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文明

作品数:51 被引量:191H指数:9
供职机构:首都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44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1篇历史地理
  • 9篇文化科学
  • 4篇经济管理
  • 3篇社会学
  • 3篇政治法律
  • 2篇医药卫生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学

主题

  • 14篇全球史
  • 13篇文明
  • 7篇帝国
  • 7篇国史
  • 6篇史学
  • 4篇文明观念
  • 3篇战争
  • 3篇社会资本
  • 3篇世界史
  • 3篇世界史研究
  • 3篇妻子
  • 3篇资本
  • 3篇文明史
  • 3篇留守妻子
  • 3篇明史
  • 3篇国史研究
  • 2篇新农村
  • 2篇新农村建设
  • 2篇学科
  • 2篇学术

机构

  • 49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安徽大学
  • 1篇天津师范大学

作者

  • 49篇刘文明
  • 2篇彭鹏
  • 1篇夏继果
  • 1篇李友东
  • 1篇曾金花
  • 1篇刘新成

传媒

  • 7篇全球史评论
  • 5篇首都师范大学...
  • 5篇历史研究
  • 5篇史学理论研究
  • 4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社会科学战线
  • 2篇江海学刊
  • 1篇风流一代
  • 1篇史学集刊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社会科学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学术研究
  • 1篇贵州社会科学
  • 1篇世界历史
  • 1篇社会科学文摘
  • 1篇湖南科技大学...
  • 1篇教育科学文摘
  • 1篇历史教学(下...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5篇2022
  • 3篇2021
  • 4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7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5
  • 1篇2002
5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怎样推进全球史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第三届全球史学术论坛讨论记录被引量:1
2015年
2015年6月20—21日,首都师范大学举办了第三届全球史学术论坛暨全球史中心成立十周年学术讨论会,来自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三十多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以下是6月21日下午自由讨论部分的发言记录,主题是"怎样推进全球史研究"。刘文明(首都师范大学):我们今天讨论的题目是"怎样推进全球史研究"。
刘文明夏继果
关键词:全球史世界史研究地中海地区计量史学
19世纪欧洲“文明”话语与晚清“文明”观的嬗变被引量:15
2011年
19世纪欧洲在对外扩张过程中建构起一套"文明"话语,将世界分为文明、半文明和野蛮三类地区,强调欧洲文明及白人的优越性,并以其"文明"标准来衡量非欧洲国家和地区,"文明"成为欧洲称霸世界的意识形态。19世纪下半叶,在中国与欧洲互动的过程中,一方面,西文civilization与中文"文明"在日本对译起来并传到中国,使原有中文"文明"一词具有了新义。另一方面,欧洲"文明"话语对晚清涉外官吏和知识分子发生作用,尤其是国际法对"文明"的要求和日本"文明开化"的示范,使他们对欧洲"文明"的内涵有了更感性的认知,从而接受并传播西义"文明"观念。
刘文明
关键词:文明
“文明”话语与甲午战争——以美日报刊舆论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14
2019年
甲午战争发生于19世纪下半叶西方“文明”话语盛行之时,以“文明”与“野蛮”二元划分为基础的文明等级观将中国和日本列为“半文明”国家。但日本以其“文明开化”而自诩为“文明”国家,宣称甲午战争是“文明”对“野蛮”的战争,并通过操纵“文明”话语而影响西方舆论。美国报刊从西方文明价值观出发将甲午战争参战双方分别设定为两种角色,即中国代表“野蛮”和“保守”,日本代表“文明”和“进步”,并以此为前提来评价这场战争,“文明”成为判断战争是非的标准。这样,“文明”话语依附于西方霸权而在当时成为国际政治和国际舆论中的一种潜在规范力量,并强加于中国而成为一种话语暴力。由此,清朝被贴上“野蛮”标签,丧失了对日战争的正义性,遭受屈辱而未能得到美国舆论的同情。日本则因声称战争目的为推进“文明”而符合并顺应了当时西方的“文明使命”,虽制造了旅顺大屠杀并最终通过《马关条约》损害中国主权,反而得到美国舆论的支持。
刘文明
关键词:文明甲午战争报刊舆论
1756年以来的“文明”概念:世界历史框架下的反思被引量:3
2021年
现代意义的“文明”一词出现于18世纪下半叶的欧洲,从19世纪至今一直在许多语言中广泛使用。它既指现代大国支配下的各个社会,也指古代著名城市社会所取得的成就。本文将“文明”概念置于世界历史框架下从科学、意识形态和学校教育三个维度进行探讨。科学意义上的“文明”概念意味着社会科学中新兴的研究实践。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上声称的社会优先权是对“文明”的挪用,这在资本主义扩张、帝国和白人至上的时代尤其明显。在世界各地建立的学校中,“文明”一词被纳入课程之中用来解释古代传统及现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但其中仍带有文明等级观念。随着知识的扩展和世界历史观的变化,“文明”概念的不足开始显现。需要将倡导社会平等、重视平民和地方的作用、反思种族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批评文明等级观等因素考虑进当今“文明”概念的解释之中。
帕特里克·曼宁刘文明
关键词:文明意识形态帝国学校教育
从全球文明观念史看中国式现代化被引量:5
2023年
自人类文明诞生以来,世界就由多样性文明构成,世界历史即是各个文明共同演进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同时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此“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刘文明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冲突观念史文明交流全球文明
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的留守妻子与新农村建设
社会资本存在性别差异,但作为社会行动者的留守妻子,在社会互动中为自身及其家庭创造和积累了更多的社会资本,维持甚至提高了自身及其家庭在乡村社会中的结构位置与网络位置,使半流动家庭作为社会网络中的节点一如继往地发挥作用,从而...
刘文明
关键词:社会资本留守妻子新农村建设
文献传递
西方帝国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被引量:12
2020年
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伴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全球化的发展,帝国史研究日益受到史学界的关注并出现复兴趋势。在西方史学界,复兴中的帝国史研究在新社会史、后殖民理论、妇女和性别史、新文化史、全球史等思潮的影响下,一反过去主要从政治、经济和军事维度来解释帝国的传统,开始从文化视角关注种族、性别、权力话语、身份认同、流动网络等问题,由此出现了所谓的“新帝国史”。如何认识近四十年来西方史学界帝国史研究的这种新变化?又如何评价西方帝国史研究对中国史学界的影响?针对这些问题,本刊约请了几位学者展开讨论,以期引起学界对帝国史研究及其影响的重视,并清醒地认识到将帝国史研究方法运用到中国历史研究中的陷阱。
刘文明李友东魏孝稷
关键词:中国历史研究新文化史后殖民理论权力话语
“新帝国史”:西方帝国史研究的新趋势被引量:5
2021年
帝国史作为一个专门研究领域,出现于19世纪末的英国。20世纪上半叶,以《剑桥英帝国史》为代表,确立起一种关于英帝国史的宏大叙事,以宗主国为中心从政治、经济和军事扩张来解释帝国史。这种叙事在20世纪末的《牛津英帝国史》中仍然有所体现。帝国史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的去殖民化浪潮中一度衰落,但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而出现了复兴和发展,并在后殖民理论、新社会史、妇女和性别史、新文化史、全球史等思潮影响下出现了"新帝国史"。在这种"新帝国史"中,性别、种族、文化、身份认同、互动网络等成为理解和解释帝国的重要维度,尤其是让殖民地人民"说话"和去宗主国中心化,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以宗主国为中心的传统帝国史叙事,但这一任务的完成有待非西方学者的参与和努力。
刘文明
关键词:后殖民理论全球史
中国全球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被引量:3
2021年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西方全球史著作的译介,“全球史”概念传入中国,并从90年代开始了全球史理论探讨,从最初讨论编纂世界通史的“全球史观”,发展到探讨跨文化互动、跨国史、新海洋史等理论和方法,并对全球史理论运用于中国史研究进行了探索。随着全球史研究向实证化、微观化方向发展,国内的全球史实证研究成果增多。《全球史评论》2008年创刊以来所刊论文统计表明,国内学者的实证性和原创性全球史成果占比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中国史学界也出现了一些全球史著作。然而,中国的全球史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例如对“全球史”理解简单化造成一些研究不够深入。中国的全球史研究需要处理好的两个重要问题是:具有国民身份的历史学者如何书写全球史和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史。
刘文明
关键词:全球史实证研究
“高尚的蒙昧人”:法国启蒙思想家对新世界原住民的想象和建构
2017年
在法国启蒙运动中,卢梭、伏尔泰、狄德罗等一些思想家将美洲和太平洋岛屿原住民的生活状态浪漫化和美化,通过想象和建构"高尚的蒙昧人"的自由平等来批评法国社会中的专制与不平等,使得"高尚的蒙昧人"观念成了法国启蒙思想家批评自身社会和反封建的"他者"武器。"高尚的蒙昧人"形象的建构,一方面是出于反对封建专制和倡导自由平等观念的需要;另一方面,一些前往新世界的传教士和殖民者的游记、日记、回忆录等,也为启蒙思想家们提供了想象和建构的素材。
刘文明彭鹏
关键词:卢梭伏尔泰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