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1篇对比剂
  • 1篇胸腰段
  • 1篇胸腰段脊椎
  • 1篇腰段
  • 1篇影像噪声
  • 1篇噪声
  • 1篇直接数字化摄...
  • 1篇数字化摄影
  • 1篇头颈
  • 1篇头颈部
  • 1篇能谱CT
  • 1篇能谱成像
  • 1篇准直器
  • 1篇颞骨
  • 1篇颞骨内
  • 1篇颈部
  • 1篇脊椎
  • 1篇计算机X线摄...
  • 1篇骨内
  • 1篇后处理

机构

  • 3篇广西中医学院...
  • 3篇广西中医药大...
  • 1篇桂林医学院附...
  • 1篇解放军第30...

作者

  • 6篇兰志毅
  • 3篇张家宙
  • 3篇龙荣贵
  • 2篇廖海
  • 2篇邓德茂
  • 2篇陈加军
  • 2篇陈文福
  • 1篇段高雄
  • 1篇梁永超
  • 1篇黄桂雄

传媒

  • 2篇现代医用影像...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国医学装备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头颈CTA预测试改良技术联合低剂量扫描方法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改良后的低剂量预测试技术联合头颈部计算机血管成像(CTA)低剂量扫描方法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同时拟行头颈部CTA及DSA检查的150例患者随机均分成三组,每组50人;确定扫描延迟时间(DT):A组(传统小剂量预...
莫夏萍邓德茂梁永超陈文福江雪源航祖飞陈加军兰志毅韦兰珍廖海
CR影像噪声特点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CR)影像噪声的特点,找出降低CR影像噪声的方法,以提高CR影像质量。材料与方法:以10mAS、20mAS、40mAS为固定X线量档,从50至150kV、步长为2kV对实验猪胸部进行系列曝光,用ADCCOMPACTPLUSCR阅读器读IP,将所获得的CR影像经后处理后保存及打印出照片。结果:曝光条件不足的影像噪声明显增加,曝光条件过高的影像黑化度增加,后处理无法调节。IP久置不用不经刷新就直接使用会导致影像噪声增高。结论:CR动态范围就比屏片系统大得多,曝光宽容度就大得多,而且具有后处理功能,一张适当黑化度的图像,不全由曝光条件控制,而是由后处理就可以得到,在很大的范围内,CR随意取任何曝光条件,CR照片影像噪声因素是多方面的,摄影中,在未超出机器负荷情况下,尽量使用小焦点、小照射野,根据患者病变部位、大小、密度、体厚、距离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曝光条件,根据摄影部位大小选择合适规格的IP,加强后处理的管理,熟练掌握后处理的各项技术,定期清理IP板表面,保持良好的工作环境,对于减少噪声的产生,降低噪声对X片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张家宙兰志毅龙荣贵
关键词:计算机X线摄影噪声
胸腰段脊椎侧位DR片的质量缺陷分析与对策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椎侧位DR片的质量缺陷及其成因。材料与方法:随机抽取20天的正常胸腰段脊椎侧位DR片作为样本,进行回顾性调查,并对缺陷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在316帧胸腰段脊椎侧位DR片中,达到一级片标准图像的229帧,占72.5%,存在各种质量缺陷的有87帧,占27.5%,在各种质量缺陷中,占据首位的是图像噪声偏大,几乎属于二、三级图片的90%都由噪声造成的,其次是曝光条件不合适造成的缺陷问题。结论:要提高胸腰段脊椎侧位DR片的质量,着重解决图像噪声、曝光条件欠佳和去除体外异物等问题是关键所在。
张家宙兰志毅龙荣贵
关键词:直接数字化摄影
宝石能谱CT的特点和临床应用被引量:19
2013年
自2008年基于单源瞬时kVp切换的能谱成像技术的成熟,能谱CT真正开始进入临床应用。能谱成像以崭新的面目展示在医学成像领域,其多参数成像的实现,提供了多种定量分析的方法和参数,能谱CT越来越显示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优越性,极大地提高诊断的准确性。能谱CT的出现是CT领域的又一次革命性的突破。
张家宙黄桂雄龙荣贵兰志毅
关键词:能谱CT能谱成像
16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颞骨内病变的应用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曲面成像(CpR)、容积重建(3D-VR)对颞骨内病变的显示能力。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颞骨内病变患者33例,男23例,女10例,年龄...
兰志毅
文献传递
头颈部CTA中预测试的剂量优化研究——“三低”联合窄准直器宽度的应用效果被引量:15
2018年
目的探讨低管电压、低管电流及低对比剂剂量(三低)联合窄准直器宽度的预测试技术在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检查中的可行性。方法将拟行头颈部CTA检查的120例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40例,三组采用参数不同的小剂量预测试技术进行扫描延迟时间(DT)的确定。A组采用常规方法:管电压120 k V,管电流60m A,20 ml碘佛醇(320 mg I/ml),准直器宽度和层厚5 mm;B、C组均采用:管电压80 k V,管电流20 m A,准直器宽度和层厚1.25 mm,但B组使用20 ml碘佛醇(320 mg I/ml),C组则按患者体重(1 ml/kg)的10%作为预测试扫描的对比剂用量。记录三组预测试的达峰时间(T)、预测试扫描的人均碘用量(I)、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D),测量、计算三组患者测试层面靶血管CT值、噪声(N)、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和最终原始图像中主动脉弓、大脑中动脉M1段的CT平均值(AA CTValue,M1CTValue)进行统计学分析。由两名高年资医师采用双盲法对三组患者头颈部动脉的显示情况及锁骨下静脉对比剂污染情况进行评分。结果三组预测的T、原始图像中主动脉弓及大脑中动脉M1段的平均CT值、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预测的T较A、B组的平均缩短约0.5 s;B、C组的DLP、ED[(2.87±0.54)m Gy·cm、(0.014±0.002)m Sv;(2.93±0.63)m Gy·cm、(0.014±0.003)m Sv]均低于A组的DLP、ED[(61.05±14.08)m Gy·cm、(0.305±0.07)m Sv],B、C组的平均ED仅约为A组的4.59%;C组预扫描的I低于A、B组的I,C组的I约为A、B组的31.50%,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低"联合窄准直器宽度的预测试技术应用于头颈部CTA检查是可行的,能大幅降低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
梁永超梁永超邓德茂邓德茂陈加军陈加军廖海廖海段高雄兰志毅
关键词:对比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