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辉 作品数:11 被引量:57 H指数:4 供职机构: 广州市天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 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 广州市天河区科技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轻工技术与工程 更多>>
广州市天河区1985—2009年甲乙丙类传染病流行概况分析 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分析本辖区25年来甲乙丙类传染病发生及流行趋势,探讨其演变规律,为制订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本辖区1985—2009年间各类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5年来共报告法定传染病31种60 762例,其中甲类1种97例,乙类22种39 187例,丙类8种21 479例。25年间有9年出现甲类传染病报告,其中1998年发病率最高(13.52/10万)。乙类传染病1985—2003年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从2004年开始又逐年上升,甚至超过1985年的水平,发病率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波动区间(99.41/10万~649.09/10万)。丙类传染病发病率高峰出现在2005年,在此之前呈低水平流行趋势,以后逐年回落,但回落幅度不明显。25年间各类传染病构成比主要以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为主,近年来新发传染病和性传播疾病又有逐年增长的趋势。虫媒和自然疫源性疾病波动较小。此外,每年前5位的传染病病种排序中25年间共有16种传染病出现过,其中病毒性肝炎出现过23次,13年来排第1位,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每年的排序最靠前。结论由于本辖区人口构成比较复杂,流动人口较多且流动频繁,规范性预防接种难以实现。加上经常有输入性传染病病例的发生,导致传染病防控难度加大,需要政府加大对传染病防控机构人力和财力的投入。 向辉 刘钢 张宏关键词:甲乙丙类传染病 发病率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015年 近年来由致病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正日益危害人类健康,为此国内外研究出多种快速检测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新方法。本文简要综述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培养基增菌技术、理化检测技术、免疫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磁性荧光纳米颗粒—磁分离与荧光免疫层析法结合等,简要评价这些技术的优缺点,并对今后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方法进行展望。 向辉关键词:食品安全 食物中毒 免疫学技术 分子生物学 用双功能磁性纳米标记技术检测产热稳定直接溶血素副溶血性弧菌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通过抗体与磁性荧光纳米颗粒标记的免疫层析技术,建立一种快速检测产热稳定直接溶血素(TDH)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方法。方法构建副溶血性弧菌TDH基因片段,将p ET-28a-TDH重组质粒载体转化大肠杆菌表达并制备克隆抗体。抗体与磁性荧光纳米颗粒偶联后,制成免疫层析检测试纸条。将混有不同浓度标准菌株样品与荧光纳米颗粒-单抗偶联物和试纸条共同反应5 min,紫外光下肉眼观察结果。并进行了实验的敏感性、特异性、重复性测试及样品模拟实验。结果转化的重组质粒载体在E.coli BL21(DE3)可稳定高效地表达目的蛋白。并实现了单克隆抗体与磁性荧光颗粒很好的偶联,所得偶联物与阳性菌株反应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阴性对照菌株无反应。结论实验成功制备了与副溶血性弧菌TDH毒力基因表达产物相结合的磁性荧光纳米颗粒复合物。检测过程操作简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和检测时间短等特点。 向辉 朱海 孙世宏 李颖 王西丽 张汉斌关键词:副溶血性弧菌 免疫层析 公共娱乐场所从业人员艾滋病监测与健康教育策略 被引量:3 2006年 向辉 麦世樑关键词:娱乐场所从业人员 艾滋病 行为干预 健康教育 县区级疾控中心实验室通过国家认可评审的启示 2009年 实验室认可是指权威机构对实验室有能力进行指定类型的校准和检测所做的一种正式承认。从60年代到近年,许多国家也相继开展了实验室认可活动。在1977年,国际上就成立了国际实验室认可论坛,并于1996年转变为一个实体,即“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该组织向所有国家开放,负责各国的实验室认可工作。 张汉斌 刘钢 向辉关键词:实验室认可工作 县区级 疾控 广州天河区2001-2010年传染病流行概况分析 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10年来传染病发生趋势,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本辖区2001-2010年间各类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0年来共报告法定传染病31种93 566例,其中甲类1种7例,乙类22种49289例,丙类8种44 270例。10年间传染病构成比主要以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为主。虫媒和自然疫源性疾病构成比波动较小。结论由于本辖区人口构成比较复杂,流动人口较多,规范性预防接种难以实现,经常有输入性传染病病例的发生,导致传染病防控难度加大。需要政府加大对传染病防控机构人力和财力的投入。 向辉关键词:传染病 发病率 5种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毒力基因重组质粒的构建、克隆表达与表达产物的研究 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构建大肠杆菌O157∶H7、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5种主要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毒力基因重组质粒载体并鉴定其表达产物,为探讨高通量磁性荧光纳米颗粒标记相应的抗体技术快速检测带毒力基因的致病微生物的可行性奠定基础。方法分别从5种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毒力岛中选择特异性的毒力基因进行引物设计,分别提取5种目的细菌DNA片段,经PCR扩增、电泳回收目的基因片段,将目的基因片段与原核表达载体pET-23a、pET-28a、pET-32a构建各自的重组质粒,将重组质粒转化入大肠杆菌DH5α内并提取质粒载体,构建后的重组质粒进行酶切和测序鉴定,再转化入表达宿主E·coliBL21(DE3)。在0.1 mmol/L的IPTG诱导下,目的质粒载体在E·coliBL21(DE3)株中表达,SDS-PAGE电泳检测表达蛋白。结果实验成功构建大肠杆菌O157∶H7、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等细菌的毒力基因重组质粒载体pET-23a-eaeA、pET-28a-tdh、pET-28a-enterotoxin B、pET-32a-invA和pET-28a-ipaH,并克隆出969 bp的eaeA基因片段、567 bp的tdh基因片段、798 bp的enterotoxin B基因片段、1 041 bp的invA基因片段和771 bp的ipaH基因片段。重组质粒载体经酶切和测序与目标基因序列一致。在E·coliBL21(DE3)株中有质粒表达蛋白37.5 kDa(eaeA)、26 kDa(tdh)、34.5 kDa(enterotoxin B)、41 kDa(invA)、32 kDa(ipaH)。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5种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毒力基因重组质粒并在原核细胞中高效表达,为下一步获得相应的毒力基因抗体及快速诊断试剂的研制应用奠定了基础。 向辉 朱海 刘钢 孙世宏 李颖 张汉斌 柳勤 王西丽关键词:克隆 原核细胞 1996~2005年食品和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健康体检结果分析 被引量:20 2007年 目的了解乙肝病毒性肝炎(HBV)、肠道沙门氏菌、肺部疾病、皮肤病以及其它有碍从事本行业的疾病在本辖区食品和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中的感染情况及其分布,以便为此类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本辖区范围内食品和公共场所从业人员,按照《食品卫生法》和《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的要求进行有关传染病以及相关疾病健康检查,然后动态分析各类疾病的感染情况。结果1996年~2005年食品和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对病毒性乙型肝炎、沙门氏菌、肺部疾病、心功能异常、各种皮肤病以及其它等有碍从事食品工作的疾病进行统计,10年6类疾病的平均检出率分别为6.81%、0.30%、0.03%、0.06%、0.01%和0.05%,其中病毒性乙型肝炎和沙门氏菌是本辖区两类从业人员主要感染的病种。结论本辖区食品和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乙型病毒性肝炎和沙门氏菌的检出率较高,其它型别的病毒性肝炎和志贺氏菌检出率偏低。建议今后应加强对其它型别病毒性肝炎和肠道志贺氏菌的检测。 向辉 林向阳 麦世樑 谢春霖 潘顺金 蔡卫红关键词:食品和公共场所从业人员 健康体检 传染病 磁性荧光纳米颗粒标记免疫层析技术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热稳定直接溶血素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通过抗体与标记的磁性荧光纳米颗粒相结合的免疫层析技术,建立一种快速检测产热稳定直接溶血素(TDH)副溶血性弧菌的方法。方法构建产TDH副溶血性弧菌基因片段并进行扩增,扩增产物与质粒载体(p ET-28a)连接,并在大肠埃希菌中表达,制备抗体。抗体与标记的磁性荧光纳米颗粒偶联后,制成免疫层析检测试纸条。将混有不同浓度标准菌株样品和阴性对照样品分别与荧光纳米颗粒-单抗偶联物和试纸条共同反应5min,紫外光下肉眼观察结果。对试验的敏感性、特异性、重复性进行测试并进行样品模拟试验。结果重组质粒载体在大肠埃希菌BL21(DE3)可稳定高效地表达分子量为26 k D的可溶形式的目的蛋白,并实现了单克隆抗体与磁性荧光颗粒很好的偶联,所得偶联物与最低浓度10 CFU/ml阳性菌株反应,阴性对照菌株无反应。结论试验制备的产TDH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表达产物与磁性荧光纳米颗粒有机结合,检测操作过程简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和检测时间短等特点。 向辉 朱海 孙世宏 李颖 王西丽 张汉斌 柳勤关键词:副溶血性弧菌 免疫层析 实验室国家认可、计量认证通过后检测能力维持的探讨 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探讨检测机构通过实验室国家认可(简称认可)、计量认证(简称认证)后,体系如何持续优化,检测能力如何维持和不断提升。方法比较和分析不同类型实验室的管理模式,体系的不断优化和检测能力维持的不同做法,尤其是回顾本单位在通过认可、认证后,体系运行的整个过程。结果领导重视,实验室的管理者工作得力,所建立起来的体系运行时间越长,体系的维持和优化就做得越好。善于利用体系的内部审核(简称内审)、管理评审这一完善体系运行的有利机会,体系运行的效果才能得到保证。通过认可、认证每一检验检测项目必要的检验工作量是维持实验室检测能力的基础。结论体系运行监督管理部门人员工作责任心、工作态度和能力是检测能力得以维持的基础。全员的宣贯、员工对体系要素的理解和自觉遵守程度是体系得以维持和优化的必备条件。 向辉关键词:实验室国家认可 工作责任心 管理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