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祖贻
- 作品数:26 被引量:48H指数:3
- 供职机构: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 明清之际贵州历史人物评价问题——以何腾蛟为例
- 一明清之际,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天崩地坼”的年代,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复杂。腐朽的明王朝在农民起义中坍塌,崇祯帝自缢,李自成率农民军进入北京,建立大顺;新兴的满族政权在关外崛起,山海关一仗,大顺军失利,清军进据北...
- 冯祖贻
- 文献传递
- 《澳门新闻纸》的再探究被引量:3
- 2010年
- 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为了解世界形势、判断英国动向,派专人赴澳门收集外文报纸,组织翻译,抄集成册,分送广东大员参考,至今抄件存六册,统称《澳门新闻纸》。上世纪50年代,《澳门新闻纸》经发现后便引起学界注意,但对它仍值得深究。林则徐组织的翻译班子应以中国译员为主,为译文作夹注的应是译者;批阅者不容置疑的便是林则徐本人,批文反映了林对中英交涉和战争即将爆发的关注;林则徐从外国报纸了解世界,不愧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派人采购、组织翻译、亲历批阅、抄集成册、指定传阅范围,这一流程相当科学,也对今人有启发之处。
- 冯祖贻
- 关键词:翻译批阅
- 丁宝桢杀安德海一事的史实辨析
- 2017年
- 丁宝桢杀慈禧宠信太监安德海是晚清轰动朝野的大事,因事涉宫闱,在史实与传闻(包括野史小说、民间故事、鼓词戏剧)之间有很大差异。本文根据清实录、清史稿、丁宝桢本人奏稿及了解此事原委的薛福成、翁同龢等日记记录,勾勒出此事经过:杀安一案是同治、奕、慈安的宫廷密谋,丁宝桢不过是执行人;安案发生,慈禧开始是被动的,但绝不可能发布赦免安的"懿旨",丁宝桢更没有抗旨行为,慈禧通过安案处理,转为主动,赢得盛誉;丁宝桢杀安是遵旨执行,不是密谋者,因其才干反得到慈禧重用,自然丁在杀安过程中的细节处理,也是得到慈禧信任的原因。
- 冯祖贻
- 关键词:丁宝桢慈禧史实辨析
- 护国运动与贵州——纪念贵州护国运动一百周年
- 2016年
- 以反袁(世凯)、反帝制复辟、维护共和制度为目的的护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光辉篇章。护国运动中,以云南首义、贵州响应两件大事最为突出,两件事均离不开贵州的作用。
- 冯祖贻
- 激励贵州人民奋勇向前的精神力量——再读遵义会议精神、大关精神、水钢精神被引量:2
- 2004年
- 遵义会议精神、大关精神、水钢精神是贵州各族人民奋力拼搏实践富民兴黔伟大事业的时代精神和无穷的力量之源。
- 冯祖贻
- 关键词:遵义会议精神红军长征水钢
- 共同推动古文书学与乡土文献学的发展——清水江文书整理与研究四人谈被引量:22
- 2012年
- 清水江文书是徽州文书之后,目前所见第二大民间契约文书系统。它不仅充实或完善了中国民事法权体系的认知内容,而且丰富或扩大了明清以迄民国社会经济史的探讨题域,既提供了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资料来源凭借,也初步奠定了形成国际性显学——清水江学——的基础。扎实认真地开展清水江文书的整理研究工作,不仅标志着中国古文书学又有了新的资料与成果的积累,而且象征着创建乡土文献学基础学科已势在必行,必须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开展前期性的拓荒工作。
- 张新民朱荫贵阿风冯祖贻
- 关键词:清水江文书社会经济史
- 论遵义会议精神、遵义会议历史经验
- 2021年
- 遵义会议精神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谱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它是建党精神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发扬光大。遵义会议在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独立自主,建设坚强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尤其是领导核心等方面留下了为后世珍贵的历史经验。
- 冯祖贻
- 关键词:遵义会议精神
- 论护国运动中梁启超与陆荣廷的互动被引量:1
- 2009年
- 以反袁(世凯)、反帝制复辟为目标的护国运动,广西独立是继云、贵起义后关键的一步。广西独立是梁启超与陆荣廷互动的结果,但两人打算既一致又不完全一致,于是在对待广东龙济光势力问题上产生分歧,梁为顾全大局不得不转向陆的立场。待护国运动结束,梁遵守诺言,为陆据有两广作了工作。这一段历史,反映了旧中国文人(如梁)与武力集团(如陆)合谋一事时,文人必然处于不利地位的现实。
- 冯祖贻
- 关键词:护国运动陆荣廷互动
- 从《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传达提纲》看陈云对遵义会议的贡献被引量:1
- 2005年
- 《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传达提纲》是一份经陈云本人认定、由他本人起草的文稿。它忠实地传达了遵义会议的主旨,即解决红军长征中的军事路线问题和组织问题,忠实地传达了遵义会议的精神。《传达提纲》既为遵义会议留下了一部可靠的信史,又体现了陈云革命的坚定性和原则性。
- 冯祖贻
- 从马克思的“超越“论看孙中山的“避免”论
- 1994年
- 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中有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即是:鉴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产生贫富分化等弊病,为避免社会革命发生,中国的革命必须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于一役;中国的社会革命可用和平手段实现.对孙中山这一思想,历来评述者认为是一种主观的社会主义,是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空想,甚至是反动的.
- 冯祖贻
- 关键词:孙中山超越资本主义社会革命农村公社《孙中山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