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正平

作品数:8 被引量:6H指数:1
供职机构:昆明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经济管理自然科学总论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哲学宗教
  • 2篇经济管理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1篇道德
  • 1篇道德认识论
  • 1篇道德实践
  • 1篇异化
  • 1篇哲学
  • 1篇整体性
  • 1篇人文
  • 1篇人文主义
  • 1篇认识论
  • 1篇儒家
  • 1篇生态系统
  • 1篇思维
  • 1篇思维向度
  • 1篇譬喻
  • 1篇主义
  • 1篇子结构
  • 1篇禅学
  • 1篇唯识
  • 1篇唯识学
  • 1篇文化

机构

  • 7篇昆明理工大学
  • 1篇福州大学

作者

  • 7篇刘正平
  • 1篇谢树磊
  • 1篇袁宏禹

传媒

  • 2篇宗教学研究
  • 1篇中国市场
  • 1篇云南社会科学
  • 1篇西部学刊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17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操作与理解——传统文化理解的操作论诠释
布里奇曼(Bridgeman)是20世纪操作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布氏操作论认为,对一个概念下定义的过程,也就是对这个概念的对象进行一系列操作的过程。同时,布氏所言的操作是个体的操作,有着个体主宰的性质。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是传...
廖同真刘正平
科学霸权的解构和自由——论费氏哲学的人文主义
传统并不阻碍科学的发展,科学的发展也并不意味着传统的消亡。美国科学哲学家费耶阿本德依托相对主义解构了科学霸权,提出了自由社会的构想。在自由社会里,各种传统互不主宰,自由共存。费氏哲学体现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合流。但是,...
廖同真刘正平
文献传递
先秦儒家道德认识论中言象意的关系
2023年
中国传统认识论以道德为主要认识对象,先秦儒家的道德认识论存在两个阶段,即道德理论认识以及道德实践。先秦儒家道德认识中言象意的关系:言不尽意。由于“道”的先验性决定了在道德原理认知阶段,道德之“言”与道德之“意”之间呈现的是言不尽意的关系。以象表意。教育的过程是接受典范人格耳濡目染的熏陶。从而触发内在道德心象的显现,激发出如不忍、恻隐、悲悯、怜爱等道德情感。先秦儒家道德实践中言象意的关系:(一)孔子“学思并行”;(二)孟子“扩充本心”;(三)荀子“闻见知行”。获得完善的道德认识需要言、象、意的贯通,即只有从道德心出发,依据道德原理指导,规范道德行为。
周子琳刘正平
关键词:先秦道德认识论道德实践
结构主义视角下的产业升级问题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从1978年到2008年,中国经济已经从相对封闭、独立的形态逐渐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洪流之中,随着世界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各国的经济互动性显得更加明显。在经济周期变化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波动自然会对中国经济产生一定冲击。人民币升值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对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也造成了巨大冲击。地方政府考虑产业结构升级的压力越来越大,结构性调整问题已成为经济和管理学界讨论的重点。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对产业发展升级问题从结构主义的视角做一些理论探讨。
刘正平
关键词:产业结构升级子结构结构主义生态系统整体性抗风险能力
试论技术发展对消费的影响
2011年
技术使人类摆脱了最初利用自然时所面临的束缚,为人类逐步获得自由不断创造条件。随着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全面控制,尤其是在消费领域内,技术的发展开始走向了工具理性的反面,成为日益统治人的主体。本文试从技术作为人类实现自由的手段出发,审视消费社会中的商品拜物教和人的心灵可能存在的精神空虚感,指出技术理性是以支配自然为前提的有限理性,不能体现对人类价值的终极关怀。
谢树磊刘正平
关键词:异化
佛教譬喻理论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本文从佛教譬喻的语源学含义、譬喻的形式和作用原理对佛经中出现的譬喻进行了研究。譬喻作为佛教重要的说理方法,存在顺喻、遍喻、分喻等多种形式。从佛教的语词相待性理论和藏识转识理论来分析和理解譬喻的喻依与喻体,藏识转识的流转过程,即是喻体和喻依产生新认知的过程。顺喻建立的双向维度认识效果和分喻建立的"发散-收敛"认识效果是佛教譬喻的重要特色。
刘正平
关键词:佛教譬喻
批判、回归与革新——吕澂禅学与唯识学关系研究的思维向度
2011年
吕澂先生禅学与唯识学关系研究的思维向度为:批评——回归——革新。其特征是:批判是工具,回归是途径,革新是目的。吕氏治学于印度所传法相唯识今学系统,批判中国禅宗的"性觉"说,试图把中国禅学回溯到印度大乘唯识学中去。通过批判、回归,意欲实现大乘唯识学革新人间社会的目的。
袁宏禹刘正平
关键词:禅学唯识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