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倪忠云

作品数:43 被引量:170H指数:8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杰出青年学科带头人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15篇天文地球
  • 1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0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农业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5篇遥感
  • 11篇地质
  • 8篇地质环境
  • 6篇地理信息
  • 6篇地理信息系统
  • 6篇地质灾害
  • 6篇信息系统
  • 6篇生态地质
  • 5篇地震
  • 5篇生态地质环境
  • 5篇图像
  • 4篇植被
  • 3篇地貌
  • 3篇信息提取
  • 3篇遥感图像
  • 3篇载力
  • 3篇找矿
  • 3篇生态
  • 3篇驱动力
  • 3篇汶川地震

机构

  • 42篇成都理工大学
  • 17篇首都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生...
  • 2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地质环境...
  • 1篇江西理工大学
  • 1篇四川省气象局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作者

  • 42篇倪忠云
  • 29篇赵银兵
  • 24篇何政伟
  • 8篇赵勇
  • 8篇高慧
  • 7篇王乐
  • 7篇蔡柯柯
  • 7篇南希
  • 4篇刘婷婷
  • 3篇李谋忠
  • 2篇邓辉
  • 2篇陈林
  • 2篇欧阳渊
  • 2篇何丽
  • 2篇张船红
  • 2篇周宇航
  • 2篇魏云
  • 1篇何杰
  • 1篇杨晏立
  • 1篇胡丹

传媒

  • 4篇水土保持研究
  • 4篇地理空间信息
  • 3篇安徽农业科学
  • 3篇国土资源遥感
  • 2篇物探化探计算...
  • 2篇沉积与特提斯...
  • 2篇地球与环境
  • 2篇桂林理工大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中国地质灾害...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现代地质
  • 1篇国土资源科技...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地质力学学报
  • 1篇遥感信息
  • 1篇四川林业科技
  • 1篇测绘科学
  • 1篇地理与地理信...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7篇2012
  • 5篇2011
  • 7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成都市建成区形态动态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城市形态反映城市功能结构特征,对研究城市演变具有重要作用。通过1978、1988、1997和2009年的四期遥感图像,解译成都市主城区和邻近郊县的边界,求取长轴、短轴、周长、面积、延伸率、形状比和紧凑度等指标。结果表明:1978~2009年,城区面积年均增长7.49%;长轴的主体方位为东北—西南方向,短轴的主体方向为近东西向;城区重心围绕天府广场运动,表现出向西南方向转移的趋势;城区延伸率先降后升,形状比先升后降,紧凑度持续升高,城市发展由量变转向质变。城市形态受到自然和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要素的综合驱动,由圆形扩张转变为点轴发展模式,主城区与周边区县实现了空间融合。
赵银兵倪忠云赵勇
关键词:驱动力遥感点轴模式有机疏散
规划设计类专业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2014年
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是成都理工大学进行学科调整、专业重组后成立的新学院,涉及学院各专业的规划、设计类基础实验课程是学院教学任务的重点,也是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和专业技能学习的关键环节。通过分析新形势下规划设计类专业基础实验教学的现状,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改革方案,旨在合理利用实验教学资源,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胡丹卢海霞许桥英倪忠云
关键词:规划设计教学改革实验教学资源
地质灾害“一张图”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一张图"是高品质国土资源信息服务的通俗表达,在地质灾害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中具有借鉴意义和实践价值。在梳理地质灾害数据类型、建立地质灾害本体数据库模型基础上,设计地质灾害"一张图"信息服务解决方案,并据此完成龙门山地区地质灾害信息服务原型系统。
南希何政伟赵银兵倪忠云
关键词:地质灾害本体龙门山
GIS技术在矿山场地平整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0年
以方格网法计算土方量,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模块对数字高程模型的空间分析功能和属性数据的计算,从而实现土地平整中土方量的快速计算。
邓辉何政伟赵银兵倪忠云刘敏红张船红杨晏立
关键词:GIS方格网法土方量计算
汶川地震极重灾区土地损毁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汶川地震造成灾区土地损毁,土地损毁研究可间接揭示地震破坏模式。结合灾区多源信息,应用遥感(RS)技术获取灾区地震前后的土地利用类型及分布格局,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检测土地损毁类型及其空间特征。研究表明损毁土地沿地震带大致呈现椭圆分布形态,且与断层分布呈正相关关系;坡度5°~35°的地貌过渡带内集中损毁土地的71.23%;海拔1 000~2 000 m的损毁土地约占总损毁土地面积的31.89%,损毁土地类型多样;海拔2 000~3 000 m的损毁土地约占总数的34.59%,损毁土地类型单一。结果表明损毁土地空间格局与地震地表破坏机制吻合,损毁土地信息可作为地震之后生态环境评价、恢复和重建的重要线索。
倪忠云何政伟赵银兵王乐高慧蔡柯柯
关键词:汶川地震
藏西地区多幅ETM遥感影像的镶嵌方法被引量:4
2010年
利用现有遥感图像镶嵌技术,基于ENVI遥感图像处理软件,以藏西多幅ETM遥感的镶嵌为例,利用色调调整,以及边缘羽化等方法,研究出一套简单易行且效果较好的镶嵌方案,为大量遥感影像的镶嵌工作节约时间和工作量。
高慧何政伟倪忠云蔡柯柯王乐
典型山原过渡区建设用地扩张过程研究——以龙门山地区为例
2021年
龙门山地区属青藏高原东缘典型的山原过渡区,人地耦合作用的地貌梯度分异显著,研究建设用地扩张过程及驱动力可为生态地质环境保护提供参考。基于五期建设用地数据,获取建设用地扩张信息,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其扩张驱动力。研究表明:建设用地面积近20 a呈持续增长态势,增速具有“提速→减速→快速”波动变化的特征,扩张面积地域差异显著,东部区扩张面积是西部区的近6倍;地质构造制约建设用地的空间扩张,距中央断裂带8 km范围内,新增建设用地核密度呈减少态势;建设用地空间扩张模式以边缘式扩张为主,跳跃式和填充式扩张为辅;地形地貌和人类活动是影响东部区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因素,地质构造和河流水文是影响西部区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因素。未来建设用地扩张应关注地质环境影响,规避地震和地质灾害等风险。
张海琳倪忠云赵银兵赵银兵陈馨熠
关键词:建设用地扩张灰色关联度分析法龙门山断裂带
青藏高原东缘地质环境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研究:以冕宁县为例被引量:1
2023年
研究地质环境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有利于认识地质本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促进生态保护与修复。本文选择2003-2018年的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增强型植被指数(EVI)的多年平均值与年际变化率作为植被覆盖度的静态和动态刻画指标,应用Pearson相关性统计揭示地质因素、地形因素、气象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对植被指数的静态相关影响,使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分析影响因子与植被覆盖度在空间尺度的回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高程、年均气温和年蒸散发在Pearson分析中对NDVI/EVI平均值有较强相关性,而起伏度、年均气温、年蒸散发和地质复杂度等因子对NDVI/EVI年际变化率有较好的解释作用;GWR分析显示,靠近断层的位置有利于植被发育和改善;当地质复杂度处于中等水平时,更易形成中高植被覆盖,同时利于植被覆盖度提高,当地质复杂度过高时植被覆盖度更易出现中低值;海拔较低、地势平坦和阴坡等地形条件利于植被发育和植被覆盖度升高。
张慈赵银兵赵银兵倪忠云倪忠云李樋
关键词:地质环境植被覆盖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青藏高原东缘
ETM遥感图像在措勤东部第四系含水性研究中的应用
2009年
措勤东部属于极端缺水的地区,利用遥感技术开展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含水性调查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选用ETM753与8波段融合图像作为遥感解译底图,结合地形地貌、地质和气象影响,建立残积、冲积、洪积、冲洪积、冰川永久积雪、湖积、沼泽和坡积的识别知识体系,划定第四系松散堆积物的高、中、低、差四个含水等级,利用G IS实现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及其含水性的高程、坡度和坡向分布,为区内水资源的深入调查提供有力支持。
赵银兵何政伟倪忠云
关键词:ETM含水性
基于资源利用和灾害风险的京津冀地区环境地质敏感性区划被引量:4
2022年
环境地质敏感性是区域生态功能的本底,也是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和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重要基础。因环境地质敏感性涉及因素众多、且多源异构数据较难融合,当前基于环境地质敏感性的大尺度区划研究较少。通过集成地质、地理和专题数据,在土地沙化、土壤盐渍化、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地下水地质环境功能、浅层地下水质量、地下水调蓄和地下水可持续利用11个单项环境地质敏感性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归并为土地环境、地质灾害和地下水环境3个环境地质子系统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完成综合环境地质敏感性评价。以地质地貌分区为主要依据,将研究区划分为3个一级环境地质敏感区和16个环境地质敏感性亚区。研究结果表明:环境地质区划与地质构造及分区、地质地貌和人类活动等自然与人为因素存在较强的空间重合;综合环境地质敏感性呈现出西北低、东南高的宏观格局;华北平原区主要受地面沉降和地下水环境敏感性影响,人类活动作用显著;华北山区主要受重力型地质灾害影响,内蒙古高原区主要受沙化和局地泥石流灾害影响,区域尺度以自然因素驱动为主,局部人类活动影响显著。针对综合环境地质敏感性区划结果,需要统筹全域国土空间规划,加强地貌过渡带及城乡关键区域的环境地质问题治理,提升关键生态源地、廊道和节点所在区域的韧性,全面实现城乡协同、生态协同和环境协同。
赵银兵陈利顶孙然好倪忠云蒲梦馨周国李罗宇豪
关键词:环境地质地质灾害生态安全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