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华英

作品数:19 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7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2篇黑塞
  • 7篇小说
  • 4篇文学
  • 4篇赫尔曼·黑塞
  • 3篇艺术
  • 3篇荒原
  • 3篇荒原狼
  • 3篇黑塞小说
  • 3篇《荒原狼》
  • 2篇拯救
  • 2篇政治
  • 2篇诗人
  • 2篇向死而生
  • 2篇小说创作
  • 2篇悲剧
  • 1篇德国人
  • 1篇德国文学
  • 1篇德语
  • 1篇得主
  • 1篇独行

机构

  • 19篇湘潭大学
  • 2篇长沙学院

作者

  • 19篇吴华英
  • 2篇胡强
  • 2篇肖燕芳
  • 1篇李广平
  • 1篇李菊芬
  • 1篇张璐

传媒

  • 4篇外国文学动态
  • 1篇湘潭师范学院...
  • 1篇学习与探索
  • 1篇中国图书评论
  • 1篇零陵师范高等...
  • 1篇北方工业大学...
  • 1篇湖南工程学院...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湘潭大学学报...
  • 1篇当代教育理论...
  • 1篇湖南科技学院...
  • 1篇重庆科技学院...
  • 1篇湖北第二师范...

年份

  • 2篇2018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6
  • 2篇2003
  • 1篇2002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的“石榴树”在德国被引量:2
2011年
德国人对中国小说的阅读很少是从作品本身出发,而更多是从其与中国现实政治相关的角度出发,小说相对于中国文学史的真正价值和意义他们未必读懂。
吴华英胡强
关键词:中国小说德国人石榴中国文学史现实政治正价值
死亡叙述——赫尔曼·黑塞小说艺术初探
2009年
死亡是黑塞小说创作的一个基本主题。他的创作艺术成就在凸显死亡主题方面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他运用多重视角和双层结构多角度深层次地体现人物的死亡意识和必然命运,从而深化了作品主题。
吴华英
关键词:黑塞艺术表现
西方经典《荒原狼》在中国的艰难经典化
2011年
《荒原狼》自1930年始即为国人所知,但直到1986年才出现中译本,之后中国曾掀起短暂的阅读热潮,但流传不广,影响也不大。上世纪90年代,《荒原狼》在审美层面开始了步履维艰的经典化之路。进入新世纪,该书被部分读者推崇为名著和经典,但它在体现其经典化合法地位的高校教材中处境尴尬。《荒原狼》仍然处在经典建构的路上。
吴华英
关键词:黑塞《荒原狼》
跨文化交际教学法与基础德语阅读课教学被引量:7
2006年
从跨文化交际教学与阅读课的理论关系入手,探讨在基础阶段德语阅读课上实施跨文化交际教学法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进而具体研究如何在德语阅读课堂上实施跨文化交际教学法。
吴华英李菊芬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教学法
俄罗斯与“欧洲的没落”——黑塞论“俄罗斯灵魂”
2014年
1946年诺贝尔奖得主赫尔曼·黑塞把"俄罗斯灵魂"阐释为原始基督精神的体现,即爱、信仰和受苦的精神。他认为这种精神正是欧洲理性和物质文明发展到极致之后的精神故乡,是欧洲走向新生的老师。黑塞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未来人"形象身上看到原始基督精神,也看到对传统道德和旧秩序的破坏力量,它们促使旧欧洲的没落,也意味着新欧洲的诞生。黑塞出于对现代文明的反思,主要把俄罗斯文化理解为欧洲的拯救者,虽然对政治国家意义上的俄国持否定态度,但他能以宽容之心接纳它的存在。
吴华英
关键词:黑塞
向死而生
生和死是人类存在的双面雅奴斯。关注死亡是为了更好地关注生存。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造成巨大的灾难,人们迷失信仰,精神崩溃,而整个文化在坍塌,欧洲正在走向没落,人类面临生存的极大困境,死亡的威胁笼罩人的日常生活。面对这一切,...
吴华英
关键词:黑塞
拷问生存困境——对黑塞小说的一种整体解读被引量:1
2010年
从早期小说《在轮下》开始,黑塞在其绝大部分小说创作中都致力于对艺术家及普通小人物的生存状态进行刻画,描写他们的生存困境,以及他们想从困境中逃脱的抗争,但是他的人物都只能以死亡为结局,只有在死亡中才能解决冲突。
吴华英肖燕芳
关键词:黑塞抗争
认同危机与“失败的爱情”——以黑塞小说为例
2018年
认同危机是青少年心理成长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阶段。青春期少年在追逐亲密关系的过程中,如果爱情失败,则会引起认同的危机。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的小说中的爱情多为"失败的爱情",以往的研究对这个现象有所忽略。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失败的爱情"对于主人公的发展和命运走向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他寻找自我、实现自我认同的手段之一,同时也展示了现代性社会的一个重要命题:理性对感性的戕害。
吴华英张璐
关键词:赫尔曼·黑塞成长小说
个体的政治——论赫尔曼·黑塞的个人主义
2015年
赫尔曼·黑塞常被看作是一个只写个体内心、无关外在时事风云的作家,他也多次自称"非关政治"。但他从一战早期开始撰文维护德国的个人主义传统,到之后不满个人主义的缺失而反复呼吁德国青年要坚持个性独立、反对外在权威,都是其政治意识的推动和强烈现实关怀的体现。黑塞认为,社会的成熟首先需要个体的成熟,现实政治愚蠢堕落,需要具有独立人格的新型个体来推动新的文化形成,所以他要着力于建构有个人主义人格的新型德国青年。因此,对于个人主义者——赫尔曼·黑塞来说,政治是"个体的",而非政党或某种"主义"的。
吴华英
关键词:赫尔曼·黑塞个人主义德国文学
洞烛幽暗历史的文学独行者——2010年毕希纳奖得主赖因哈德·伊尔格简评
2010年
2010年7月9日,现居柏林的前东德作家、五十七岁的赖因哈德·伊尔格(Reinhard Jirgl,1953-)获德国毕希纳大奖。德国语言文学院评委声明称,赖因哈德的小说“叙述了破裂和灾难、战争和驱逐,叙述了分裂时期和统一的艰难。他从日常经历的各种视角重现历史变革,
吴华英
关键词:历史变革毕希纳奖行者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