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秋霞

作品数:9 被引量:75H指数:5
供职机构:绍兴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晚期
  • 3篇晚期非小细胞
  • 3篇晚期非小细胞...
  • 3篇细胞
  • 3篇细胞肺癌
  • 3篇小细胞
  • 3篇小细胞肺癌
  • 3篇化疗
  • 3篇非小细胞
  • 3篇非小细胞肺癌
  • 3篇肺癌
  • 2篇多普勒超声
  • 2篇乳腺
  • 2篇紫龙金
  • 2篇紫龙金片
  • 2篇甲状腺
  • 2篇彩色多普勒
  • 2篇彩色多普勒超...
  • 2篇超声
  • 1篇毒性

机构

  • 9篇绍兴市人民医...

作者

  • 9篇刘秋霞
  • 7篇王建芳
  • 6篇孙彩萍
  • 4篇陈遐林
  • 4篇朱晓灵
  • 4篇叶万立
  • 3篇徐俊
  • 2篇杨健
  • 1篇孙红岗
  • 1篇徐昌良
  • 1篇谭燕
  • 1篇李星云
  • 1篇张金堂
  • 1篇陈佳佳
  • 1篇刘建江

传媒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国临床药学...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浙江医学
  • 1篇新医学
  • 1篇中华肿瘤防治...
  • 1篇中国医药
  • 1篇中华中医药学...
  • 1篇中华全科医学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在结节性甲状腺肿及甲状腺腺瘤诊断中的作用分析被引量:28
2020年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在结节性甲状腺肿及甲状腺腺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8月浙江省绍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经病理学诊断为甲状腺疾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学诊断结果将其分为A组(甲状腺腺瘤患者,54例)和B组(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56例),2组均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比诊断准确率、影像学特点及血流参数。结果 A组和B组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诊断准确率比较[90.7%(49/54)比92.9%(52/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5)。2组甲状腺肿大情况、结节数目、晕环、是否存在包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血流信号分级结果显示,A组血流信号Ⅱ级、Ⅲ级比例高于B组[38.9%(21/54)比5.4%(3/56)、27.8%(15/54)比3.6%(2/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脉冲多普勒血流频谱信号检测结果显示,A组收缩期峰值流速高于B组[(6.6±1.2) cm/s比(6.3±2.5) cm/s],舒张末期最低流速、阻力指数低于B组[(3.3±0.7) cm/s比(3.7±0.9) cm/s、(0.4±0.1)比(0.6±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在结节性甲状腺肿及甲状腺腺瘤诊断中的作用明显,准确性高。
杨健刘秋霞
关键词: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腺瘤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
单药替吉奥二线治疗EGFR基因野生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 评价单药替吉奥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野生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治疗的含铂一线化疗失败且EGFR基因野生型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不可手术的ⅢA期、ⅢB期或Ⅳ期)患者,二线治疗予单药替吉奥口服化疗,80~120mg/d,2次/d,共14 d,每3周重复,至少2个周期,对患者的不良反应及临床疗效进行评估.结果共41例患者入组,其中32例(78.0%)患者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能状况(PS)评分2分,客观缓解率为12.1%(5/41),疾病控制率75.6%(26/41),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2.5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达到11.0个月;替吉奥治疗期间,14.6%(6/41)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63.4%(26/41)的患者生活质量稳定,不良反应总体较轻,主要表现为胃纳减退、乏力、恶心、呕吐、皮肤色素沉着等,未发生3度以上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结论 单药替吉奥二线治疗驱动基因阴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安全、有效,对于PS评分2分的患者尤其值得推荐.
刘秋霞王建芳孙彩萍徐俊钟王燕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二线化疗
小剂量短程泼尼松治疗晚期肿瘤患者癌性疲劳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癌性疲劳(cancer-related fatigue,CRF)是影响晚期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原因,目前无确切有效的药物治疗。本研究旨在评价小剂量短程泼尼松治疗晚期肿瘤患者癌性疲劳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09-01-2015-10-01绍兴市人民医院肿瘤内科放疗科住院并接受姑息性支持治疗的晚期肿瘤患者78例,分为泼尼松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泼尼松组予泼尼松片10mg早晚各1次,共14d;对照组给予最佳姑息支持治疗(不含激素类药物),在第0、8和15天进行埃德蒙顿症状评估系统(Edmonton Symptom Assessment System,ESAS)≥4分(0~10分)且肿瘤治疗中疲劳的相关功能评估量表评分(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ancer Therapy-Fatigue,FACT-F)≤36分及慢性病治疗中疲劳的相关功能评估量表(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hronic Illness Therapy-Fatigue,FACIT-F)评分,将FACT-F变化值作为主要研究终点。结果经过1~2周治疗后,泼尼松组和对照组第8天的FACT-F评分变化为11(4~25)和8(2~21),第15天的FACT-F评分变化为14(4~27)和10(3~23),泼尼松组在第8天及第15天均较对照组FACT-F评分变化显著,P值分别为0.004和0.024,同时总体生活质量FACIT-F评分增加值泼尼松组亦高于对照组,P=0.039,P=0.029;ESAS疲劳评分同样验证了泼尼松组CRF改善情况好于对照组。在常见症状中,泼尼松组ESAS食欲评分减少数值较对照组显著,泼尼松第8天ESAS食欲评分变化为-3.5(-5^-2),对照组为-3(-5~0),P=0.038;第15天泼尼松组和对照组ESAS食欲评分变化分别为-4(-5~2)和-3(-5^-1),P=0.017,而其他症状评分变化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良事件均为轻、中度,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剂量短程泼尼松是临床上治疗癌性疲劳和厌食安全有效的药物。
刘秋霞王建芳
关键词:泼尼松姑息治疗
直肠癌术后调强放疗和适形放疗靶区剂量学研究及危及器官毒性观察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后调强放疗和适形放疗靶区剂量学特点及器官毒性。方法选取在该院肿瘤放疗科收治直肠癌切除手术后患者43例,随机分为3DCRT组和IMRT组,进行CT扫描、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勾画,进行3DCRT和IMRT计划设计,对患者予以相应治疗后收集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3DCRT和IMRT治疗计划均能满足处方剂量要求;IMRT靶区适形度指数CI(0.93±0.15)和剂量均匀性指数HI(0.168±0.036)均优于3DCRT组(0.73±0.1,0.218±0.083)(P<0.01)。3DCRT组股骨头(V30,V50)、小肠(V50)、膀胱(V40,V50)、骨盆(V50)均显著高于IMRT组(P<0.01),3DCRT组骨盆(V20)高于IMRT组(P<0.05),而小肠(V15)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IMRT在下消化道骨髓抑制和泌尿系统指标均优于3DCRT,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 3DCRT和IMRT治疗计划均可满足直肠癌靶区处方剂量要求,但IMRT较3DCRT技术有剂量学方面的优越性,且具有更低的毒副作用。
孙彩萍王建芳叶万立陈遐林朱晓灵刘秋霞
关键词:直肠癌IMRT毒性
炎症因子与乳腺癌患者辅助放射治疗期间癌性疲劳的相关性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炎症因子与乳腺癌患者辅助放射治疗期间癌性疲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术后辅助放射治疗的乳腺癌患者,按埃德蒙顿症状评估系统的疲劳评分将其分为疲劳组及观察组,比较2组血清炎症因子CRP、IL-6及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2(sTNFR2)的差异;检测每位患者的疲劳相关炎症因子编码基因启动子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炎症因子相关基因分型与放射治疗结束时疲劳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共61例患者入组,其中疲劳组37例。观察组24例,癌性疲劳的发生率为60.6%。疲劳组伴有恶心、焦虑及厌食者较观察组多(P均<0.05)。疲劳组放射治疗后血清IL-6水平较治疗前高(P<0.001),观察组放射治疗前、后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6水平与疲劳的发生呈正相关(r_(s)=0.51,P<0.001)。2组治疗前后CRP及sTNFR2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IL-6启动子编码基因IL6-174 GG基因分型的乳腺癌患者放射治疗结束时的疲劳评分高于CC基因分型患者(P=0.001)。结论血清IL-6水平及IL6-174 GG基因分型或与乳腺癌辅助放射治疗期间癌性疲劳的产生有关。
刘秋霞孙彩萍叶万立徐俊朱晓灵刘建江孙红岗王建芳
关键词:炎症因子白介素-6乳腺癌
紫龙金片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观察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考察紫龙金片联合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收治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2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紫杉醇联合奈达铂化疗+紫龙金片治疗,对照组接受紫杉醇联合奈达铂化疗+安慰剂治疗,治疗2个周期后,分别检测患者的总体有效率、生活质量和免疫功能变化。结果:治疗组缓解率为45.3%,对照组为28.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控制率治疗组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生活质量提高人数35例(54.7%),对照组为22例(34.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CD4(31.25±4.35 vs 27.56±6.13)和CD4/CD8(1.23±0.21 vs 1.71±0.23)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紫龙金片联合化疗可有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其机制可能与紫龙金片改善患者免疫功能有关。
孙彩萍王建芳陈遐林叶万立朱晓灵刘秋霞
关键词:紫龙金片化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与甲状腺疾病诊断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3
2019年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乳腺疾病合并甲状腺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2016年1月-2018年12月采用区组法按接诊顺序分别纳入女性乳腺恶性肿瘤患者(乳腺恶性肿瘤组)、乳腺良性病变患者(乳腺良性病变组)及乳腺健康者(乳腺健康组)每组各50例,共150例。3组均经甲状腺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3组的低回声甲状腺结节检出率,甲状腺体积,左右双侧甲状腺血流动力学指标[甲状腺上动脉、下动脉的甲状腺动脉内径(D)、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SPV)、平均血流速度(MV)、舒张期血流速度(DV)、加速时间(AT)、减速时间(DT)]。结果与乳腺健康组比较,乳腺恶性肿瘤组、乳腺良性病变组检出低回声甲状腺结节的比例更高(均P<0.05)。与乳腺健康组比较,乳腺恶性肿瘤组、乳腺良性病变组的甲状腺体积均明显增大(均P<0.05)。与其他2组比较,乳腺恶性肿瘤组的甲状腺体积增大更明显(均P<0.05)。与乳腺健康组比较,乳腺恶性肿瘤组的甲状腺血流动力学指标D、SPV、DV值升高,AT、DT值降低(均P<0.05);乳腺良性病变组的SPV值升高,AT、DT值降低(均P<0.05)。与乳腺良性病变组比较,乳腺恶性肿瘤组的SPV值升高及AT、DT值降低的更显著(均P<0.05)。结论乳腺疾病和甲状腺疾病有一定关联性、相互影响,临床借助超声影像手段可实现对乳腺疾病合并甲状腺疾病的筛查。
杨健李星云刘秋霞谭燕陈佳佳张金堂徐昌良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乳腺疾病甲状腺疾病
紫龙金片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后感染的临床观察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紫龙金片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后合并感染的临床效果,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后发生医院感染的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观察采用紫龙金片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 273例治疗患者中发生感染72例,感染率为26.4%;单部位感染68例占94.4%,多部位感染4例占5.6%;感染高发部位以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为主,分别占72.0%和19.5%;72例感染患者中化疗1次占15.3%、2次占34.7%、≥3次占50.0%;共检出病原菌68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2株占32.3%,革兰阴性菌38株占55.9%,真菌8株占11.8%;感染控制65例,占90.3%,死亡3例,病死率4.1%,自动出院4例。结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后感染时,应在药敏结果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药物治疗,同时防止真菌感染的发生,合理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并加强营养支持治疗。
孙彩萍陈遐林朱晓灵叶万立刘秋霞王建芳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紫龙金片化疗医院感染
预防性服用一线缓泻剂防治阿片类镇痛药物相关便秘的临床疗效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证实一线缓泻剂对药物相关便秘(OIC)的预防作用,探讨"单药预防,双药治疗"OIC防治模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初次接受阿片类药物镇痛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69例,分为预防组和治疗组。预防组在口服吗啡第1天的同时给予聚乙二醇4000,直到出现OIC后加用比沙可啶;治疗组在口服吗啡时不予预防性用药,直到出现OIC,给予聚乙二醇4000及比沙可啶,即按需给药。疗程均为14 d。比较2组间客观OIC发生率、主观OIC发生率、肠功能指数(BFI)和便秘患者生活质量(PAC-QoL)及不同剂量亚组间的差异。结果 59例结果可供分析,其中预防组29人,治疗组30人。预防组和治疗组客观OIC发生率分别为34.6%和63.3%(P<0.05),主观OIC发生率分别为37.9%及66.7%(P<0.05)。吗啡治疗第8天及第15天预防组BFI分值均较治疗组显著降低,P值分别为0.044和0.042,差异主要体现在中、小剂量亚组。第15天PAC-QoL分值2组间总体无差异。亚组分析中小剂量组中预防组PAC-QoL低于治疗组,P=0.021。2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预防性口服聚乙二醇4000安全有效,"单药预防,双药治疗"的OIC防治模式,能减少服用较小剂量阿片类药物癌痛患者的OIC发生率,减轻相关症状,提高了生活质量。
刘秋霞孙彩萍陈遐林徐俊王建芳
关键词:缓泻剂预防性给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