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鹿鸣

作品数:18 被引量:23H指数:3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6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中庸
  • 3篇哲学
  • 3篇佛教
  • 3篇《中庸》
  • 2篇易传
  • 2篇中国哲学
  • 2篇宋明理学
  • 2篇仁学
  • 2篇禅法
  • 2篇文本
  • 2篇理学
  • 2篇孔子
  • 2篇《易传》
  • 1篇大象
  • 1篇道德真经
  • 1篇心性
  • 1篇心性论
  • 1篇玄宗
  • 1篇学校思想政治...
  • 1篇言论

机构

  • 17篇南京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淮阴工学院
  • 1篇山西大学

作者

  • 17篇刘鹿鸣
  • 1篇仲昭慧
  • 1篇刘聪
  • 1篇圣凯
  • 1篇刘美玲
  • 1篇刘美玲

传媒

  • 2篇周易研究
  • 2篇安徽大学学报...
  • 2篇佛学研究
  • 1篇中国宗教
  • 1篇河北学刊
  • 1篇孔子研究
  • 1篇五台山研究
  • 1篇宗教学研究
  • 1篇船山学刊
  • 1篇黑龙江高教研...
  • 1篇扬州大学学报...
  • 1篇周易文化研究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4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四书》《易传》的原始儒学仁学思想研究
儒学之核心在仁,然究竟什么是仁,仁之内涵为何,却一直以来仁者见仁,众说纷呈,莫见其全。如何对孔子仁学给出一个全面系统的解释依然是一个有挑战性和有吸引力的问题。本文基于原始儒学经典文本《四书》、《易传》分析的基础上,探索性...
刘鹿鸣
关键词:中国哲学《四书》《易传》
中国哲学研究方法刍议
2007年
自"中国哲学"创建以来,方法论的探讨就是该学科研究中的永恒话题。建构中国哲学自己的方法论必须容纳历史文本研究法、内史与外史结合法、学科交叉研究法、"非同质化"研究法、"返本开新"研究法等五个方面。
刘鹿鸣刘聪
关键词:中国哲学方法论
基于《杂阿含经》的原始佛教思想简论
《阿含经》被认为是佛教最早的文献记录,为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所公认的“根本佛法”,是反映佛陀在世时说法面貌的根本经典。近代研究认为《杂阿含经》是四阿含经中最早出现的。本论文基于汉译《杂阿含经》讨论了有关原始佛教思想的十二个...
刘鹿鸣
关键词:《杂阿含经》
大数据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治理探论——以网络生态空间治理为视角被引量:8
2019年
学校网络生态空间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数据"4V"特征要求学校网络生态空间建设必须改变传统治理思维。提升网络生态空间治理绩效,学校不仅需要寻求二者之间的契合点,还要从治理方式、教育内容、过程评价、传播路径上找准角色定位。推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治理的路径在于牢牢把控学校网络生态空间话语权,健全学校网络生态空间大数据运行机制,构建学校网络生态空间治理的大数据保障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生态空间。
仲昭慧刘鹿鸣
关键词:思维变革评价维度角色定位实践进路
澄观与李通玄《华严经》注疏风格略议被引量:2
2021年
澄观《华严经疏钞》和李通玄《新华严经论》,是研习《华严经》最为通行的注疏。《疏钞》与《新论》对于《华严经》释义,在诸多方面颇为不同,如处会、科分、判教、宗趣、圆义、观行、以及引易象释经等。对比分析可见,澄观《疏钞》的释义宏大深刻,教之意味浓厚;而李通玄《新论》的释义则简明玄妙,观之旨趣显然。澄观《疏钞》征引经论遍及佛教各宗各派以及儒道学说,更多体现融会诸家的教理解说特点,颇具印度大乘的思辩式、概念逻辑推理式的论述风格,是印度佛学与中国文化思维方式相结合的一种解释风格。而李通玄《新论》多以《周易》象理式表法喻意观行义理,来解释经中成佛始终因果深义,颇具观行次第抉择特点,其注疏完全是象理式、体悟式的,偏向于中国文化的象理释义,重视象征意义的发挥,更接近禅宗的思维方式。
刘鹿鸣刘美玲
关键词:澄观李通玄华严经
《易传》心性论抉隐
2008年
在目前学界关于简、帛《易》出土文献研究基础上,本文讨论《易传》心性论思想,认为《易传》总体性质是仁德已尽之后的智德,思想实质合于孔子之道,以尽性至命的穷神知化为思想核心。《易传》心性论比较隐微,经常与本体论结合在一起论述,不主要从人性生成的角度论心性,更主要是以"神"概念表达心体觉性,其思想实质是基于心性之体同于大化之体的本体阖辟论,而不是生成论。《易传》以"寂感之体—神—几"模式表述心与意识的结构,"圆而神"与"方以智"在一定意义上可视为心的两种认知方式。《易传》心性论的重点在圣智觉性,于本体与现象之际抉择人之心性作为天地之中,又以圣智觉性作为心性之中,由此阐发"穷神知化,由通礼乐"的内外一贯之道,这是《易传》心性论思想的根本特征。又对《中庸》与《易传》作了许多义理比较。
刘鹿鸣
关键词:易传中庸心性人性
《中庸》仁学四境论——基于《中庸》文本解读的孔子仁学体系新诠释被引量:4
2010年
孔子仁学即是儒学成德之教,其为学次第及境界内容以《中庸》论述最为完备,《中庸》可作为儒学成德之教的摄义,及诠释孔子仁学体系的恰当文本。抉择《中庸》宗要为"性道不二",以"性"、"道"两个概念展开阐释道之共相的体性义和道之殊相的差别事理义。《中庸》文本结构编排蕴含着孔子仁学的为学境界次第,可概括为"仁学四境"——性理境、仁爱境、智用境和不测境。性理境是成德之教的哲学基础;仁爱境是尽性成己的仁德之道;智用境是在礼义事理中开大成物的智德之道;不测境是诚通大化的中道圆融境界。《中庸》文本之谨严,义理之缜密,足以代表孔子仁学体系之纲领文献。
刘鹿鸣
关键词:孔子
“慈宗”构建与近代弥勒信仰复兴中的理论抉择——太虚法师一段鲜为人知的佛教新宗派构建活动被引量:2
2011年
近代佛教复兴运动中,太虚法师有过一段鲜为人知的复兴弥勒净土信仰而构建佛教新宗派——"慈宗"的历史,尽管昙花一现,却对揭示太虚的佛教思想变化有特别价值。太虚"慈宗"构建活动主要有两次:一是1922年创办武昌佛学院时期,着意创设一个综合唯识宗和弥勒信仰的佛教新宗派,试图以宗派的形式复兴弥勒净土信仰。二是从1932年住持雪窦寺时期,把慈宗阐释为一个融贯全部佛法、以总持义面目出现的佛教发展新方向,并发展出建设人间净土的新弥勒信仰思想,超越了以往只注重往生的净土思想,是对第一次构建活动的转向和超越,消解和升华了此前的宗派意识。此后,太虚的弥勒信仰思想逐步与人生佛教思想合流,基于弥勒信仰而建设人间净土成为太虚"人生佛教"思想中融会"人间性"与"超越性"的结合点。
刘鹿鸣
关键词:太虚净土人生佛教人间佛教
《通书》文本的历史真相
2011年
对于许多儒家经典文本来说,需要在一个恰当的整体性解释体系中,其文本结构的深层义理才能够得以揭示。《通书》、《中庸》就是这样的经典文本。《通书》与《中庸》在编排次序、义理逻辑结构上存在着严密的对应关系,可以认为《通书》文本完全是依照《中庸》而作。宋儒及后世学者通常认为,《通书》是为了解释《太极图说》或《易传》的思想而作,这种观点并没有完全揭示出周敦颐作《通书》的本意。《通书》在义理上兼有《易》和《中庸》的思想,而文本上的直接依据则是《中庸》,不仅是为了诠释《易》之性理大义,也是为了诠释《中庸》的成德之道,即通过严谨的文本结构隐含地表达儒家成德之道的为学境界次第,再现《中庸》的内在义理。周敦颐首先依据"太极图"发明儒家的性道微言大义,贯通《易》及《中庸》义理,作《太极图说》以诠释《中庸》首章"天命之性",重新建立儒学的本体论及生成论基础;进而作《通书》,以严谨的文本结构诠释《中庸》全部文本,重新建立儒家的成德之教。
刘鹿鸣
关键词:《通书》《中庸》《太极图说》周敦颐宋明理学
公案禅时代的大慧宗杲禅法革新被引量:1
2012年
以参究某个公案而悟道的禅法称之为"公案禅"。大慧宗杲及其同时代的著名禅师,除了曹洞宗重视以静坐观照入道之外,大部分临济宗、云门宗的禅师都是以公案禅而开悟的。因此可以说,在禅宗禅法发展历史上,继"祖师禅"(六祖以下至五宗分灯之前)、"分灯禅"(五宗分派时期的各宗禅法)之后,存在一个"公案禅"时代。杨岐方会、黄龙慧南时期,他们对于颇有些复杂的五家纲宗不予理会,重视直接通过公案启发学人,指授心性,当时流行的禅法多以参究公案为中心,"公案禅"的特点十分明显。因此,自分灯禅后期(约北宋中期),又兴起了一个"公案禅"时代。与公案禅之流行对应的是文字禅的兴起,"文字禅"正是围绕着"公案"这个中心而兴发,实质上还是"公案禅"的一种表现形式。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慧宗杲提出了一种新的公案参究禅悟方法——"看话禅",并深刻地影响了此后元明清时代的禅法。看话禅本质上还是属于公案禅的一种精要形式。
刘鹿鸣
关键词:大慧宗杲看话禅文字禅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