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余莲

作品数:20 被引量:112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开放实验室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7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1篇气候
  • 10篇青藏
  • 10篇青藏高原
  • 6篇降水
  • 4篇气候变化
  • 4篇气候模式
  • 4篇区域气候
  • 4篇区域气候模式
  • 4篇环流
  • 4篇REGCM3
  • 3篇订正
  • 3篇季风
  • 3篇暴雨
  • 3篇大气环流
  • 2篇气候模拟
  • 2篇气象
  • 2篇晚年
  • 2篇夏季
  • 2篇南海季风
  • 2篇南海季风爆发

机构

  • 13篇中国气象局成...
  • 8篇兰州大学
  • 7篇成都信息工程...
  • 2篇中国气象科学...
  • 2篇中国气象局
  • 1篇宁夏气象防灾...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宁夏回族自治...
  • 1篇四川省气候中...

作者

  • 20篇余莲
  • 7篇王澄海
  • 5篇封彩云
  • 4篇崔洋
  • 3篇曾波
  • 2篇何光碧
  • 2篇尚大成
  • 2篇董文杰
  • 2篇韦志刚
  • 2篇高荣
  • 2篇师锐
  • 1篇舒建川
  • 1篇王芝兰
  • 1篇邹旭东
  • 1篇季承荔
  • 1篇胡豪然
  • 1篇李国平
  • 1篇杨梅学
  • 1篇蒋兴文
  • 1篇李跃清

传媒

  • 8篇高原山地气象...
  • 1篇物理学报
  • 1篇大气科学
  • 1篇干旱气象
  • 1篇暴雨灾害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2013年高...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19
  • 3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冻土积雪对天气气候预测的研究与应用
王澄海董文杰韦志刚高荣崔洋尚大成师锐余莲王芝兰邹旭东
1、课题来源与背景:该项目来源于国家自然基金“青藏高原冻融过程与中国夏季降水关系的研究(40175020)”,“青藏高原冻融过程与亚洲夏季风异常关系的研究(40575037)”和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项目“亚洲季风区海陆气相...
关键词:
关键词:降水预报气候变化
RegCM3在青藏高原地区温度和降水模拟能力检验及订正
使用RegCM3区域气候模式,利用MIROC3.2(hires)模式资料,对青藏高原地区进行了10年(19912000年)时间的Kou方案和Grell方案的敏感性数值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两种参数化方案对青藏高原地区气温和...
余莲王澄海
关键词:青藏高原区域气候模式温度变化降水过程
成都一次持续性污染天气过程的气象条件分析被引量:6
2019年
本文利用气象台站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12月18日~2018年1月2日成都出现的一次持续性污染天气过程的气象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污染过程是一次中到重度污染,局部时段出现了严重污染。500hPa环流形势及其调整与此次污染状况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500hPa高压脊前西北气流下沉区所产生的下沉逆温层和等温层是导致此次污染过程的主要因素。随着环流调整,低槽东移,受槽前西南气流影响,污染状况得到了改善,并最终结束了此次污染过程。此次污染天气过程中,贴地逆温及静风的稳定大气抑制了污染物的扩散,但对污染天气的生成及演变并未起主导作用。此外,有四次冷空气进入盆地的过程出现。冷空气主要来自四川盆地北部和东部,使污染状况得到缓解,但并未对污染过程的结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封彩云余莲季承荔江婷
关键词:环流形势气象要素冷空气
川渝地区两类西南涡形成前环境物理量场分析被引量:7
2016年
利用地面自动站常规资料、探空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挑选了2009-2012年发生在27-33°N,105-110°E的25个有暴雨产生和25个没有暴雨产生的西南涡。通过再分析资料对两类系统形成前的环境物理量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有无暴雨产生的西南涡形成前约6h的环境物理量场区别明显:在对流层低层,相对无暴雨产生的西南涡,有暴雨产生的西南涡强度、尺度及冷暖空气交汇更强,涡西北侧有一股较强冷空气侵入;在对流层中层,有暴雨产生的西南涡在上游有小槽存在,而无暴雨产生的西南涡不存在明显的波动小槽;在对流层高层,有暴雨产生的西南涡的涡中心位于南亚高压东北侧,高空急流在距离涡区北侧约500km处,而无暴雨产生的西南涡上空为强劲的高空急流,没有闭合的南亚高压形态存在。有暴雨产生的西南涡水汽输送和水汽汇聚量比无暴雨产生的西南涡更大;有暴雨产生的西南涡具有低层辐合、正涡度和高层负涡度、辐散的一致性叠置特征,而无暴雨产生的西南涡此特征不显著;有暴雨产生的西南涡的涡中心附近上升运动为大值中心,中心及西、南侧为中性或不稳定层结,而无暴雨产生的西南涡的涡中心不是上升运动大值中心,低层为中性层结。
曾波何光碧余莲
关键词:暴雨环境场分析
RegCM3在青藏高原地区温度和降水模拟能力检验及订正
使用RegCM3区域气候模式,利用MIROC3.2(hires)模式资料,对青藏高原地区进行了10年(19912000年)时间的Kou方案和Grell方案的敏感性数值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两种参数化方案对青藏高原地区气温和...
余莲王澄海
关键词:青藏高原区域气候模式
文献传递
西南复杂地形区气候变化研究与高分辨率预估
李跃清蒋兴文石英王顺久胡豪然余莲赵旋舒建川
西南地区包括高原、盆地、横断山脉等复杂地形,受热带季风、副热带季风和高原季风的多重影响,气候变异大,在天气、气候等方面表现出鲜明的区域特色,也是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最复杂的典型区域。西南地区水资源丰富,是中国主要江河流域的上...
关键词:
关键词: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
青藏高原地区气候变化的特征及数值模拟研究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青藏高原温度呈上升趋势,最低温度上升快于最高温度,二者呈非对称变化;青藏高原降水和积雪呈增加趋势,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呈退化状态;各变量的变化不仅有季节性的差...
余莲
关键词:青藏高原海温REGCM3未来气候变化
文献传递
我国南方地区1960-2009年冬季气温分析被引量:15
2016年
利用1960-2009年我国南方地区277个测站逐日气温资料,通过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将南方冬季(12月、1月、2月)地区划分成4个区域,采用气候趋势系数、气候倾向率和Mann-kendall(MK)法对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三类气温整体皆自东南往西北方向递减;昼夜温差为减小趋势,减小显著区域为青藏高原、川西高原、川东、江淮地区及沿海局部区域;南方地区冬季整体呈升温趋势,上升趋势最大的为日最低气温0.411℃/10a,其次是日平均气温0.316℃/10a,最小的是日最高气温0.228℃/10a,而上升幅度最大为地形复杂海拔较高的青藏高原、云南和川西地区,其次是沿海地区、长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升温幅度最小的为川东、贵州、重庆、广西等地,而青海省河南站近50年为降温;日最低气温突变比日平均气温突变发生早,在1990年左右,而突变发生最晚的是日最高气温,在1997-1999年。
曾波闫彩霞余莲
关键词:冬季气温气候趋势系数
基于GPM卫星探测的夏季高原涡降水结构特征
2023年
利用GPM卫星的双频反演产品DPR_MS和ERA5再分析数据,对2016~2020年夏季青藏高原上空能被GPM卫星探测到的32例高原涡降水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高原涡在高原上降水强度偏小,绝大部分低于2 mm/h,雨顶高度主要在6~9 km。降水类型以深厚弱对流为主(占59.64%),其次是浅薄降水(占40.35%),深厚强对流极少。(2)高原西部降水涡绝大多数为深厚弱对流、平均雨顶高度明显高于东部涡,但东、西部涡的平均降水强度没有明显差异。浅薄降水频次呈“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深厚弱对流降水则相反。(3)深厚弱对流降水受高原涡强上升运动影响显著,在6.5~7.5 km高度有大量有效半径为1.1 mm的雨滴粒子堆积,近地面较强降水(7 mm/h)的雨滴破碎过程明显。浅薄降水的反射率因子在各个高度持续增大,其地面降水主要由雨滴粒子碰并形成,地表雨强受雨滴浓度影响明显。
马冰霞冯鑫媛李媛余莲
不同资料同化对四川一次暴雨过程数值模拟的对比分析
2023年
为评估中尺度模式同化常规地面、探空和雷达径向风等不同观测资料对四川暴雨预报性能的影响,以2020年6月14—18日四川一次暴雨过程为例,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和GSI(Grid Point Statistical Interpolation)同化系统,对常规观测资料和雷达资料分别和同时进行循环同化,开展数值模拟试验,定性和定量地对比分析三组同化试验的降水模拟效果。结果表明:WRF模式结合GSI同化系统对此次暴雨有较好的模拟。针对21 h累积降水模拟,同化常规观测资料较好地改善了暴雨雨带的走向和暴雨的落区;同化雷达资料对降水强度、暴雨范围和小到中雨预报表现较好,小到中雨的ETS评分平均提升0.05;同时同化两种资料对大雨的ETS、POD、FAR和BIAS评分都有改善。针对半日累积降水预报,同化雷达资料对降水趋势的模拟表现最好,同化包括雷达资料的试验对降水落区有较好的改善。针对3 h累积降水预报,同化试验对降水演变均有改善,同化雷达资料表现最好。模式对夜间降水的模拟普遍优于白天,同化试验的改善时段也主要集中在夜间,同化常规资料表现显著。综合21 h、半日和3 h累积降水预报评分结果,同时同化多种资料的降水预报效果不绝对优于仅同化一种资料的降水预报,但至少优于一种资料同化的降水预报评分结果。
文影封彩云余莲
关键词:资料同化数值模拟雷达资料暴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