭后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处理及28例脑室出血或积血脑室外引流的放置方法及疗效。破裂动脉瘤病人中,术中留置脑室外引流51例,术后行腰池引流或腰穿9例;对脑室出血病人均行脑室外引流。术中采用聚乙烯吡咯烷酮碘进行硬膜外冲洗;在留置脑室、脑池外引流期间,引流管内压力保持10~15cm H2O。结果本组外引流放置时间2~24d,术后无颅内感染发生。仅出现分流依赖性脑积水3例,均为动脉瘤病人。结论保持10~15cm H2O的脑室、脑池外引流压力及预防颅内感染是减少分流依赖性脑积水的重要措施。
尹卫齐辉吴广源郑思阳
关键词:脑室出血引流术脑积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自体颅骨碎屑一期修复颅神经微血管减压术骨窗的临床观察
2015年
目的探讨颅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中颅骨碎屑一期修复颅骨缺损的有效性。方法我院2012年5月至2013年12月行颅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后完成随诊复查的患者共9例,均于术中取切口皮下浅筋膜修补硬脑膜后以自体颅骨碎屑一期修复骨窗。术后随访2个月至1年,平均9.54个月。术后6 h及随访期间动态复查CT测量骨窗直径、骨碎屑厚度及骨窗CT值等。结果与术后6 h CT结果相比,随访期间骨窗直径显著缩小(P<0.05),骨窗厚度显著减小(P<0.05),骨窗CT值显著减小(P<0.05),且显著小于正常骨组织CT值(P<0.05)。结论颅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中自体颅骨碎屑一期修复颅骨缺损是有效的;自体颅骨碎屑"夹心饼干"式一期修补颅骨缺损的方式效果好,可作为微血管减压术中骨窗修复的方法之一。
吴广源尹卫郑思阳齐辉
关键词:微血管减压术颅骨成形术
112例前循环动脉瘤诊治回顾
2003年
目的探讨现代技术条件下脑动脉瘤的诊断方法、治疗时机及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方法总结应用现代神经外科技术诊治112例病人117个前循环动脉瘤的过程,对不同诊断手段、治疗方法、手术时机及结果进行评价。结果本组总体手术近期良好率为83.9%,病死率为4.5%。H-H动脉瘤分级0~2级的病例手术良好率为92.2%,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3d内手术良好率为77.8%,4~14d内手术良好率为92%,14d以后手术的病例中95.3%预后良好;3级良好率总体为66.7%,其中24h内手术良好率为100%,14d后手术良好率为88.9%;4~5级24h内手术良好率为55.6%,而4级14d后手术良好率为20%。结论CT脑血管造影可作为可疑动脉瘤性SAH的首选诊断方法。对于Hunt动脉瘤分级0~2级的动脉瘤应尽早手术。临床表现为2级,但CT显示出血量较多的病例在出血后4~14d手术效果不一定好;除可在SAH后数小时内手术外,3级病人应延期至14d以后手术为好。4~5级破裂动脉瘤在数小时内手术在技术上是可行的,效果很好。
尹卫刘海生朴颖哲苗壮常颖齐辉吴广源
关键词:脑动脉瘤显微手术手术时机脑血管造影手术入路
脑内病变简易精确CT颅表定位法被引量:6
2003年
尹卫齐辉吴广源黄允冶姜国银
关键词:脑内病变CT扫描超声定位
Rathke囊肿的临床诊断及外科治疗分析(附7例报告)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分析和讨论Rathke囊肿的诊断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2000年5月至2009年6月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7例Rathke囊肿病例,均采用经鼻—蝶窦入路并术中辅助内镜手术治疗。结果 7例Rathke囊肿手术治疗过程均顺利,无并发症发生,无死亡病例,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好转。术后1~2个月患者激素水平均恢复正常。随访6月至5年无复发。结论 Rathke囊肿术前较难明确诊断,CT与MRI检查有一定特异性,但难以与其它鞍区囊性病变相鉴别。经蝶窦入路显微手术是目前Rathke囊肿的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郑思阳吴广源齐辉洪新雨尹卫
关键词:RATHKE囊肿鞍区显微手术
SPECT与CT影像融合在烟雾病血管重建术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烟雾病直接血管重建术前应用SPECT脑灌注成像与同机CT影像融合确定脑缺血灶体表位置并以此设计手术人路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成年缺血型烟雾病颞浅动脉一大脑中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将单光子发射体层摄影(SPECT)脑灌注成像与同机CT影像融合,将皮质缺血灶在体表定位,以缺血灶为中心设计手术入路。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术后临床症状的改善以及术后脑灌注改善情况。结果围手术期有1例脑高灌注综合征,其余无其他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随访1个月时症状改善优秀者4例,良好者5例,一般者为4例,差者为0;随访6—12个月时症状改善优秀者9例,良好者4例,一般者为0,差者为0。术后SPECT脑灌注成像视觉分析提示全部患者脑灌注较术前明显改善;定量分析:目标缺血灶术前术后试验前各病灶/全脑计数比值(Fb)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3±1.06)%比(4.13±2.09)%,P〈0.05],术前Fb与试验后各病灶/全脑计数比值(F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6±1.97)%比(2.13±1.06)%,P〈0.05]。术后两者差比百分率(BFCR)为(67.57±3.78)%,〉50%,提示手术疗效显著。患者术后头部CT血管成像均可见颞浅动脉向颅内供血,术后半年复查头部MRI无新增梗死灶。结论SPECT脑灌注成像与同机CT影像融合的方法用于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入路设计,有助于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手术风险。
齐辉赵雷吴广源郑思阳黄达尹卫杨红杰贾少微
关键词:脑底异常血管网病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