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永明

作品数:5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脑出血
  • 3篇出血
  • 2篇行为学
  • 2篇脂肪干细胞
  • 2篇神经行为
  • 2篇神经行为学
  • 2篇干细胞
  • 1篇电镜
  • 1篇电镜观察
  • 1篇动物
  • 1篇动物模型
  • 1篇型胶原
  • 1篇嗅鞘细胞
  • 1篇血肿
  • 1篇血肿周围
  • 1篇荧光
  • 1篇源性
  • 1篇神经功能
  • 1篇实验性脑出血
  • 1篇鼠脑

机构

  • 5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武汉市第一医...
  • 1篇湖北民族大学

作者

  • 5篇唐洲平
  • 5篇刘永明
  • 4篇倪厚杰
  • 3篇刘娜
  • 3篇胡晓晴
  • 3篇张誉
  • 3篇陈娟
  • 2篇唐颖馨
  • 2篇曾文高
  • 1篇杨二方
  • 1篇谢雪微
  • 1篇王书新
  • 1篇骆翔

传媒

  • 2篇卒中与神经疾...
  • 2篇神经损伤与功...
  • 1篇中华器官移植...

年份

  • 3篇2012
  • 2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脂肪干细胞源性神经干细胞克隆球的电镜观察
2012年
目的观察脂肪干细胞(ADSCs)源性神经干细胞克隆球的超微结构形态。方法原代培养大鼠ADSCs,向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分化为克隆球后,免疫荧光鉴定其Nestin表达,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克隆球超微结构形态。结果大鼠ADSCs可诱导分化为细胞克隆球,其Nestin表达阳性,超微结构与原代培养的神经干细胞克隆球的超微结构相似。结论 ADSCs经诱导分化后形成的克隆球具有神经干细胞的特征。
刘永明胡晓晴张誉唐颖馨唐洲平
关键词:脂肪干细胞透射电子显微镜
脂肪干细胞侧脑室定向移植改善脑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
2011年
目的研究脂肪干细胞(ADSC)侧脑室定向移植改善脑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大鼠ADSC,于移植前48h用Brdu抗原标记。另取大鼠制备尾状核脑出血(ICH)模型,将建模后的大鼠分为2组,ADSC组于建模后48h定向右侧脑室移植标记的ADSC,对照组输注等体积生理盐水。分别在完成ICH建模时及移植后1、3、7、14、28d等时间点,对两组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Brdu阳性细胞及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分化情况,按照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试剂盒的方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按照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试剂盒说明检测VEGF的表达及血管新生情况。结果体外ADSC具有分化为成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的能力。在移植后3、7、14d,ADSC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免疫双荧光检测显示,Brdu标记的ADSC在大鼠脑组织内存活并且向病灶部位迁移,部分分化为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细胞。TUNEL检测显示,移植后3d时ADSC组凋亡细胞数目明渺少于对照组(P〈0.05)。移植3d后,ADSC组VEGF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侧脑室定向移植的ADSC在脑损伤病灶周围可以存活,并可分化为神经样细胞;移植后ADSC可抑制细胞凋亡,分泌VEGF促进新生血管的生成,从而改善大鼠的神经功能。
陈娟胡晓晴谢雪微刘永明刘娜曾文高倪厚杰王书新骆翔唐洲平
关键词:脂肪干细胞脑出血神经行为学
嗅鞘细胞体外CFSE染色的标记方法研究
2012年
目的:建立荧光活性染料CFSE以适宜终浓度标记体外培养的嗅鞘细胞的染色方法。方法:CFSE以2、5、10μM 3种不同终浓度标记原代培养的嗅鞘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台盼蓝染色和荧光显微镜,检测和观察CFSE染色的阳性细胞率、细胞活力、生长形态特点和增殖情况。结果:3种终浓度CFSE标记嗅鞘细胞的阳性标记率均>99%;2μM CFSE标记的细胞活力最高(P<0.05),细胞生长增殖较快,但随时间推移荧光强度明显减弱。结论:CFSE可用于标记嗅鞘细胞,本研究条件下,2μM的终浓度较为适宜。
刘娜唐颖馨倪厚杰张誉刘永明唐洲平
关键词:CFSE嗅鞘细胞荧光体外
实验性脑出血后大鼠行为学和血肿周围组织病理学的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观察大鼠脑出血后不同时间点神经行为学和血肿周围脑组织病理学的特点。方法将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脑出血组;脑出血组大鼠通过立体定向术向脑内注入VII型胶原酶制成脑尾状核出血模型,并按不同时间点(1、3、7、14、28d)分为5个亚组。采用神经功能评分和HE染色分别观察脑出血大鼠神经行为学和脑组织形态学的改变。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脑出血组大鼠的神经行为学评分3d时最明显[3d与1、7d无明显差异(P>0.05);与14d和28d有显著差异(P<0.05)]。脑出血后1d在尾壳核区域可见血肿形成,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3d时脑水肿明显;7d时血肿周围脑组织有胶质细胞增生;14d时血肿区逐渐形成不规则囊腔;28d时囊腔仍然存在,出血周边区见胶质细胞进一步增多。结论脑出血后神经行为学的改变、血肿及囊腔的形成与出血时间有关。
陈娟胡晓晴刘永明曾文高倪厚杰唐洲平
关键词:脑出血神经行为学病理学
Ⅶ型胶原酶诱导大鼠脑出血模型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Ⅶ型胶原酶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并评价。方法:Ⅶ型胶原酶立体定向注入大鼠尾壳核,于术后1、3、7d观察大鼠神经行为学、血肿体积及脑组织病理改变。结果:存活大鼠均有神经功能缺损,术后3d最明显;尾壳核有出血灶,术后3d血肿体积最大;血肿及周围脑组织存在典型脑出血后病理改变。结论:Ⅶ型胶原酶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是理想的造模方法。
倪厚杰刘娜陈娟刘永明张誉杨二方唐洲平
关键词:脑出血动物模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