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耘华
- 作品数:56 被引量:110H指数:6
- 供职机构: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 中西比较诗学如何可能?被引量:5
- 2003年
- 文章首先从不同诗学之同异关系及其表现形态入手对中西比较诗学的逻辑依据做出了阐析 ,接着对中西比较诗学在“求同”与“辨异”上的价值体现进行了具体论述。文章指出 ,中西比较诗学的方法论就是以对话诗学的建构为指归 ,而在对话诗学的建构中 ,理应注意在中西诗学比较领域广泛存在的诸种问题 ;文章尝试性地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 刘耘华
- 关键词:中西比较诗学逻辑依据对话诗学
- 清代前中期东吴文人与西学(上)被引量:1
- 2013年
- 东吴的历史空间蕴涵,其大可指江浙皖三省疆域,其小则可单指苏州。本文所云"东吴",特指明清时期吴文化的中心地带,即苏州、松江、常州三府所辖之地,具体而言,即吴县、长洲、常熟、吴江、昆山、嘉定及太仓州(清雍正二年起,曾兼辖崇明、嘉定、宝山、镇洋四县);华亭(松江府治所在)、上海、青浦、奉贤、金山、南汇、川沙;武进、无锡、宜兴、江阴、阳湖、溧阳等州县。
- 刘耘华
- 关键词:QINGLITERATICATHOLICARTIFACTS
- 明末清初中西文化关系研究之反思被引量:6
- 2005年
- 明末清初以传教为契机的中西文化交往关系之课题现已成为一大学术热点,中外学者对此作出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以问题为核心,从四个方面对已有的学术成果进行了总体性的反思:一是就传教士之主动因应与被动附会问题提出了“文化的双重强制”观点,指出传教士与中国入教儒士在受制于中西文化之双重强制的同时,也开启了超出单一文化桎梏的双重视域,从而造成了对于中西文化的一种奇特贯通;二是从现代的学理脉络之下对“明末清初中西文化对话论”提出质疑,指出这次中西文化交往关系远非现代学术意义上的“对话”,因为构成交往关系的各方无一例外都是“真教惟一论”、“正道惟一论”者;三是结合对法国汉学家谢和耐的名著《中国与基督教》之评议,反驳了以此书为代表的明末清初中西文化“错位论”观点,指出中西文化之间的意义传递实有赖于话语中介的形成;四是提出了中西文化交往中的“理解”问题,并以笔者近作《明末清初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解释及其本土回应》为例,阐述了以“理解”为方法论线索来探讨中西文化互动机制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 刘耘华
- 关键词:明末清初
- 如何克服比较诗学的“信用危机”?——来自比较哲学的启示被引量:2
- 2008年
- 近年来,在文艺学研究中,从对中国文论"失语"的忧虑,到文艺学学科边界的讨论,在深层次上,则正是由于多元文化与科际整合,使学术研究不断冲破以往学科边界封闭性圈定的必然表现。比较诗学研究作为一种在21世纪现代汉语语境下,对于中西文论互阐的研究趋势、研究路径,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同。成功的比较诗学研究,是学术研究顺应和适应时代的突出表征,它不可回避地被置于多元文化因子的交集之中,而打破僵化的学科边界,具有敞开性、汇通性的品格。这也促使我们去思考和反思诸如以价值理念支撑研究范式与方法的有效性,摒弃僵化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及"配对子"式的"诗学的比较"等一系列问题,以期实现人文学科在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时代语境下所展开的追问普遍性原则的汇通性研究。
- 刘耘华
- 关键词:信用危机比较诗学比较哲学美国学派法国学派比较文学
- 作为意义生成方式的譬喻:孟子与柏拉图
- 一、何以使用譬喻一词?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应该对该词的定义、性质和功能有一整体的了解。在先秦文献中,"譬"、"喻"两字的使用频率并不高,《周易》、《尚书》里,两字均未出现,而《诗经》、《左传》、《国语》、《周礼》、《老子...
- 刘耘华
- 文献传递
- 文化原创期与中西之源发性差异的形成——“视域歧分”视角下的中西文化比较被引量:5
- 2016年
- 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首先表现在对于"天(宇宙世界)"之本质的认识及其表象系统截然不同。其次,西方基于对宇宙本质的思考进而建构的"原子式自我",在中国找不到对应的表现,相反,正如有的学者所认识到的,中国建构的是"关系性自我"。再次,从根本上说,西方的"天"与人是彼此独立、相互对立的二元关系,人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灵智"掌握"天"的"本质",从而获得真实的知识;而中国文化始终没有建立基于实体论之真理观和原子论之自我观的天人二元关系,主张万有皆"气",气化流行,鸢飞鱼跃,将天人联结为息息相通的生命整体。
- 刘耘华
- 欧洲启蒙思想与中国文化有何相干被引量:1
- 2019年
- 张西平教授的论文《中国文化的世界性意义——以启蒙思想与中国文化关系为视角》认为19世纪以后西方主导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把西方文化这种地域性的经验视为全球性的经验,西方文化的自我表述就成为全球各种文化的统一表述,西方代表着普遍真理和人类未来。西方的道路受到美化,西方文化和精神发展史被认为是“一个自我成长的历史”,把在漫长历史中阿拉伯文化、东方文化的影响与贡献完全忽略;同时,西方殖民者被当成“真理”与“公义”的传播者,因而其殖民历史以及在此过程中对其他文化的灭绝和罪恶便理所当然地可以忽略不计。
- 刘耘华
- 关键词:西方殖民者启蒙思想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殖民历史自我成长东方文化
- “索隐”:马若瑟对儒家经典的过度诠释被引量:1
- 2005年
- 一、马若瑟其人现今之中国学术界,都知道在17、18世纪的欧洲曾经出现过长时期的中国文化热,也知道这一热潮之产生主要是依赖入华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转述及翻译,但是这些传教士究竟有何转述及翻译,则并非人人知晓。个中缘由。
- 刘耘华
- 关键词:儒家思想索隐派文化热
- 郎世宁新体画风格流变研究被引量:2
- 2018年
- 中国美术史上,传教士带来的西方绘画对中国传统绘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形成了"西画东渐"的历史潮流。清朝宫廷画师、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是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因此以他为个案进行研究,能够从一个较为清晰的视角审视东西方两种文化在特殊历史境遇下相互激荡、抵触,以及融合的过程。以往对郎世宁的研究,往往集中在生平年谱、技法融合方式、辨伪等方面,笔者将研究视角放在郎世宁新体画具体变化的动态过程中,分析具体的风格特点和变化过程。笔者认为,郎世宁的新体画作品始终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大框架下发展,早期具有浓郁的西方绘画风格,在成熟期,西方绘画元素减弱,中国绘画元素加强。
- 纪琳刘耘华
- 关键词:郎世宁中西文化交流
- 利玛窦等早期传教士的学术传教策略及其文化意义被引量:5
- 2003年
- 刘耘华
- 关键词:利玛窦传教士文化意义儒家天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