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卢伟

作品数:27 被引量:54H指数:5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卫生厅科技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 3篇文化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5篇白血
  • 15篇白血病
  • 8篇细胞
  • 8篇急性
  • 6篇杂合性
  • 6篇基因
  • 6篇病人
  • 5篇血液
  • 5篇杂合性缺失
  • 5篇酶链反应
  • 5篇聚合酶
  • 5篇聚合酶链反应
  • 5篇合酶
  • 5篇白血病病人
  • 4篇髓样
  • 4篇染色
  • 4篇淋巴
  • 4篇急性白血
  • 4篇急性白血病
  • 3篇血浆

机构

  • 27篇青岛大学
  • 5篇青岛大学医学...
  • 2篇滨州医学院
  • 1篇青岛科技大学
  • 1篇青岛市市立医...
  • 1篇浙江中医药大...
  • 1篇青岛市妇女儿...

作者

  • 27篇卢伟
  • 13篇管洪在
  • 8篇谭齐贤
  • 8篇吴春梅
  • 7篇乔宏
  • 3篇赵新东
  • 3篇杨颉
  • 2篇闫慧
  • 2篇李辉
  • 2篇焦飞
  • 2篇郭小芳
  • 1篇刘建刚
  • 1篇罗兵
  • 1篇沈玉雷
  • 1篇沈玉雪
  • 1篇邵吉德
  • 1篇邵长峰
  • 1篇闫凤英
  • 1篇陈建治
  • 1篇杨忠思

传媒

  • 11篇青岛大学医学...
  • 3篇山东医药
  • 2篇齐鲁医学杂志
  • 2篇医学检验教育
  • 1篇上海口腔医学
  • 1篇中国实验诊断...
  • 1篇白血病.淋巴...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上海医学检验...
  • 1篇中国小儿血液...

年份

  • 2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2
  • 2篇2008
  • 2篇2007
  • 5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2
  • 1篇2001
  • 2篇2000
  • 1篇1997
  • 1篇1996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慢性白血病微卫星不稳定性和杂合性缺失的研究
2001年
应用 PCR扩增技术检测 17例慢性白血病患者不同染色体上 8个微卫星位点的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和杂合性缺失 (L OH) ,同时检测 11例健康志愿者的 MSI和 L OH,以作对照。结果发现 ,健康对照组所选微卫星位点均未发生 MSI或 L OH;9例处于慢性白血病加速期的人中有 7例发生至少一个位点的 MSI,8例慢性期患者中仅 1例发生一个位点的 MSI,慢性白血病加速期的 MSI发生率明显高于其慢性期 (P<0 .0 5 >,提示微卫星的遗传不稳定性可能与慢性白血病的病情进展有关。 17例慢性白血病中只有 1例在急变后出现 L OH,提示所选位点的 L
吴春梅管洪在卢伟
关键词:微卫星不稳定性杂合性缺失慢性白血病PCR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蛋白C抗原及D-二聚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治疗前后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蛋白C(PC)抗原、D-二聚体(D-D)含量变化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检测(ELISA)方法检测22例AL患者治疗前后血浆TM,PC抗原,D-D含量的变化。结果AL患者化疗前血浆TM,D-D升高,PC抗原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缓解后,血浆TM,PC抗原均恢复至正常水平,血浆D-D含量比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1),但仍高于正常水平(P<0.01)。结论AL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凝血及纤溶系统的激活,并随病情的好转而逐渐改善。
乔宏卢伟管洪在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血栓调节蛋白蛋白CD-二聚体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检测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例慢性期和10例急性转化期(加速期或急变期)的CML病例,以良性血液病病人和正常人作对照,采用改良TRAP-银染法及亚利恩凝胶成像系统分析检测其骨髓标本内的端粒酶活性水平并随访。结果良性血液病端粒酶阴性或低水平表达;CML慢性期端粒酶活性中等增高(F=36.38,q=5.84,P<0.01),阳性率达35%(7/20);急性转化期时端粒酶活性较慢性期显著升高(q=12.06,P<0.01),阳性率达80%(8/10)。端粒酶活性水平与CML预后相关,活性高者往往预后较差。结论端粒酶活性与CML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以作为CML诊断、病程监测及预后判断的一个有用的生物学指标。
郭小芳乔宏卢伟
关键词:端粒酶
网织血小板检测方法的改良及临床应用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改良网织血小板(RP)检测方法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噻唑橙(TO)作为RNA的荧光染料,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和48例各种血小板减少症外周血中含有RNA的RP百分数及RP绝对值,后者包括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AA)及初治急性白血病病人。结果ITP病人RP百分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F=65.29,q=10.26,P<0.01),而RP绝对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F=85.07,q=19.59,P<0.01);AA病人RP百分数及绝对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q=3.47、16.41,P<0.05、0.01);AL组病人RP百分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q=0.51,P>0.05),但其RP绝对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q=15.46,P<0.01)。结论改良了传统的网织血小板检测方法并建立了简便、稳定的检测手段,为临床各类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曹永献吴春梅卢伟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网织血小板流式细胞术
端粒酶活性检测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意义
2006年
目的研究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端粒酶活性表达情况,探讨端粒酶活性检测对AML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不同亚型AML病人74例,以良性血液病和骨髓形态学正常的非血液病病人作对照,采用改良TRAP-银染法及亚利恩凝胶成像系统分析检测其骨髓标本内的端粒酶活性水平并随访。结果良性血液病病人端粒酶阴性或低水平表达;AML初诊时端粒酶活性显著升高(F=36.76,q=14.65,P<0.01),完全缓解后活性下降(q=10.75,P<0.01),复发时端粒酶活性又升高(q=7.61,P<0.01)。同时端粒酶活性与预后相关,活性高者往往预后较差。结论端粒酶活性与AML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AML恶性克隆增殖的分子标志。
乔宏郭小芳卢伟
关键词:端粒酶白血病聚合酶链反应
恶性血液病患者降钙素基因高度甲基化检测的临床意义
2000年
管洪在乔宏卢伟谭齐贤
关键词:恶性血液病降钙素基因高度甲基化PCR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微卫星不稳定性的检测及其意义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 探讨不同位点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和杂合性缺失(LOH)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各期的关系。方法 应用多重PCR技术检测CML病人不同时期8、9、17号染色体上5个微卫星位点的MSI和LOH。结果 在D8S555位点,CML加速、急变期(AP+BC)病人的MSI发生率明显高于慢性期(CP)病人,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9);8号染色体上D8S555、D8S559位点MSI发生率明显高于9、17号染色体上D9S67、TP53A1/A2、AFMal27xg9位点,AFMa127xg9位点LOH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4个位点,差异有显著性(x^2=1.858~9.946,P〈0.05、0.01)。结论 微卫星遗传不稳定性是CML发生和转化过程中的常见事件;不同位点微卫星不稳定性在CML病情演变中所起作用不同;AFMa127xg9位点附近可能存在与CML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新抑癌基因。
吴春梅卢伟王忠英
关键词:染色体不稳定性杂合性缺失微卫星重复
微卫星标志在检测白血病抑癌基因缺失中的应用
2002年
目的 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寻找与白血病发生相关的候选抑癌基因。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扩增方法检测 2 8例白血病患者 11号染色体短臂四个微卫星位点的杂合性缺失频率。结果  1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 ,8例 (44 .4 % )在 11号染色体短臂上出现了至少 1个位点的杂合性缺失 (LOH) ;10例慢性白血病患者中未检出所选位点的LOH。其中位点D11S1334(位于 11p15 .4 p15 .2 )的LOH率为 2 7.8% (5 / 18) ,位点D11S1331(位于 11p15 .4 p 15 .1)的LOH率为 2 2 .2 % (4/ 18)。位点D11S92 2 (位于 11p15 .5 )LOH率为 2 2 .2 % (4/ 18) ,且有 75 % (3/ 4 )的患者同时存在该位点与其它位点的改变。结论 在 11p15 .2 p 15 .
吴春梅卢伟谭齐贤
关键词:微卫星标志杂合性缺失抑癌基因白血病
降钙素基因高度甲基化与恶性血液病预后关系被引量:3
2000年
1目的 探讨降钙素 (CT)基因高度甲基化与恶性血液病预后的关系。 2方法 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 ,观察了 46例 CT基因高度甲基化阳性的恶性血液病病人完全缓解 (CR)后 CT基因的动态变化。 3结果  CT基因高度甲基化为阳性的 46例恶性血液病病人 ,CR后 30 d,有 32例病人仍为阳性 ,其余 14例转阴 ;CR后6 0 d,32例阳性病人中又有 5例转为阴性 ,而 14例阴性病人有 1例又转为阳性。随访发现 2 8例 CT基因高度甲基化阳性的病人有 19例在 CR后 6 0 d~ 1年内复发 ,复发率为 6 7.86 % ;18例阴性病人仅有 6例在同期内复发 ,复发率为 33.33% ,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 (χ2 =15 .84,P<0 .0 0 1)。 4结论  CT基因高度甲基化与恶性血液病病人的预后密切相关 ,且可作为预测疾病复发、指导临床治疗的可靠指标之一。
管洪在乔宏邵吉德卢伟
关键词:降钙素基因甲基化预后恶性血液病
急性白血病病人白血病细胞Survivin基因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8
2007年
目的观察Survivin基因在急性白血病(AL)病人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预后关系。方法应用RT-PCR方法检测62例不同时期AL病人白血病细胞Survivin mRNA的表达情况,以1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62例AL病人白血病细胞Survivin mRNA阳性表达率为72.58%。ALL细胞Survivin mRNA阳性表达率(76.5%)与ANLL细胞(71.1%)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二者均高于正常对照组(χ2=6.01、7.02,P<0.05)。初治和复发AL病人白血病细胞Survivin mR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8.95%、85.71%,明显高于对照组(2χ=12.77、9.77,P<0.05)。白血病细胞Survivin mRNA表达阴性者接受1个疗程化疗后骨髓缓解率(BMR)为77.78%,明显高于阳性表达者的31.03%(2χ=4.39,P<0.05)。结论Survivin基因表达在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或)抗凋亡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能是导致AL细胞对化疗药物不敏感的原因之一,Survivin基因可作为靶向白血病治疗的一个潜在靶点。
刘建刚管洪在卢伟
关键词:SURVIVIN基因白血病聚合酶链反应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