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大海
- 作品数:6 被引量:34H指数:3
- 供职机构:上海体育职业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体育局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 两种不同骑行姿态对功率车大强度骑行表现的影响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比较运动员以低把位(Dropped position,DP)和计时位(Time-trial position,TTP)两种骑行姿态,分别完成功率车一次力竭大强度骑行的运动表现差异,探讨骑行姿态改变对下肢肌肉踏蹬发力的影响。方法:在Wattbike功率自行车上安装标准弯把和计时把,建立运动员低把位和计时位两种不同的姿态模型。8名男子场地短距离优秀组(TS组)和12名男子公路青年组(R组)运动员分别以两种姿态完成模拟1 000 m骑行测试。对两组运动员不同姿态下的计时成绩、功率、频率、心率和BLa进行比较。结果:功率车模拟1 km TT中的Pmax和Pavr-start 20 s同时受到骑姿、专项和二者交互作用的显著影响,其中,专项因素的贡献率占比最大,TS组DP姿态测试的Pmax和Pavr-start 20 s分别较TTP姿态显著提高了17.8%和14.5%(P<0.05);Cmax仅受到骑姿和专项因素的显著影响,TS组DP姿态下的Cmax较TTP姿态显著增加了6.6%(P<0.05);而测试中的Cavr、Pavr、Pavr-end 20 s和成绩仅受到专项分组因素的显著影响,两骑姿间未见显著差异;R组1 km TT结束后的△BLa显著大于TS组,且DP较TTP姿态高了12.8%(P<0.05)。结论:低把位骑行姿态较之计时位有利于运动员功率车大强度骑行开始阶段达到更高的功率和频率水平,而短距离专项运动员更善于发挥低把位骑行姿态的优势。
- 马国强唐琪倪大海龚铭新李广凯
- 不同负荷方案速度型间歇训练专项特征的比较研究被引量:9
- 2014年
- 目的:分析骑行次数不变和次数递减的两种功率车SIT方案运动负荷间的差异,并探讨不同运动强度对踏蹬效率的影响。方法:采用配对设计将14名男性自行车运动员分入骑行次数不变组(Constant group,CG)和骑行次数递减组(Decreased group,DG),每组7名。两组在连续4周内完成8节SIT课,每节训练课进行4组、总次数为20次的骑行,其中,CG组4组骑行次数为5-5-5-5次,DG组为8-6-4-2次;两组SIT的骑行和间歇时间均为20s和10s,踏频要求高于120rpm。训练采用Wattbike Pro功率自行车(英国),电磁和空气阻力分别设为1档和7档,采样频率100 Hz。测试分析指标包括踏蹬频率、速度、功率、功、踏蹬力、力矩、达到最大力值的时间和角度、心率、血乳酸等。分别采用配对检验和Pearson相关对数据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DG组完成第4组骑行时的平均频率显著高于CG组。DG组与CG组Pmean和Vmean的变化趋势相反,在完成第3、4组骑行时显著高于CG组(P<0.05)。虽然DG组组内Wtotal逐渐降低,但4组总功较CG组高15.6%(P<0.05)。DG组HRmean逐渐下降,但第4组后的即刻BLa较CG组高6.4%(P<0.05)。DG组Fmean和Mmean逐渐增加,并在完成后3组骑行时显著高于CG组(P<0.05)。两实验组Fmean较CVmean与Pmean之间的相关性更高,且组间差异不明显。CG组Emean与Wmean出现相同的下降趋势,相反,DG组则有所升高,并在完成后2组骑行时显著高于CG组(P<0.05);DG组完成第4组骑行时达到最大力值的时间和角度均明显小于CG组(P<0.05)。结论:次数递减的SIT方案可使运动员在完成相同次数骑行时达到更高的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并降低疲劳对踏蹬效率的影响。
- 马国强李之俊梁效忠倪大海
- 关键词:功率自行车
- 自行车短距离项目场地专项力量训练方法的比较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通过运动学指标分析,对自行车短距离项目几种力量耐力和速度力量训练方法的专项性和有效性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选择上海自行车队短组3名男子优秀运动员为对象。选择2011年全国比赛8场1 km计时赛,以及期间分别进行的8节原地750 m和蓝线行进750 m训练课进行力量耐力训练方法分析;选择同期进行的12场争先赛200 m资格赛,以及12节大坡行进200 m和牵引125+200 m训练课进行速度力量训练方法分析。采用德国SRM系统采集运动学指标,分析数据包括各训练比赛中的功率、频率、速度,同时记录运动成绩。结果:(1)原地750 m训练的前两个250 m分段及总平均功率(Pmean)和平均频率(Cmean)均显著低于1 km计时赛;蓝线行进750 m各分段Pmean、Cmean和即刻速度均高于原地750 m,且总Pmean和Cmean与1 km计时赛相比无明显差异。(2)牵引125+200 m训练的两个100 m分段的Pmax和Cmean、200 m总Cmean和50 m分段即刻速度均显著高于大坡行进200 m训练和争先资格赛。结论:蓝线20 km/h行进出发750 m和摩托车牵引125+200 m训练方法可能是更加符合专项要求的自行车短距离专项力量耐力和速度力量训练。
- 梁效忠倪大海
- 关键词:自行车
- SRM在自行车场地短距离项目战术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采用功率、蹬频和速度对运动员在三个自行车场地短距离项目比赛中的专项体能变化进行分析,探讨运用运动学指标进行短距离项目战术分析的方法。方法:在两名男子运动员的场地自行车上安装无线SRM功率测试仪,对其在2011年全国场地自行车冠军赛第一、二站的争先赛、竞速赛和凯林赛全程的功率、频率和速度进行采集,采样频率设为0.5sec。赛后采用SRMWin软件下载测试数据并选取有效数据进行分析,评价指标包括功率、频率和速度的最大值、平均值、即刻值,并计算总功率。结果:(1)在冠军赛第一站竞速赛中,三道队员在第二圈跟骑的即刻功率较低,而在第三圈一开始,即刻功率从300W提升到700W以上,且全程维持较好;但在第二站竞速赛中,该运动员跟骑两圈平均功率较高,并在第三圈出现即刻频率的持续降低;(2)在第二站冠军赛争先资格赛中,运动员200m计时区内平均功率和频率明显高于第一站,且第二站比赛中的全力加速起始位置稍有延后;(3)凯林赛中运动员在摩托车牵引四圈与最后两圈中所作的总功率相差不大;随着摩托牵引速度加快,靠后的跟骑位置的跟骑圈平均功率明显较高。牵引托车牵引四圈与最后两圈中所作的总功率相差不大;随着摩托牵引速度的增加,位置靠后的跟骑圈平均功率也相应增加。结论:竞速赛中,运动员原地起动和跟骑环节的骑行质量决定了能否有效节省体能,从而影响单圈和总成绩;争先赛资格赛中,运动员应选择合适的加速位置,以保证最大能力骑行出现在200m有效计时区内;凯林赛中,运动员在摩托牵引预骑阶段要尽量节省体能,从而在决胜圈中发挥出最大的运动能力。
- 梁效忠马国强倪大海
- 关键词:SRM战术功率
- 训练课RPE在短距离自行车训练负荷监控中的应用
- 目的:在上海自行车队短组辽宁全运备战的赛前四周期间,采用训练课RPE(SessionRPE,sRPE)对运动员场地专项、素质力量和公路有氧训练课的负荷水平进行监测,比较不同水平、不同性别运动员的评分差异,分析sRPE与尿...
- 马国强BrctanRossParsons梁效忠李之俊蔡怀敬倪大海
- 关键词:短距离自行车
- 4周1900m高原训练对男子短距离自行车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的影响被引量:19
- 2013年
- 目的:探讨4周1 900m高原训练对短距离自行车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的影响。方法:上海自行车队7名男子场地自行车短距离运动员进行为期4周的海拔1 900m高原训练。每周训练安排相同,包括公路有氧课5节、场地专项课4节、身体力量课2节,训练负荷逐渐增加,第4周减量调整。分别在高原训练前、后相同时间测试空腹体成分,进行15s最大频率、最大功率测试,以及45s×2组(间歇20min)功率维持能力测试,选取时间点测试HR和BLa,并计算15s分段功率;分别在高原训练前、结束后和结束2周后采静脉血测试血常规、T、C,高原训练1周后相同方法加测血常规。结果:1)高原训练后运动员体重、体脂%、骨骼肌质量和脂肪质量没有显著变化(P>0.05);2)高原训练后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分别提高了7.4%和6.9%(P<0.05),而睾酮提高了22.9%(P<0.01);3)高原训练后15s骑行测试中的最大频率无变化,最大功率仅提高2.4%(P>0.05);4)高原训练后两组45s测试中的最大和平均功率均无显著变化(P>0.05),但一、二组间的最大功率下降率和平均功率下降率分别降低40.5%和51.8%(P<0.01),且第一组结束后3min、第二组开始前和第二组结束后3min的血乳酸分别降低了11.2%、21.2%和9.5%(P<0.01),而20min间歇期内的乳酸消除率明显提高。结论:4周1 900m高原训练未对自行车短距离运动员的最大频率和最大功率产生显著影响,但以糖酵解代谢供能为主的重复做功和做功维持能力,以及疲劳消除能力均有所提高。
- 马国强李之俊梁效忠倪大海
- 关键词:短距离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