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卞建华

作品数:47 被引量:312H指数:8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外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9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4篇语言文字
  • 7篇文学
  • 3篇文化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0篇翻译
  • 7篇英译
  • 6篇文化
  • 6篇教学
  • 5篇目的论
  • 5篇翻译目的
  • 4篇功能主义
  • 4篇翻译策略
  • 4篇翻译目的论
  • 3篇译文
  • 3篇译者
  • 3篇译者主体
  • 3篇译者主体性
  • 3篇英语
  • 3篇课程
  • 3篇回译
  • 3篇功能主义翻译
  • 3篇功能主义翻译...
  • 2篇译本
  • 2篇英译本

机构

  • 30篇青岛大学
  • 12篇南开大学
  • 5篇德州学院
  • 3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鞍山师范学院
  • 1篇北京石油化工...
  • 1篇廊坊师范学院
  • 1篇斯坦福大学
  • 1篇扬州市公道中...

作者

  • 44篇卞建华
  • 2篇刘士聪
  • 2篇栾雪梅
  • 1篇王静
  • 1篇任东升
  • 1篇崔永禄
  • 1篇刘俐
  • 1篇艾朗诺
  • 1篇何亚琴
  • 1篇孙相飞
  • 1篇赵威
  • 1篇张欣
  • 1篇姜静
  • 1篇蒋乐
  • 1篇刘士聪
  • 1篇张欣
  • 1篇李娇
  • 1篇张静雅

传媒

  • 6篇中国翻译
  • 4篇郑州航空工业...
  • 3篇德州学院学报
  • 3篇山西农业大学...
  • 2篇东方论坛(青...
  • 2篇天津外国语大...
  • 2篇翻译论坛
  • 1篇中国科技翻译
  • 1篇外语与外语教...
  • 1篇外语教学
  • 1篇鞍山师范学院...
  • 1篇山东外语教学
  • 1篇江苏外语教学...
  • 1篇解放军外国语...
  • 1篇北京第二外国...
  • 1篇中州大学学报
  • 1篇晋中师范高等...
  • 1篇南京工程学院...
  • 1篇上海翻译
  • 1篇兴义民族师范...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4篇2006
  • 4篇2005
  • 4篇2004
  • 1篇2002
  • 1篇2000
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弟子规》汉英翻译策略比较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儒家经典《弟子规》原文形式简洁、规整,词句对称、平行。针对这种文本,依据关联理论和趋同原则,译者在理解原文过程中需透过表层意义探究其深层意义;在译文表达过程中不仅要精心选词、搭配、增补信息,更要注重词句结构的平衡、对称,以更好地再现原文语言风格和语言形式。
何亚琴卞建华
关键词:《弟子规》英译翻译策略
文学翻译批评中运用文学接受理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被引量:33
2005年
本文旨在通过对<苔丝>三个中译本中人物描绘的译例进行个案分析,探讨将文学接受理论运用于文学翻译批评的合理性与局限性.认为:文学接受理论为翻译批评提供了一个更为开放的视角,值得重视和借鉴.然而,如果全盘接受文学接受理论的观点,把文学翻译仅仅看作一种译者主体行为,势必会导致唯心主义而陷入理论的谬误,最终使文学翻译批评丧失应有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导向性.
卞建华
关键词:翻译批评
译底与译心——从《朱门》行香子词的回译看中国经典的回归
2020年
回译就是以"译面"为线索寻找和确定"译底"的过程。但在翻译实践中常常出现同一个"译面"对应多个"译心"的情况。本文以林语堂英文小说The Vermilion Gate(《朱门》)中行香子词的回译为切入点,剖析现有汉译本出现不同"译心"的原因,提出中国经典文本的回译应充分利用语境,从上下文获得线索,同时根据译面中出现的关键词语和信息,仔细查找文献,直达"译底",实现经典文献的回归。
栾雪梅卞建华
关键词:《金瓶梅词话》
历史语境中的译者身份之辨被引量:1
2021年
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是连接文本、读者乃至源语言语境、目的语语境的关键因素。历史语境中的译者身份经历了一个由低到高,由被忽视到被认可的过程,这不仅反映了不同时期对翻译的认知差异,更是我们进一步研究译者主体性的基础。
卞建华石灿
关键词:译者身份译者主体性翻译史
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MTI课程案例教学初探
本文在分析当前MTI 培养现状,对其培养目标进行解读的基础上,针对"专业学位只需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无需开设理论课程"这一观点,指出,虽然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关注实践能力培养,但同样不能忽视学生基本理论素养和思辨能力提升,...
卞建华
林语堂英文创作中的翻译现象被引量:19
2014年
林语堂谙熟中美两种文化,擅长中英文写作,而其英文"原创"作品中充满"翻译"的痕迹。本文从林语堂的双重文化身份及其对话意识入手,以The Importance of Living(《生活的艺术》)为例,分析其"主题译介"意图、"文本裹挟"策略和"亦译亦写"风格。本文认为,林语堂英文作品中的翻译现象是其"中国心"的文化标注和英文诠释,是一种趋同存异原则下的文化外包装策略,具有跨文化交流效应和文学互文作用。
任东升卞建华
关键词:英文写作
横看成岭侧成峰——从《渭川田家》三种英译文谈起
2005年
作者通过对<渭川田家>三种英译文的比较赏析,对唐诗翻译中译者主体性以及散体、韵体译诗问题作出思考,认为诗歌翻译是选择的艺术,而选择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受到译者的主体性的影响;散体译诗和韵体译诗并不是非此即彼、互不相容的翻译方法;评价译诗成功与否的标准在于译者是否从整体上把握住了原诗的命脉,在措辞和句式上进行精心选择,并创作出了具有独立内在生命的译作.
卞建华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
“译”即“易”——林语堂“入西述中”策略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从“翻译”“对西讲中”和“入西述中”等概念出发,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了林语堂“入西述中”过程中采取的导语整合、互文类比、阐释注释、萃取拓展和亦译亦写型策略。结果发现,林语堂具有多维身份,他不仅是中西文化大使,而且是语言学家、文学家、翻译家和编辑,因而其文化观、语言观、文学观和翻译观四位一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其“入西述中”策略是其文化观、翻译观和文化译介目的在实践层面的体现。
卞建华石灿
关键词:中国文化走出去
自译中的变译——以《小评论:林语堂双语文集》为个案被引量:1
2017年
林语堂在自译中,未拘泥于原文结构和行文模式,而是针对原文与译文不同的预期读者,采用变译方法,用目的语对原文进行二次阐述。从林语堂的自译效果看,"忠实性"与"创造性"可以并行不悖,忠实是再创造的基础,再创造是忠实的表现手段。
卞建华张欣
关键词:自译变译忠实
对林语堂“文化变译”的再思考被引量:45
2005年
以目的论为核心的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不再把翻译看作一个静态的语言学现象 ,而是看作一种目的性跨文化交际行为。翻译研究因而从对译作与原作等值的关注转向对译作发起人、译者和目标语接受者等对译作影响的关注 ,为我们重新思考、评价林语堂的“文化变译”
卞建华
关键词:功能派翻译理论翻译目的跨文化交际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