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宏宇

作品数:8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文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文化科学
  • 2篇哲学宗教
  • 2篇文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社会学

主题

  • 2篇大学生
  • 2篇心理
  • 2篇心理学
  • 2篇理学
  • 1篇动作行为
  • 1篇顿悟问题
  • 1篇顿悟问题解决
  • 1篇心理学思想
  • 1篇性别角色
  • 1篇性别角色教育
  • 1篇需要层次理论
  • 1篇隐喻
  • 1篇隐喻理论
  • 1篇欲望
  • 1篇职业操守
  • 1篇人际
  • 1篇人际距离
  • 1篇社会
  • 1篇社会距离
  • 1篇社会行为

机构

  • 7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武汉理工大学
  • 2篇武汉纺织大学

作者

  • 7篇刘宏宇
  • 2篇韩璐
  • 1篇商卫星
  • 1篇陈洁珂

传媒

  • 2篇学习月刊
  • 1篇外国文学研究
  • 1篇湖北社会科学
  • 1篇武汉纺织大学...
  • 1篇学校党建与思...

年份

  • 2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环境心理学在居住建筑模糊空间营造中的运用
2015年
作为居住建筑模糊空间中发出动作行为的主体——人,既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又是模糊空间得以存在的基础。对于居住建筑模糊空间的营造,建筑师应该以人的对环境心理的需求为切入点,处理好人与建筑、人与环境、以及建筑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环境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的学科,能够更加系统全面的阐释环境与心理之间的关系。
韩璐刘宏宇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动作行为私密性人际距离场所感社会距离
顿悟问题解决的具身性实验研究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人们的认知活动是建立在身体和客观世界的互动过程之上的。实证研究表明,身体活动以及身体与环境交互后形成的身体经验可以影响个体的社会知觉、语言理解以及记忆等认知活动。部分研究者认为,创造性思维同样受到身体活...
刘宏宇
关键词:顿悟问题解决视空间工作记忆身体动作身体经验
文献传递
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被引量:3
2016年
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一书自1954年第一版问世,至今已历经60多年,仍然经久不衰。其核心的"需要层次论"和"自我实现论"经过几代心理学者的钻研探讨,广为传播,影响深远。本文着重从马斯洛的人生经历、《动机与人格》的写作背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以发掘《动机与人格》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刘宏宇韩璐
关键词:人本主义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大学生利他行为探究
2015年
利他行为是一种自愿的、以帮助他人为目的的亲社会行为,它有助于人与人之间亲密交往,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1]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不可或缺的群体,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当前少数大学生"拜金主义"与"过客心理"现象尚存,部分大学生以赚钱得利为目标,仅仅关注利益的得失,不顾职业操守与业界良心;而在行为方面,他们不愿意主动选择。
刘宏宇商卫星
关键词:利他行为亲社会行为职业操守隐喻理论
《亲爱的生活》:一种拉康式心理学图景被引量:1
2015年
《亲爱的生活》以女性为书写载体,对人的存在境遇进行了深刻剖析。当人离开了现实阶段,进入想象和象征阶段时,人便离开了自己最初混沌的同一性,而欲望只是指向他者的一种虚无。《亲爱的生活》中诸女性不仅走在一条迷乱的欲望小径上,更因其欲望的撕裂和不定性给了拉康的精神分析学一个最佳注解。作者还通过意识流手法的运用,将自我作为他者插入,从而让主体进一步空洞化。
刘宏宇
关键词:欲望精神分析学
“90后”大学生性别角色教育对策探讨被引量:2
2013年
本研究采用北京大学心理学系钱铭怡教授编制的CSRI量表,通过对武汉市三所高校507名"90后"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该群体进行性别角色的类型分布的研究,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大学生性别角色的类型分布的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加强"90后"大学生性别角色教育的对策,达到优化高校不同性别大学生针对性教育的目的。
刘宏宇陈洁珂
关键词:性别角色教育
弗洛伊德与荣格精神分析文学批评观比较被引量:5
2014年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与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均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奠基人。他们在文学批评观方面的观点,特别是对于创作的动力、文学的功能、文学的本质等方面的观点上,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两位大师都认为潜意识是文学创作的主要来源,并都从心理机制上发现文学创作的规律,形成精神分析批评观。但是不同的经历与性格又使得两者的精神分析批评观自成体系。弗洛伊德忽略文化传统对文学的影响,而尝试用梦来解释文学创作,陷入泛性论的困境。荣格尝试从宗教神话里寻找原型,脱离社会现实探索文学创作,给文学披上神秘色彩。
刘宏宇
关键词:弗洛伊德文学批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